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电影平均票价 40.8 元,创十年来新高,「一家人看场电影花掉400多」,低价电影票去哪了?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3
阅读量:
13

这得从电影行业历史说起了。

如果你是一个电影爱好者,那你应该会记得,实际上,在2014年~2016年间,大家都能经常买到不足30元的低价电影票,在一些节假日甚至能买到9.9元的廉价票,大量此前并没有观影习惯的人群也在那个时候开始走进影院观影,人们认知中形成了“电影票应该就是20多块钱的即兴娱乐”的认知。

实际上,电影票价定价基本都是35元,之所以出现那么几年的低价电影票现象,那是因为互联网公司进驻电影市场了,他们还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用低价换市场份额,也就是大家应该听说过的票补。

电影院本身自己可以卖票啊,但一上线猫眼、美团、淘票票,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随便选场次、座位,这多方便啊,大家也爱用,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即流量和资产,因此更多的用户、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往往能给互联网公司带来更好的融资和成长机会。对于电影售票平台而言,短时间内吸引用户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价格上更便宜,因此为抢占用户和市场份额,大量票务平台自愿为票补掏腰包,在从传统电影市场转向互联网主导的电影市场的关键期,他们自己亏钱占份额,就跟当年滴滴和快车那一样,最后市场占到了,再联合垄断,把票价涨回来呗。

但票务平台抢份额的游戏并没有进行多久,随着竞争白热化,一大批小型的资金不足的票务平台败下阵来,2017年娱票儿与猫眼合并之后,猫眼市场份额瞬间由原本的20.3%攀至60%,而淘票票原本30.94%、排名第一的位置也被合并后的猫眼挤了下来,票务平台两大巨头的格局形成。

票补进入到第二阶段,票补不再是票务平台互相竞争的手段,而主要成了制片方在某个特殊档期为了抢排片、保上座的恶性竞争武器,片方掏钱骗观众进场,他能霸占这一黄金时期的排片跟上座率,从而最终赚钱。

但这显然是不可持久的,中国观众不是傻子,烂片靠票补骗观众入场的手段太伤观众感情,也不可持续,很快就产生了100万票补只拉来了80万观众的情况。

反对票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据传当时会有文件出台禁止票补,但其实这个文件最终是没有看见实文的。

只是说票补本身作为竞争手段自己的威力大不如前,票务平台格局已成,本身也不需要再玩这个游戏,于是它慢慢退出市场也在经济规律之中。

当然,最近几年的票价飞涨还有因为疫情导致的影视行业不景气,影院私自涨价回血的现象。

一部电影大约是怎么分成的呢,100块钱的电影票,大约有5%是归入国家电影专资办的,也就是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去拍一些乡村片啊公益片,还有3.3%的特别营业税,跟各种其他税,这些都是不可分账票房,分账票房里,院线和电影院(两个概念,多个电影院形成一个院线,跟连锁店一样,电影院拿一份钱50%,院线拿一份钱7%)拿57%,剩下的43%归投资方,并这四成里还要再扣发行费等等,最后到片方手里是38,39%左右,所以大家才常听到3倍成本才能回本的说法。

如果说是节假日、疫情回血等这种特殊时段票价暴涨,一般就不是投资人涨价,是电影院在私自涨价了。

只是对于如今这种总体平均票价40多元的状况,恐怕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才是原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