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谈考公考编热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研究生不应跟风」,如何看学生的就业选择?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7
阅读量:
16

越来越认为,回归逐级分流的教育结构,这是当下最合理且必须的。

问:为什么现在辛苦考上研究生还可以被轻易放弃?

因为相比考公就业,读研已经不能完全保障未来的就业可能性了;大家都很现实,会权衡选择上的利弊,可以直接“救国”,何必曲线抵达。

问:为什么现在读研不能切实保障未来就业的可能性呢?

因为如今研究生的名额太多了,社会却无法提供这么多精准且定向的岗位来保障读研的出入和必要性。

问:为什么现在研究生会这么多,逐年增加呢?

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且谁都可以考研,考研已经变成了毕业季的就业保障措施之一,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只是随波逐流试试看,多个备选,而非完全出于对这个专业的深造和喜欢,以及对未来继续从事研究行业的信念。

所以,遇上其他更好的变数,放弃读研太正常了。毕竟物以稀为贵,满大街都是的东西,自然竞争力不强。

问:为什么现在大学生会这么多呢?

因为教育资源没有分流,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就没法帮助学生们塑造更好的未来就业观。

本来就不应该所有的孩子都引导必须考大学,大学也不应该实行盲目扩招。因为有的人适合培训就业,有的人适合学术研究,人生的禀赋是不一样的。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就业,大学不应该这样,上大学的人应该是相对少数,大学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精英人才。

只有卡控上大学的条件,才能把珍贵的教育资源集中特定目标的群体上,才会让这些大学生重视和珍惜持续深造的重要性,才能让考研更好地聚焦在未来相匹配的就业上。

那分流的剩余学生自然可以选择就业或考编,也就不会造成考研名额“录而不读”的教育成本浪费。


当然,经济肯定也是一方面,经济好了,提供的岗位多了,自然准研究生们也不必担忧3年后的就业问题;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学校对于考研意义的引导及社会对于研究生就业的保障差异上,如果读研和考编的出入差不多,为何不直接考编实现独立呢?

滴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