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国历史冷知识?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9
阅读量:
14

中南海,虽然只有简简单单三个字,却象征着神秘和威严。

它不仅是个地名,更是党和国家最高层领导的代称。

因各种原因,网上很难找到中南海的照片:除了一些晚清、民国时期的模糊黑白照,仅有的几张高清彩照,都是1986年之前拍摄的。

1986年以后,除了新闻中的会议,普通人很难找到任何相关照片,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政治意味和神秘色彩。

本文参考了很多资料,花了两周左右的时间,将十几万字压缩精简成三千字,又反复修改完善。

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支持下老猫,不图打赏,只求分享。

01

可能有人奇怪,北京城并不靠海,中南海位居城中央,和“海”更打不着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

这个名字与蒙古人有关,中南海始建于辽、金两朝,先后叫做“瑶屿”、“大宁宫”、“万宁宫”。

元朝统一后,对万宁宫及周边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并改名为“中南海”。

在蒙古语中,“海”是“海子”的简称,意为“花园”,而万宁宫地处北京城中南方位,因此中南海的本意,是“中南方的花园”。

明、清两朝先后在北京建都,继续使用“中南海”之名,并沿用至今。

一般概念上的中南海,分为中海与南海,下面这张是整体平面图。

中海的主要建筑包括:紫光阁、万善殿、摄政王府、勤政殿等,建国后赫赫有名的怀仁堂、丰泽园、颐年堂等处所,也均在中海。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北岸,阁高两层,分为七间,单檐五脊,黄墙绿瓦,始建于明世宗。

明世宗即嘉靖皇帝,以沉迷修仙而闻名,这几年因《大明王朝1566》被观众熟知,在剧中爱穿道袍,剧迷称其为“道长”。

紫光阁在近代史上很有名,满清的同治皇帝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正式接见外国使臣。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皇帝被迫废除外国使节的跪拜礼,出现了“陛殿之下,俨然有不跪之臣”的新局面,极大冲击了当时的臣民心态。

新中国成立后,紫光阁作为领导人接见和宴请外宾的场所,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党刊《紫光阁》总部,也设在这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紫光阁的整体照,以及紫光阁内部会议厅。

02

万善殿,位于中海东岸,始建于明朝,原名崇智殿。

满清入关后,顺治改为现名,殿内供奉三世佛像。

而顺治之所以改名,和他沉迷佛教有关。

他曾当众对高僧抱怨,“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兴修万善殿,是聊补礼佛之情。

下图是晚清、民国时的万善殿,当时只有黑白照片。

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始建于1909年,园林主人为摄政王载沣。

但园林开支庞大,建造繁琐,当时满清又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因此直到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买下这个园子,改建为国务院办公地。

人民爱戴的周总理,当时就住在这个园里的西花厅中。

下图分别是摄政王府的修复照片,以及后来的国务院会议厅。

勤政殿,曾经是中南海的正殿,位于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坐北朝南,共有五开间。

康熙皇帝题殿额为“勤政”,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在这里办公,处理有关变法改良的国家大事。

原建筑在民国初年已被拆除,仅存地名,遗址处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因各种原因,对中海更加有名的怀仁堂、丰泽园、颐年堂等地,只能一带而过,否则文章发不出来,想必读者也能理解。

下面讲讲中南海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南海。

03

今天南海最为人熟知的,当为“新华门”,它作为南海正门,是中南海的标志性建筑,为两层楼房,面阔七间,下层中央三间为门洞。

新华门本名宝月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坊间传说是乾隆为了讨好香妃(即影视小说中那个身带异香的香妃)而建。

香妃入宫后,一直怀念故乡,闷闷不乐,乾隆为了让爱妃高兴,就兴建了宝月楼。

不仅修了楼,还在楼对面建了回营、回坊、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生活。

下图为晚清时期“宝月楼”旧照,当时还未改名,并未与周边打通,所以能看到四处都有荒草树木。

但根据史料,乾隆是个刻薄寡恩的政治动物,和康熙、雍正比起来,他很少流露出正常人类的感情,很难想象他有这么儿女情长的一面。

何况宝月楼修建两年后,香妃才入宫,因此这个传说,老猫认为并不靠谱,只是后人穿凿附会。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将临时政府所在地,从南京又变回了北京。

老袁担任大总统后,将中南海作为总统府,把“宝月楼”改楼为门。

当时他为了拉拢中山先生,表态支持革命,以“新中华民国”之意,将“宝月门”改名“新华门”,同时在门内修建影壁,门外拆除清真寺,并打通周边。

04

一九四九年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华门也迎来了新的主人。

在“文革”的第二年,新华门影壁上,镶嵌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影壁两侧“八字墙”上,则镶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条标语。

1970年,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和八字墙上两条标语进行加工,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

1981年,我国进入改开新时代,各地开始清理“文革”时的标语、语录、口号等痕迹。

在工作人员询问,如何处理新华门的标语时?

时任总书记耀邦批示,一定要保留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和八字墙上两条标语。

根据前面的整体平面图,南海除了新华门,其他建筑都集中于瀛台。

在新华门后面不远处,就是被湖水包围的瀛台,下面是全局俯瞰图。

一般人对“瀛台”二字的第一次接触,都是从历史教科书上那句“慈禧将光绪囚禁于瀛台”而来。

瀛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叫做“南台”。

“台”的本意,是比地面稍高的设备,而南台四面环水,它位居中央,地形平坦,高于水面,用“台”显然比“岛”贴切。

满清入关后,在原来的“南台”修筑大量殿宇。

因其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像座海中仙岛,故改名为“瀛台”。

瀛台上有着金碧辉煌的亭台宫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动场所。

但戊戌政变后,维新派失败,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这里顿时冷清萧条了许多。

建国后,瀛台又焕发了生机,成为重要的政治会见场所和国宴场地,重回政治舞台核心。

05

无论历史如何,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中南海的神秘与威严,都来自于建国后它是最高层的驻地。

但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她第一次步入中南海的时候,其实非常失望的,因为那里太朴素了。

一次李敏、李讷拉她到毛主席那边吃饭,厨师特地加了菜,也不过四菜一汤。

而且那个汤,还是用她们几个小姑娘,从中南海湖里面捞起来的小鱼小虾现做的。

毛主席的艰苦朴素,由此可见一斑,但这种不求物质享受的生活习惯,让江青在建国后实在难以接受,最终选择与毛分居。

行文到此,就该结束了,但我想讲讲查资料的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感触。

中南海,这片始建于辽、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宫廷建筑群,一次次见证了中华民族命运的沉浮史。

它见过草原民族的凶悍, 也见过农耕民族的坚韧。

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算起,到徐达完成北伐,宣布神州一统,恢复汉室江山,它都是亲历者。

它也许会感叹:朱元璋真了不起,上一次自己见到汉人的军队,已经是五百年前了!

它见过明清的兴亡、北洋的混乱、民国的起落,新中国的建立。

它亲眼见证了《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见证了五星红旗的诞生。

它亲眼目睹了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郁郁而死,又亲眼目睹,还是在同一个地方,中国改革成功。

它不言不语,只是见证历史。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

原文链接:中南海究竟什么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