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为什么不出一款对标理想 one 的车?
因为市场调研不同。
比亚迪我不知道,我一个朋友在另一个大厂工作,我问他:“理想one卖得这么好,你们内部就没有想过做一款车对标理想one?”
他说:“内部真的讨论过,是否要加入大屏幕冰箱小桌板等,但被领导否决了。原因主要有三个1、根据他们的市场调研,冰箱彩电小桌板座椅按摩的使用频率不高,一年用不了几回,属于伪需求。2、彩电和冰箱费电,会影响油耗和续航表现,如果冰箱24小时开着,日常上下班开车的时候,电视一直开着,座椅按摩一直开着,一天会多消耗10-20公里的电。实际使用时很多用户选择关掉副驾的大屏幕和冰箱。3、冰箱彩电大沙发不贵,但是,你需要加装防误触的感应器(总有人手贱去玩),需要考虑防水和安全问题(总有人手贱去掰彩电)。这些电子产品、电动xxx不贵,但是容易坏,跟质量供应商没有关系,后续需要付出大量的服务成本(维修服务)。反映到售价里面,要加钱。”
那些厂商对于理想one的态度是
分为两种:
1、后知后觉
一开始看不上: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大空间、奶爸车概念,花钱请设计师和好的内饰、服务而已。月销量2000算我输。
后来看不懂:到底理想one为什么能卖这么多(工程师、设计师、营销部门天天开会写ppt,分析不出答案,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最后跟不上:等到其他车厂推出有相同水平竞品的时候,理想已经占领市场了,月销上万台。
人家是领先者,已经占领了市场,有品牌溢价和规模效应。就是说:同样的价格,人家是赚钱的,你可能是亏钱。多出来的毛利可以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以及开发下一代产品。
2、有自己的战略
比亚迪属于后者,比亚迪有自己的战略,有自己的计划,不会因为市场上某一款车卖得好,而改变策略。东拼西凑,失去品牌调性。dmi主打的是一个性价比。现阶段大家对于比亚迪的品牌印象还是主打性价比,各种网约车,真正冲高端要靠腾势仰望,30万以上的豪车靠性价比是没办法获取消费者的欢心。
还是那个知乎经常讨论的问题:为什么理想one卖这么好(销量20万)?
不同人(理想、长城、比亚迪等)会有不同的观点,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长城:理想不过是占了天时(政策的空),主打第三排空间大,可油可电,能上绿牌,所以,没有后排的彩电,没有冰箱,空间比理想l8还大,整了一个蓝山。
比亚迪:空间大+可油可电+SUV形状的MPV。所以,整了一个腾势d9,直接MPV.
问界:没有想明白,m7整一个人格分裂的汽车。
零跑:我直接抄作业,搞了c11,连发动机都是同款,价格更低,月销量5000了。
在一些厂商,设计部、研发部、销售部、生产部,不同部门之间就算天天开会,写了N个ppt,也无法说服对方,结果就是学虎不成反类猫。真正的大公司有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工作流程,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跟风”的。这也是bba、两田转型难的原因。人家有自己的规划,突然间告诉他们要转型搞电动车,搞不了,没这个能力。比亚迪有自己的规划路线,不会因为理想而改变自己的规划路线。
看不懂理想one的人,和看不懂特斯拉modely model3的人,是同一帮人。
压根没有想明白,为什么那些开过新能源车的人,再也不想开传统燃油车?(车评人除外)
因为新能源车能给你越级体验。
特斯拉让那些预算30万的的车主,过一把跑车瘾,百米加速3秒多,跑得比70-80万的BBA快,走在路上的拉风程度堪比百万级别的跑车,小姐姐们也认可这个牌子。特斯拉那个毛坯内饰放在其他车型上最多值15万,但是,你把它当成一台百米加速3秒多的跑车,现在只卖30多万,那就能卖出去。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特斯拉洗脑车主。
理想让那些预算30-40万的车主,用上燃油车时代100万豪车才有的大空间、豪华感+冰箱彩电座椅按摩。l9这么大的车百米加速5秒多,堪比百万级别的路虎揽胜,40万的车开出了百万揽胜的感觉。
比亚迪让那些预算10-20万的车主,在马路上见到入门级的BBA,有一种看韭菜的感觉,我跑得比你快,比你便宜,比你油耗低,还没有汽油味。
.....
