怎么评价宋高宗赵构?
北宋得国不正,陈桥兵变基本是兵不血刃回的开封,政权本来就有很大一部份原始股在前朝官僚手中,当时杭州所在的吴越国主钱氏更是主动投降的,没有经过清算。靖康之后开封皇室打包滚去看极光了,赵构在东南就没有基本盘,像条狗一样跑去杭州之后,参考东晋南迁,跟士大夫官僚共治天下了属于是,这种情况下让你当皇帝当到五十六不错了,给你弄到绝嗣,编排你是被金兵吓阳痿的,特意给你选个太祖一脉的接班来羞辱你。是故意的,怎么了?
我们看到非常奇怪一件事情,就是综高宗一生,即便是他被苗傅等军阀赶下台,他都没有拿人家怎么样,而在他执政期间没有杀任何人,唯独杀了一个人——岳飞,连苗傅都是韩世忠杀得,可见所谓苗傅之乱也是文官集团给高宗的下马威,让他知道点现实,不要信任武将。
高宗赵构当时虽然是名义上的南宋共主,但是实际上从建炎到绍兴期间,高宗没有任何大权,一个南方士族们手中的傀儡而已,本质上和晋元帝南渡,不得不依附于当地的士族王谢豪强一样。
当时整个南宋的格局就是半军阀割据,是四川的吴玠吴璘兄弟,安徽的韩世忠,浙江刘光世、湖北岳飞、山东刘琦。而在建炎年间,政治力量最强大的的当然是江浙帮,湖北帮和安徽帮都得依靠洛学派的上面的譬如赵鼎赵党、秦桧秦党江浙士族的财团力量。
高宗只是个棋子,杀谁弄谁,他一个光杆司令如果没有岳飞、韩世忠和洛学派的支持,他毫无任何权力,无论是人事权还是军事权,或者换句话说,岳飞的北伐是得到洛学派的许可,而湖北安徽帮至少中立的许可。
而从岳飞死后,赵鼎五年后不得不自杀,而高宗甚至都没办法从太宗后代里面选人继承大统看出来,江浙财团才拥有废立大权,他们觉得太宗的后代不太听话,从太祖的N代后裔随便挑了个王爷赵昚当天子
太祖烛影斧声被干掉,太宗不但在高梁河飙的一手好车,还放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豪言,将皇权拱手与文人平分。这就导致赵宋皇室的权利极度衰落,此后的仁宗朝到徽宗朝,几乎每一任皇帝都力主改革,但其结果,却无一例外皆以失败告终。直到徽宗时期,赵佶对内重用改革派蔡京,对外重用军队,这是要革文官集团之命啊!自然会引起了文官集团极大的不满,于是便就发生了靖康之变!
很明显徽钦二帝是失败方,咱们再来看受益方,金人自不用多言,从东北野人起家不到20年竟能席卷中原,占领整个中国北方!这番功业比其后裔大清也不遑多让!除此之外,就是南方文官集团了,也可以称之为东林党!他们才是南宋最有权利的那拨人,赵构不过是他们佣立的傀儡!
诸公先别忙反驳,先往下看——靖康之变发生时,这么巧跟金人求和康王赵构出现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注意赵构是去求和的,他不在金国都城,也不在金兵大营反而在己方陪都,就说这事儿诡不诡异!
此外还有一件事儿更诡异,就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个元祐皇后孟氏,她下旨立康王赵构为帝!先来看这个孟氏是谁,她是宋哲宗的原配皇后,虽然哲宗早夭,但在死前就把这个孟氏给废了。靖康之乱,北宋皇室被一锅端,唯独这个被废后的孟氏不但得以逃脱,还即刻出现在南京,说她会瞬移也不为过!
当然这两件怪事只是诡异,并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接下来的事情才是东林党崛起的最好证明。来看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方文官黄潜善和汪伯彦,俩小卒居然成了佣立赵构的最大功臣!要说背后没有势力支持他们,绝对是鬼扯。再来看他们做了什么,这二位小卒子不但一跃成为宰相,还挟赵构以令天下,他们不许宋朝军队反击金军,并带着赵构一路南逃。
黄汪二人怕金军找不到赵构,每到一地必然差人通报金军。而彼时的金人刚刚走出大山,内部组织架构及其落后,他们对继续攻打宋朝还是回师北地,亦或就地劫掠争吵不休,根本没人在意赵构称帝,要不是宗弼力主灭宋,金人压根儿没人在乎一个临时称帝的赵构!
