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是你打了很多年羽毛球才知道的事情?
业余高龄球手打球,尽量不要上强度。
这里“高龄”是指30岁后。(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业余选手30岁后,不要把“水平提升”当做你的打球目标,也不要太在乎某一场球的输赢。
如何在确保不受伤的前提下,多年持续地打球、锻炼身体,才是你的核心目标。
专业羽毛球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都是需要大量高强度的身体动作的,折返跑、点杀、扑救,这些动作频繁使用,对身体的各个关节都是有损伤的。羽毛球是一个需要全身参与的运动,膝盖、脚踝、肩、腰、髋骨、手腕,都会参与进来,因此在低强度下它能很好地锻炼全身,但一旦强度提起来,就是所有这些部位受伤风险都会迅速增加。
可以去看看那些专业的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带伤的。我们熟知的那些运动员,陈金、田厚威、桃田贤斗有腰伤,李雪芮、马琳、盖德膝伤,石宇奇脚伤,奈良冈工大髋骨伤,李宗伟一身膏药战林丹,鲍春来更是“全身上下没有不伤的地方”。我们还有无数天赋绝佳的球员,还没打出成绩,就练到伤退了,连他们的名字都没在羽毛球史上留下。
而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们,姿势动作不完全标准的情况下,如果强行要上强度,伤的只会比这些有童子功的运动员更快。
我身边就有不少打伤了的例子。一个同事30多岁时一周7天能打6次球,当时是很爽,然后就把自己跟腱打断了,躺床上3个月才好。现在他40多了,也还能打,就是不敢跑也不敢发力了。你不养生,羽毛球就会逼你养生。
所以为什么我说不要想着“水平提升”,因为任何时候你想要提升水平,大量重复的练习都是不可能避免的。高手都是练出来的,哪有看个视频就能学会反手高远的。而一旦你开始上强度的练习,你就会更容易受伤。
为什么设置30岁门槛,是因为有的年轻人他身体好、吃的消,他能适应那个强度。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总有天赋异禀的人。但一旦过了30岁,大家都差不太多了。强如林丹,也在14年31岁膝伤后大幅下滑。
为什么说不要太在乎某一场的输赢,因为一旦你想赢,你就一定得开始上强度。想要赢,你得扑救,得抓半机会球,得章鱼杀,得二次启动被动挣扎。。。可你打的这场比赛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值得你用身体受伤的风险这么去拼吗?它是奥运会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吧。
所以我现在基本都是打养生球,主要和同阶、低阶球手打,避免和高手对局。当然不是完全扑蝶,有一定的强度,只是可能接不到的球就算了,输了也无所谓。羽毛球对我而言就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出汗锻炼,或当成社交。很多人可能觉得,打羽毛球的一个乐趣就在于质量局、挑战高手、猛男对轰,如果强度不够高,打着有什么意思呢?我只能说,每个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觉得现在打的爽最重要,但我还想打到60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