车评人为什么喜欢吹驾驶体验?因为他们真的开过几百万的豪车,去跑山和下赛道。你开车不管是bba还是日系三大妈,90%的时间在堵车和停车场找停车位。
我在B站看一个车评人开300万的阿斯顿马丁去跑山,然后各种吹这车的加速、转向,这不是废话吗?价格到位了什么都好说。问题是,我没钱啊,开不起300万的阿斯顿马丁啊。我也没有时间去跑山啊。
大家都是100万以内的车,天天在城市里面跑,就别吹什么驾驶体验,你高速最高能开多少公里?唯一的体验就是等红绿灯的时候、跑高速的时候,谁一脚油门下去,谁跑在前面,谁只能看别人的车屁股。
机械素质就是车评人造出来骗人的玩意,谁不想开大马力的车,买不起,养不起而已。现在电车时代,动力过剩了。
很多人还在用燃油车的思维看新能源车。
在燃油车时代,大家比拼的是动力和能耗,所谓的三大件地盘、发动机、变速箱。不同车企之间的动力和能耗差异很大。因为发动机和变速箱差异巨大。10万块的日系三大妈肉眼可见不如30万BBA的动力。而电车不同,双电机四驱,20多万的极客x轻轻松松可以做到零百加速3秒多。
同时,由于电池重量大,一般是放在车底,电车的重心比同级别的燃油车会低,理论上更好开。传统的比较项目动力能耗驾驶感,在电车时代差异大幅度缩小了。
在电车时代,大家比拼的是价格和定位服务,背后是供应商整合能力。你告诉我百米加速4秒和4.5秒,续航每公里1毛5,和2毛,消费者能感受到差异?特斯拉能做到的事情,小鹏也能做到。单纯看配置数据,小鹏不差的,但就是卖不出去。
关键是什么?价格和品牌。
跟手机一样,我给你oppo vivo华为 iPhone同级别的手机,把logo去掉,只是打电话发微信看视频,你根本分辨不出谁的性能更好。
你去开比亚迪、长城、长安、上汽、北汽、蔚来、小鹏、理想,同价位同类型的车,大差不差。真正决定消费者买不买的是价格和品牌。
比亚迪牛,是因为他全产业链的供应链管理,能极大压低成本——结果就是价格低。王朝和海洋系列看起来有7-8款车,实际有大量的零部件是通用的。量大有一个好处,规模效应。卖得越多,毛利率反而越高,成本会因为规模效应降下来。
特斯拉牛,因为人家是先入者,品牌形象早早建立起来了。你去随机采访一下身边的小姐姐,提到电动车,第一个想到的品牌90%是特斯拉。
理想作为初创企业,和比亚迪打价格战是不可能的。他学的是特斯拉,对标的都是BBA卖一百万的产品,早早建立了“奶爸车”这个品牌形象。同时,他学到了比亚迪的供应链管理,减少sku,量大换取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理想的毛利率在业内仅次于特斯拉和比亚迪。
看了评论区,你们都低估了理想汽车,以前理想one的时候,我也觉得其他厂家直接抄作业,理想会是第一个死的。直到长城搞了一个原谅绿、初恋、大狗之后,再对比蔚来、小鹏一系列sao操作,我知道理想这个公司组织能力真的很强,这个公司真正强的是组织能力。产品力只是果,不是因。
什么是组织能力?
2月8日理想l7全网上热搜,正式上市,各路车评人开始宣传静态和动态,消费者看到价格和配置。第二天9号,在理想的门店你看到展示车,可以预约试驾了。3月11日第一批开始交付了。4月第一周交付了2000多台,估计整个四月1万台交付量。L9在去年也是差不多的数据,正式上市1个月,开始交付,第二个月1万台交付量。
上市的同时,线下的展车试驾车第二天到位。第一个月就开始交付,第二个月大规模交付。这是什么概念?
上一个做到的车企是比亚迪,再上一个是特斯拉。
蔚来小鹏这些小企业做不到,长城长安吉利广汽这些大集团也做不到。
都说理想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零部件都是买的,按道理来说,理想的生产线应该经常拖延才对。因为随便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交货慢几天,就会延期交付。
那为什么理想的交车速度这么快?其他厂商最离谱的超过半年才能交货。
这里头涉及到的学问就很多了。
知乎99%的人是学生或者没有在大公司体制内工作的经历,有时候,看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难,真正难的是组织管理效率。
大公司最强调规矩和流程。
你说冰箱彩电大沙发好,理由是什么?有数据支持?先去做几个ppt。一级一级往上做ppt,最后大老板一看,你们都是一群只会做ppt的废物。
现实中是这样的:
销售部:“你看理想的冰箱彩电很火,我们也在汽车上加入冰箱彩电。口说无凭,我得研究一下,做市场调研看看多少人需要。写ppt”
研发部:“加入一个冰箱彩电没有问题,我的研究一下,冰箱彩电怎么影响能耗,如何能省电省油。否则,领导问起来,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才能显得我牛,写ppt。”
生产部:“新增冰箱彩电,需要新增供应商,不同供应商质量价格不同,选哪个?得做市场调研吧。否则,领导说我吃供应商回扣。”
财务部:“新增彩电冰箱,反映到售价得提高多少才合理,我们需要做市场调研。否则,领导会骂我,说我胡乱定价。”
每一个部门都要开会写ppt,整个过程耗时几个月,甚至1-2年。结果就是,市场被理想占领了,有了品牌溢价,他们迟迟才推出拥有冰箱彩电的竞品。然后,卖不出去。
大领导一看:“怎么回事?各方面数据全面领先,怎么就卖不过理想?”
各部门:“我有ppt,有市场调研,有流程,有数据,不信,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