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多次加息再来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4
阅读量:
11

美国加息加到现在,通货膨胀没有压下去,银行在暴雷,美联储现在说:五月年内最后一次加息,美国许多银行都在美国降息之后的准备。

美国在中国开放之后,还加息,一些人说这是美国的阴招,诱使中国在疫情期间加大产能,造成现在的产能过剩。

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实际上美国原本在2019年的时候就可以加息了,不过特朗普不愿意在自己的任期内股市出现问题,还有新冠疫情这个极端情况。

随着新冠疫情的扩散,金价随着疫情的扩散而大涨(新冠极大干扰了企业正常运行,也带来利润下降),风险提升,资金涌入避险黄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疫情时期在440以上的价位被黄金套牢,直到现在,金价才上涨到450附近,黄金这玩意,可不是一个什么时候都适合购买用于保值的产品,或者说世界上就没有简单(不变化)保值的产品。

美国为了解决新冠导致人口出行与消费意愿大减带来的消费市场萎缩,所以要全民发钱,大量放水来解决通缩问题,然后新冠疫情导致运输成本上升,造成了大量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开始了加息。

每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受具体的国情影响,不同很正常。

美元作为全球货币,要让大多数人使用,那必然需要其他国家对美顺差,否则美元只能在美国使用,叫什么全球货币,而大量顺差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必须不发达,否则你什么产品都自己生产了,你没有购买其他国家产品的意愿了。



所以美国不能搞页岩油,搞了就是减少自身在中东地区的盟友,美国孤立主义的特朗普总统出于自身的孤立主义倾向(美国不能对外国保持逆差),发展页岩油还能坚定自己的工人票仓,发展页岩油之后,与中东阿拉伯半岛国家就是对手而不是朋友了,美国只剩下以色列了。

特朗普下的美国中东盟友只有一个以色列。

而这次美国因为自身的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加息政策,在中国开放政策后,反而加息,提供不了大量的消费市场意味着美国流不出美元,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国家选择与中国这个最大产能国做生意不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是非洲贸易在增加的原因,也是中国促成了中东国家和解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依然要考虑到中国现在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欧盟与美国的加息政策下导致欧美消费市场萎靡,使得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产能严重过剩会带来利润下降,而利润下降导致投资动力不足与就业岗位消失。

全球经济增速疲软问题在于最大生产国与最大消费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差异。

现在也能理解一下骂美国超发货币,一下骂美国疯狂加息,疫情时期骂美国超发货币,那个时候中国大赚美元,当然不希望美元变毛,现在开放之后需要市场,需要就业,自然反对美国加息。

如果美国在去年年底降息,那会有国外银行的暴雷,有金价的上涨,美元全球货币的地位受到挑战;

如果美国在去年年底降息,美国的通货膨胀在短时间内会上升,特朗普更强。

现在明白一句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那有全部是优点的人,那有都是好处的事情,赢赢赢,最后输光光。

以前我没有想明白黄金的位置是什么以及美元为什么要打压黄金,美元不单单打击黄金,他要打压一切能够成为全球货币潜质的货币。

黄金之所以保值,因为其产量稀少,也是因为供应量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在古代中国是铜币流动,而在现在是美元流通。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在交易产品总量P(产能提升会导致P增加)大发展的现代,黄金供应量增速(M)能跟得上技术发展与技术扩散带来的P提升吗?如果不能,黄金就不能成为全球货币。

中国古代王朝前中期,因为稳定带来的交易产品总量P提升,导致黄金作为货币价值的丧失,后期与末期,受益于战争这种消灭需求与产能的行为,黄金作为货币可行了,满足市场需求了,所以乱世黄金。

韩亦忱:黄金的投资本质

1.加息是一件好事吗?

这个要分开来看,用两种加息方法,一种是提高存款利息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这样资金就不会去其他行业,而是进入银行,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减少,那么物价上涨就会被压制,加息从宏观来看唯一的好处就是抑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以前骂美国不负责任地放水,降息,财政货币化,现在还骂美国的加息,回流,原因在于这个节奏是美国决定,其他国家只能选择顺美元周期操作与逆美元操作,美国也不是放任美国物价上涨,美国总统拜登还想阻止特朗普当下一任总统,这么高的物价,那不是把总统送给特朗普算了吧,倒戈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美国的利率政策是与国内通货膨胀相互绑定,而不是与其他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相互绑定,只有其他国家适应美国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大家一起协商经济政策,这就是美国的经济霸权。

当年美国因为大萧条,一直在降息,降到最后,美国面临就业不振,物价高涨,然后美联储最著名的沃尔克用加息加到20%,在狠人面前没有控制不了的物价。


沃尔克

这是加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提升存款利息,是大量的资金流向银行,那么物资池子短时间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用于流动货币池子里面的货币越来越少,那么物价还会上涨吗?