另一方面,彼时戍守滑州(今河南滑县)的宗泽开始收拢溃兵反击金军,结果就凭着这帮残兵败将,宗泽竟一路凯歌高奏,将刚刚覆灭北宋的金军打得找不到北!不到半年就收复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地!一个年迈的文臣,带着一帮散兵游勇,就把满万不可敌的金兵打得丢盔弃甲,这说明什么?说明金兵根本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强!
所以黄汪二人带着赵构一路南逃,不是躲避金兵,而是要把他带到自己在南方的大本营。想必赵构也看出了这一点,途中还想逃跑,结果被那帮人给弄得失去生育能力,可能是阉了!此后,赵构老实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爆发了苗刘兵变!不但赵构自己受尽屈辱,连其唯一的儿子也因此被害。想必此时的赵构已经发现,自己装孙子也未必能落得好下场,因此便开始着手培植自己的势力!
赵构要培养自己的势力,选择了平民出身的岳飞,此后便有了岳飞在数年时间,从大头兵晋升为两镇节度,领兵十万的光速进阶。可惜因为西军老将张俊的倒戈,与秦桧联手,赵构手下头号大将岳飞被害,韩世忠被解除兵权,赵构再度成为孤家寡人,重回傀儡之位。但由于以秦桧为首的南方集团,和张俊为首的川蜀集团形成对峙之势,所以才留下赵构一条命,以为双方缓冲。
赵构能活着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无后!因此两大集团才敢放心大胆的作妖,有了太祖一脉做后盾,赵构无论被折腾成什么样子,也不会有后人为其站台!
说了这么多,应该能看出来了吧,赵构是个彻彻底底的傀儡。
最后说一句,当时那个形势,别说赵构,就算秦桧说要北伐金军迎回二圣,也会立即下台,弄不好还会小命不保!君不见之后的韩侂胄,贾似道都是什么下场?因为想要投降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整个南方文官集团!也就是在明末嚣张一时的东林党,在民国搅乱天下的江浙财阀!
再多说一嘴,当时闻名遐迩的四大家族就是出自江浙财阀……
宋钦宗,宋徽宗为什么自己送上门去?岳飞是秦桧杀的。赵构并不想杀岳飞。是岳飞坚决支持赵构立太子,稳固了赵构的地位,彻底解决了赵构“迎回徽钦二帝”后的后顾之忧。一个皇帝没有太子,大臣会动心思投靠他人,当年汉武帝没有儿子,舅舅田蚡就和藩王勾勾搭搭。赵构有啥理由要杀岳飞?但岳飞必须死。因为他是赵构的左膀右臂,也是忠于赵构的最大的军队将领。岳飞不死,赵构就会成为掌控大权的皇帝。这是秦桧和江浙地主投降派绝对不能接受的。
赵构夺权失败了,文官集团实在太强,武将不是对手,至于岳飞,是赵构亲手提拔的嫡系,文官集团必须将他杀了,好彻底架空赵构。这和明朝围歼戚家军一样,绝对不能让皇帝亲近有实力的军队。
岳飞作为赵构亲手提拔的嫡系,与文官秦桧不对付,又在淮西之战来晚了得罪总指挥张俊【中兴四将老大】,文武首脑联手搞他,岳飞必死。中兴四将老大张俊已经和文官老大秦桧站在一起,文武首脑联手要杀岳飞,赵构差不多被架空了
杨沂中带着赵构的几乎全部御林军去前线,结果濠州之战中丧失殆尽,他的战败方式错误简直和当年宋仁宗时期打西夏一样的错误,简直不可思议,其中有问题。赵构身边没有亲信军队,才被张俊奇袭京城控制了。张俊与秦桧联手架空赵构,杀害了岳飞,一度也想杀掉韩世忠。
赵构处死岳飞是否有议和需要的因素?必杀飞,始可和。这句话除了孤证之外,最大的BUG就是,和议签订之后一个多月才杀岳飞。还有就是,刚打完的淮西之战岳飞根本没参加,金兀术要杀也是杀韩刘杨啊。
根据当时南宋的一些史官的记载,秦桧把岳飞这个案件扩大化,赵构一开始并不知情。
据南宋《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记载:桧密遣王贵前去谋陷侯,王俊王贵等观望桧,奏张宪岳云欲谋反等事,俄将张宪岳云杻械送大理增根勘。上闻惊骇。赵构对秦桧奏报岳飞要谋反,同时把案件扩大化,十分惊骇。
《宋史•张宪传》记载岳飞被关入大理寺时,赵构对秦桧说『刑之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对高宗的指示,秦桧直接无视,如果高宗一心想让岳飞死,他能多此一举说出这番话吗?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赵构告诫秦桧“凡事必谨于微,若事已成,则难改……非特谨微,亦所以保全之也。”也就是说高宗一直要求秦桧小心谨慎地处理张宪和岳飞的案子,不要妄加追究,动摇人心,但是结果很明显,秦桧没有听高宗的!
