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术后为什么还会复发?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8
阅读量:
13

癌症转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在癌有我伴抗癌社区里,我们最怕听到的不是确诊时有多严重,而是经过了首轮治疗后出现了复发转移的消息。毕竟努力后的挫败感更是身心打击。

复发不是个例,每一个病友都可能会经历到,正常细胞在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诸多影响下转化为癌细胞。这些癌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抵抗程序性死亡,并促进血管生成。在此过程中,癌细胞还获得侵袭能力,通过血流在远离原发灶的器官建立新的据点,从而形成远端转移。

癌细胞通常会转移到特定的器官,这种现象被称为“器官亲和性”,说白了就是你的癌症更容易转移到哪个器官。例如,乳腺癌容易转移到淋巴结、肺和肝;前列腺癌会转移到骨、脊柱等;胃癌会转移到淋巴结并侵犯胃壁;肺癌细胞还可能转移到脑部。癌症常见的转移类型包括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肺转移、淋巴结转移、恶性胸水和恶性腹水等。许多癌症患者在转移过程中出现身体才发现原发灶。

图片来源:医学美图总之,肿瘤易转移的部位通常与原发灶密切相关。

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头颈部肿瘤、甲状腺肿瘤、颈段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等。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多源于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食道癌和宫颈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在排除淋巴瘤的情况下,主要是乳腺癌转移,其次是肺癌、胃肠道癌转移。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源自肛门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女性外阴部癌和男性睾丸癌。

脑转移源自肺癌、乳腺癌、肾癌以及少见的甲状腺和头部肿瘤。

肺转移源自乳腺癌、卵巢癌、肾癌、胃肠道癌、骨癌及肺癌。

肝转移源自胃肠道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等。

皮肤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及胃肠道癌。

骨转移源自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多见。

恶性腹腔积液源自卵巢癌、胰腺癌、胃癌及结肠癌。



目前,预防癌症转移仍是全球性难题,尚缺乏有效成熟的对策。在临床上,医生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以降低癌症转移的风险。

对切除困难肿瘤的预防:对于较大肿瘤,手术切除可能较为困难。术前可进行新辅助静脉全身化疗或放疗,使肿瘤缩小至可切除范围,并可能减少术后转移。

对可切除肿瘤的预防:在手术切除肿瘤时,采用无瘤技术可降低医源性播散。

术后预防:术后根据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子标记、有无脉管侵犯等因素,应用辅助化疗或免疫,以降低转移复发几率。

首轮治疗需要节奏上的短平快,把敌人的冲锋彻底压下去,理想目标是可见病灶已无,有难度的话,就需要考虑一些辅助治疗,简单说,就是要比算入到医学统计的患者多做一些其他不伤元气的治疗,以成为跨过5年生存期的那10%的一部分人。

这多一点的治疗,在病友里可谓是八仙过海了,有参考日本做免疫细胞扩增回输的,有定期打日达仙胸腺肽提高免疫力的,有用美国的电场治疗的,也有直接上质子重离子打掉不可切除病灶的,中医中药,参加临床试验入组,总之是各显神通,这些治疗都属于退一万步来说,不一定让事情变好,但一定不会让事情变糟,本着这个不伤患者底力的原则下, 在这件事上,癌有我伴表示赞同,毕竟在指南治疗的极限下,要成为那10%甚至是超出的话,一定要有一些不同之处,否则就会是统计学上的平均数。

我们常说的治疗,其实是两个概念,治与疗完全不同,治是需要医生帮助我们在短期间内来完成的,而疗是需要病友自己长期来完成的,甚至决定能否跨过五年生存率的很大因素在于疗。运动,营养,复查,心态,都属于疗的范畴。有相当大部分病友,都在疗的环节出现问题。

为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病友及其家属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度锻炼:不能因患病而长期卧床。适度散步、打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尽快恢复。

饮食改善:老话说“病从口入”,“癌”字由三个“口”和一个“山”组成,象征着癌症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和荤素平衡。

定期随访: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后半年内复发转移率高达69%。治疗后的前6个月为肿瘤复发、转移的高危期,尤其是前3个月是肿瘤转移复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定期复诊至关重要。

调整心态:据研究,49%的癌症幸存者对癌症复发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主要表现为患者过度检查身体、过分关注身体症状变化和警觉。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这些负面情绪还可能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抗癌路漫漫,都是需要综合的治与疗,这里面不仅需要医学知识,更需要判断力与执行力,逻辑思维与人性艺术。患癌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当自己或是至亲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你会发现癌症知识也没有那么难理解,好在,你的种种不安与迷茫,有无数病友与你同在,你现在经历的,已有无数病友经历过,至少在癌有我伴抗癌社区里,你并不孤单,祝我们在以后得日子里,好运常伴!

如果你觉得这些经验对你有帮助,就请帮忙“点赞”吧,让更多有需要的病友也能看到 :)

了解更多癌有我伴的全病程管理,"陪伴型抗癌?独立型抗癌?抗癌社区能带给癌友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