另外一种就是贷款利息,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有基于信任一种凭证支付资金的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承兑商票),恒大暴雷的时候不光是有房子封不了顶的现象,内部理财让高管先走,还有一些公司手中的承兑商票被二三折收购,这个就是原本一万块,还有百分之几的利息的商票现在两三千还卖不出去。

美联储加息,加息的是联邦基准基金利息,这个是银行同行互相之间的拆借利率,这个利息反应银行现金流是否充裕的重要指标,大多数银行不缺现金,自然没有拆借需求,供大于求,这个拆借利率自然下降,而大多数银行缺现金,产生大量的拆借需求,钱少银行多,供小于求,拆借利率自然上升。

银行在加息之后,同行拆借的资金成本高,银行也会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资金来源,那就是加大对社会闲置资金的吸收力度,银行与我非亲非故,喊我多存钱或者多投资,你得加钱(加存款利息或者加投资返利)。

银行也会自己衡量哪一种的资金模式成本低,如果联邦基准利率高,我就增加存款利息来吸收资金,如果联邦基准利率低的话,我就降低存款利息,更多通过拆借资金来弥补自己的现金流问题。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吃利息差与佣金,既然提高了存款利息,那么为了保持银行的利润,势必要提高银行的贷款利率,使得大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然后这些企业也会选择是从企业自身或其他企业身上融资(内部理财的强制售卖,只能支付商票而不是工资,选择利息更高的资金来源),还是继续向银行贷款。

而这些非银行的资金来源,证明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可能连债务利息都偿还不了。

我并没有认为恒大的暴雷是坏事,相反是一件好事,因为美联储今年加息是必然,如果恒大活到现在,那么恒大的债务还会更多,这个雷还会更大。

加息对于新债还旧债的企业来说,是重大利空,第一是意味着同样现金流可支撑的债务规模下降,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资产价格是由负债规模决定的,负债规模减少,资产价格自然下跌;第二是利息高的新债覆盖利息低的旧债,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就需要其他手段来获取现金了。

美国加息利好外贸,因为外贸是美元结算,有大量的美元现金;不利好房地产商,因为美国债的偿还压力会更大。

加息会导致流动性出现问题,现金是流动性最高的。

我在两年前建议读者持有现金,保持自身流动性,等待抄底时机,源于我对经济危机的预判。

最后说一句话,美联储曾经加息加到20%,所以现在的人还是不够狠。

韩亦忱:美联储

1.股权与债权有什么差异?

一般来说,资不抵债就是破产,破产之后的资产偿还的优先级是债权大于股权,你要先把欠其他人的钱还完,接下来的资产才轮到股东分配。

所以对于这种快破产的企业来说,人们不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债券换成股票,但企业很喜欢,第一是这种企业的股价会很低,有价值低的股份换取固定收益的债券;

第二是破产是资不抵债,债务减少,自己破产的时间节点被延后了,万一自己的资产又值钱了,其他对手破产了,产能与市场平衡了,自身的垄断地位还加强了。



对于朝阳行业的企业来说,债权换股份是大大的不划算,一个固定收益的产品换来了一个收益不断增长的产品,如果又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愿意。

股权的好处在于其收益会波动,债权的收益胜在稳定,股权与债权之间的互换对债权人有利还是股东有利取决于该企业的行业情况与财务情况。

你是房地产债券的拥有者,现在告诉你,你的债券变成了房地产商的股票,你的脸肯定很臭;同样你是互联网巨头债券的拥有者,现在告诉你,你的债券变成了互联网企业的股票,那你的脸肯定笑开花。

单纯的债转股行为对于债券购买者说不上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所以需要具体环境具体分析。

除了债转股之外,还有永续债,这种债券模式,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企业没有偿还本金的能力了,但是偿还利息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你只能接受永远持有这种债券的结果了。