岳飞死在哪里?史书上说是在狱中被秘密杀害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赵构钦定下旨,走的朝廷正规程序,岳飞为什么没有和岳云、张宪一样,被押赴到公共区域处决?再看时间。岳飞死在十二月二十九日。这个时间特别诡异,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
按照宋代的惯例,过年一般都会大赦天下。那么,会不会是赵构真的打算借着第二年的大赦,赦免了岳飞?而秦桧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玩了个先斩后奏,生米给他做成熟饭?这是很有可能的。向赵构报告,已经快正月十五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是记载在岳飞等三人被秦桧谋杀了之后的第十六天,才理顺岳飞案的,所有【判决、赐死、监斩】等程序都在岳飞等三人死后才补充的。岳飞死刑程序是岳飞死后才下的判决。当然岳云也是死后下的判决。岳云的案子更是什么罪名罪证都没有,临时填了赵构把徒刑改成死刑。有人还把这个说成秦桧不想杀岳云。赵构改不改死刑只是给这种没有合法程序的杀戮圆谎。岳飞死后,临安有传单秦桧是奸细。
赵构见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就不说什么了,听从秦桧把岳云、张宪也给干掉了。然后,秦桧害怕赵构事后报复他,特意在《绍兴和议》中,玩了一手挟金自重,让金国加了“不得无罪而去宰相”这一条款【(宋)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秦桧欲胁君固宠金人,又藉之以坚和好,盟书所载,不许以无罪去首相,故诬以侮兵云】,直接震慑住了畏惧金人的赵构,最终平稳落地。
从宋朝法律来说,秦桧没有权力处死岳飞这个级别的将领,只有宋高宗赵构有这个权力,宋史记载秦桧一张小纸条指使狱卒就弄死岳飞,已经说明秦桧没有走法律程序,私自杀害岳飞,半个月后赵构才知道岳飞被杀了
杀岳飞的诏书按照程序根本来不及,极大可能是后补的。岳飞大年二十九遇害,等这帮人向赵构报告,已经快正月十五了。这是邓广铭这些史学大家推导出来的,因为根据留存下来的高宗时期案卷,此案主副审正式给赵构报告都是第二年的正月十四日了,也就是岳飞死后十多天赵构才知道岳飞的死讯。换句话说秦桧等害死岳飞造成既定事实,再让赵构把这个苍蝇咽下去。你说秦桧怎么敢?秦桧背后有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中兴四将老大张俊,还有金人,无事不可换相了解一下?谁吓得靴子里藏匕首来着?
