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想弥补童年的缺失,如何理解这种补偿心理?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0
阅读量:
12

有点像心理治疗中的“再养育(re-parenting,或者叫‘重新养育’)”

要理解这种心理,需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内在小孩(inner child)。它代表我们小时候经历的事情、经验,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创伤;这些经验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想法和行为模式[1] [2]

当然了,来到心理治疗室的人,往往免不了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创伤(inner child wound),这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破坏性的对待,比如因为一件小错误被狠狠羞辱,或者一个合理的小需求被无情拒绝。

这些伤口,会在人长大后,仍然持续发挥影响,比如让人在面对一件小事时,陷入旁人无法理解的情绪崩溃。

不去照顾内在小孩,就很难从根本上稳定自己的情绪。

而照顾的方法,就是——再养育。也就是像足够好的父母那样,把那些小时候,父母没能满足的身体或情感需求,自己满足掉[3]这些需求多种多样,可能是没买的东西、没满足的口腹之欲,就像《荒野会谈》中提到的肯德基、动画片;

也有可能是节目没提到、但心理治疗室中常提到的喜爱、安全感、秩序感、同理心等等。

想起之前在微博上刷到的一个话题:把自己当女儿养后内耗变少了。

很多网友在这个话题下分享自己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经历,比如允许自己去看演唱会,给自己花钱拍写真,不熬夜……

不过这不是长大立刻就会的能力,这些分享中也不乏“有负罪感”“结束后不开心”的心情。

的确,这是需要学习的,有些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如何自我再养育。

这其中的重要一步,是改掉内心消极的自我对话。

那些“负罪感”“不开心”的来源,就是曾经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话,比如“学习这么差还好意思提这样的要求”“浪费钱”“这都能搞砸真是太蠢了”……

但这些话都已经过去了。

你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说法,比如:“已经很辛苦了,看演唱会是你应得的”“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