永续债本质上是一种企业资本的补充,起到了发股票集资的效果,第二永续债的债主与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毕竟永续债的企业破产之后,本金就是实打实的亏损了。

你是永续债持有者,企业收益好的时候,你的利润不动,企业难关的时候,你又担心企业破产,自己的收益不存在。

你说永续债债主是股东吧,没有股票分红,没有决定企业入选或者重大事项的选择权,说是债权人吧,又得时时刻刻关心企业状态。

所以说永续债一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受迫性行为。

这一次瑞士政府解决瑞信银行是一件比永续债更恶劣的事情,首先减记全部cc债券,意味着债务消失,连欧债危机的时候,希腊政府都只减记了30%的债券,然后就是希腊政府的债券发行困难,何况这一次的全部减记。

这种cc债券在合同中写了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记,但不太可能是全部减记吧,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转化为股份的,其本质也是一种债转股。

这种债券虽然有条件能触发减记与转股,但是销售这种产品的人决定会不强调这个,而是强调这些银行的信用。

瑞士政府如果这么做成功了,那么债券市场要发生地震的,毕竟欧洲许多银行都有这种债券发行,这增加了这种债券的风险成本,意味着未来只有更高的利息才能融到资金,增加银行融资成本。

合并方案中44股的瑞信换取一股的瑞士银行,这种不经过股东大会与董事局会议的操作,虽然在大量债务消失之后,破产又远离了,但是股东权利被限制的情况下,股价还会暴涨吗?

中国没有减记,但当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大量的不良资产与不良债务划给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比瑞士厚道,没有让债务消失。

当年这些不良资产是以三折出售,可是没有想到这些不良贷款能通过卖地还了,不良资产随着大放水又值钱了。

MV=PQ,缩表加息都是减少M的供给,加上现在的贷款创造货币理论,说到减少货币量供给或者消灭货币,还是减记债券更加直接有效。

2.硅谷银行又是怎么一回事?

实际上硅谷银行是因为债券价格下跌,资产价值急速下降导致浮亏,银行遭遇挤兑,然后破产。

国债作为一种刚性兑付产品,一般来说是最为稳健的投资产品,硅谷银行的问题也不是国债的兑付出现了问题,是国债的价格出现了问题。

比如现在政府发行了5%年息的债券,你手上有大量以前1%利率的债券,但是你没有足够额外现金去购买5%的债券,你只能去卖出1%的债券去获取现金,坏消息是不止你一家这么想,1%债券市场供大于求,债券价格当然会被打下来。

债券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或者政府融资,美联储(银行之间的拆借贷款)的利率会带动银行的存款利息(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高,银行会选择提高存款利息来融资),你国债的收益都没有存款利息高,你能融到资?

所以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国债会出现财政贴息政策,就是为了保证下一次发行国债的成功,不然下一次没有人会去购买国债,都去购买商品抵御通货膨胀了,国债没有人买了。



只要卖出债券交易没有成立,那么这个亏损永远是浮亏,就像这三年黄金出现波动,有些时候是亏损的,我是有时需要用钱,就亏本卖出黄金,补充流动性,银行也是这样,需要现金了卖出债券才会导致亏损,浮亏变亏损最大的因素是本身需不需要现金补充流动性。

政府或者美联储继续加息,在一个加息预期之下,保留现金去购买后面发行的高利息债券,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市场上的现金更少,企业流动性不足更加明显,低息债券价格继续下降,购买大量低息债券的企业浮亏进一步加大,破产(手中资产价格下降,资不抵债)更进一步。

还有一种手段来提升低息债券价格,就是贴息政策,但贴息是财政部的事情,按照美联储加息国会质询会议的情况来看,美联储应该没有与财政部通气,这种政策预期没有,那么只能希望美联储降息了。

所以才会说硅谷银行以破产挟制美联储降息,加息之下,不光是这些银行更快破产,没有这些银行(机构能用更少的现金流支撑更多的产品价格),谁能支撑那么多的美国国债。

而中国的降息环境下,越早购买国债,存款等刚性兑付的产品,你的收益越大,所以在美国硅谷银行暴雷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债与大额存单被抢购,同样这种环境下,通过投资带动经济是不现实的,因为超发货币进入银行体系空转。