高宗本身也不是一个动不动就杀人,或者动不动株连九族的皇帝,不像后世有些皇帝动不动就大开杀戒。秦桧一开始还没针对岳飞时,先诬陷的是韩世忠,韩世忠跑到高宗面前一哭诉,知道实情的高宗马上就保全了韩世忠。
这也是为什么秦桧后来要先斩后奏,急急地在十二月二十九日就把岳飞在大理寺狱中杀害了,就是为了防止赵构像保全韩世忠一样出手阻止,也为了避开过年时的大赦天下。岳飞被害的事实既成,高宗只能默认。宋高宗在岳飞被杀时期说的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说明赵构控制不了局势。秦桧因为有金国人撑腰,又是宋金议和关键节点,赵构自然不能去追究他的责任。不但不能追究他的责任,还要补发诏书,替秦桧收拾残局。
史弥远杀韩侂胄就是这样先斩后合法化的。史弥远在宫廷内设伏,击杀了韩侂胄,然后让宋宁宗误以为韩侂胄迟迟不肯上书认错,最后宋宁宗愤怒不已,下令处决韩侂胄,这样史弥远就成功将整件事圆了过去。
岳飞案以后,秦桧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断复制这种“先斩后奏”。打击的范围也从主战派扩大到了所有政见不合之人。被秦桧害死的不仅仅有岳飞,也有文臣集团的首脑人物比如赵鼎。
弄死岳飞后秦桧主要干了这些事:结党营私,大量安排自己人进入中枢和朝廷,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意见相左的和之前有仇的都贬斥或者想法弄死。加税,议和后军费一点没省,还加大力度剥削百姓,导致多地民变。有计划的清洗和拆解南宋的对金军事力量。结合前一个,为了这一目的秦桧也在疯狂抓军权,甚至能跳过赵构直接调动殿前军禁卫。秦桧晚年暗示下属,向皇帝进言,要给自己身加九锡。下属有人说秦城那儿有王气,还创作了《秦城王气赋》到处流传。
绍兴二十五年二月,秦桧党羽奏请赵构让秦桧乘金根车、设益国府官署、加九锡,秦桧泰然接受。加九锡、建生祠、各种祥瑞,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淮下书生联想到一个人,王莽。要是秦桧晚死几年,你觉得会怎么样?
《宋史》记载:“高宗所恶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由于有秦桧一手创建出来的桧党集团做基础,秦桧晚年甚至还想取赵构而代之。在他的指使下,他的秦党集团加紧了篡位的步伐。 他指使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永免其文解,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 台州曾惇献诗,称秦桧为“圣相”。
绍兴二十五年,静江知府吕愿忠向秦桧献《秦城王气诗》,张扶上书请秦桧坐只有天子可以坐的金根车,王循友上书为秦桧加九锡, 设益国府官署,秦桧泰然受之。王循友因此 被秦桧升任建康知府。张瑜在秀州挂秦桧父子像,秦桧将他由摄知州升任正任知州。
加九锡,就是有要篡位做皇帝的兆头。纵观历史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昭、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由自己或者儿孙创立新朝。
因为“九锡”之礼一般只有皇帝能够享受,所以被赐予九锡的人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权臣,或者干脆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天子更具权势的枭雄。行“九锡”封赏大多是皇帝被迫的不得已之举,而且受赏者往往随后就有篡逆之事。自西汉开始,权奸大鳄谋夺帝位者,基本上形成固定模式,必先加九锡,然后以顺天承命的说辞,伺机顺手取代前朝江山,而且越玩越娴熟。
《宋史》记载:衢州曾有盗贼出没,秦桧在未奏请高宗的情况下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去捕盗,私自动用皇帝卫队没报告皇上,说明秦桧已经和卫队主官辛立暗通款曲,有了政变弑君的能力,因为只有高宗才能调动自己的卫队。晋安郡王进宫说这事,高宗大惊,诘问秦桧,秦桧说:“不值得上烦圣虑,所以没汇报,平盗后立即奏报。”秦桧退下后探问原因,知道是晋安郡王说的,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居秀王丧期,不应该给他俸禄。致使郡王每月少拿俸禄二百缗,皇上无奈拿出内帑给晋安郡王来安抚他。
从中可以看出,秦桧连赵构的贴身卫队都能支配,赵构几乎被被秦桧为首的江南文官架空了。
岳飞北伐的财政基础,首先是张浚的纸币通货膨胀政策和盐茶垄断贸易政策,其次是军阀的小金库回易钱激赏钱之类。吴越地主恨之入骨,使宋高宗感到非让步不可。秦桧之復相,是赵构对吴越地主的妥协。秦桧同意跟吴越本土派李光、沈该、莫将合作,从姓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六朝以来的吴越豪族,暂时削减了土地税和商业税。秦桧整合了江南士绅阶层,成为江南士绅的代表,做为南宋最大一股政治势力的代言人稳坐南宋第二把交椅,秦桧也站在江南士绅立场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治主张
吴越地主把两河百郡宋山川看成负资产,支持秦桧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绍兴和议才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