这就是经济政策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韩亦忱:两周以来的银行事件分析

2.外贸趋势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

外贸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受限于美国通货膨胀下的美联储加息导致消费减少。

首先美联储加息并不是为了制造经济危机来进行抄底,那样美国本身就应该不会爆发经济危机了。

加息在宏观经济上的效果,主要是减少货币供应量中的信用货币供应量,同时还有一个减少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这两者都是费雪方程式中货币端的值,这个值在减少,而短时间内产能不会增加,商品价格就会减少,通货膨胀减弱,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这个就是加息加多,可能会出现美国大萧条式的通缩的逻辑。

美国的加息政策主要目的是抑制美国的通货膨胀。

加息政策不是没有坏处,首先加息之后,消费者要么负债消费,要么存款消费,加息会导致负债成本上升,负债上限减少,负债消费行为减少;存款消费在利率上涨的诱惑下,会选择存储而不是消费,这是对消费的抑制作用。

还有加息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增加,消费市场的萎靡使得订单量减少,这种情况下,裁员这种既减少现金流压力又不会损失市场份额的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市场以及饱和甚至是减少,企业又有什么动力去招人呢?加息会导致就业岗位的损失。

美国加息政策的持续一看通货膨胀,二看就失业率数据。

美国在过去的一年内都在加息,带动全世界大多数发达经济国家的利率上涨,虽然美国的经济就业数据非常好看,但是我在去年的文章中提到,中国今年春节消费不行与提前返乡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在圣诞节与感恩节的汽油价格是下跌趋势。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的时候,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客观上导致欧美地区的汽油供给在变少,在需求不变甚至增多的情况,供给变少,价格会提升;但是在美国最重要的消费节日中,汽油价格在减少,证明消费需求在下降,消费需求在下降,那么其他国家对美外贸的减少就是必然。

第二就是中国外贸不再具有成本优势,欧美发达国家正在将订单迁移至东南亚国家,甚至中国本身的资本都在东南亚国家建厂,产业转移态势明显。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中国接受日韩的产业转移,日韩接受欧美的产业转移,资本在利润驱动下的转移是非常难以改变的。

人口红利或者劳动力红利的本质并不是数量红利,日韩两个国家都经历过同样的阶段,但是韩国的人口数量比日本还少,所以数量不是关键,关键是贫穷,贫穷带来的不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有生产原材料价格优势,生产资料价格优势(土地等等)。

这一点是我在看一些经济学视频中提到这种说法,虽然不太可能接受,但记下了,后面在研究重庆制造业发展的时候,中西部这么多城市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只有抑制住地价的重庆,所以人口红利或者制造业发展优势并不是单纯的劳动力价格优势,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美国要维持企业利润与生存,那么就要提升商品价格;提升商品价格,在产能短时间内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加大货币供应量来维持货币端的增长,维持通货膨胀,所以会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

而通货膨胀最终也会积累到生产资料与人力成本上,美国也面临着土地价格上涨的问题。

所以产能转移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做转移,但是速度可以被控制。

前两点都是客观因素,第三点就是双方的主观行为,制造业转移所损失岗位数量大于第三产业新增岗位数量,失业人数增多,会造成社会治安问题,会出现对全球化的冲击,比如美国铁锈带对特朗普的强烈支持,欧洲国家保守势力的崛起。

服务业人员需要的条件与制造业人员需要的条件不一样,就会导致制造业人员需要重新学习来满足服务业的招工需要,这件事情需要制造业失业人员的配合,政府财力支撑,时间,精力与金钱都需要。

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就是基于美国铁锈带支持者的就业需求。

中国需要制造业升级,那么淘汰落后产能就是一个必须要做出的决定,减少投资选择,也是为了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

欧美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全球航运受到疫情影响太严重,商品流动速度下降,欧美出现了不受控制的通货膨胀,为了保险,为了维持商品生产的稳定性,选择东欧国家进行投资也是正常反应。

所以外贸不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加息政策导致消费萎靡与其本身消费需求的下降;二是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随着时间在减少,东南业地区在接受中国的产业转移;三是欧美国家本身出现了反全球化的现象,出现了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政治基础,为了保障生产稳定性,有意识将订单转移到东欧国家与墨西哥。

韩亦忱:37岁的出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