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油车不在乎车机互联,电车就必须很先进?
就说现在10万块的燃油车,不少也能给你远程启动,给你在线导航和音乐。难不成,得在车里追剧的才够资格叫“车机互联”?
其实传统的燃油车厂商,一直在考虑“车机互联”的。不是不在乎。只是传统厂商的步子没有新势力为首的电车迈得那么大。
在移动电话发明之后,老外就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把这个通讯设备弄进汽车里了。电话,就和收音机一样,是大半个世纪前,人们对“车机互联”概念的思考——车厢不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而是需要通过某些技术产生联系。
1946年6月17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一名司机从中控台下拿出一支听筒,在自己汽车上拨打了史上第一通正式民用移动电话。车载电话的大发展时代开始了。
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虎胆龙威3》,里面有一个场景,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NYPD警探麦克莱恩为了追劫匪,半路拦了一台奔驰,然后用车上的车载电话给警局领导打电话告诉新的线索。这时,车载电话已经走过了属于它的时代,因为真正的移动电话时代已经到了。嗯,就是同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哥大、摩托罗拉黑色翻盖机。
还记得皮尔斯布鲁斯南的这台宝马7系吗?出现在《007:明日帝国》里。它是军情六处最新的科技产品,可以通过一部手机遥控车辆。在影片中,007还在一个停车场里,“猫”在宝马的后座遥控车辆躲避敌人的追杀,并且操作各种武器反击。
虽然是科幻色彩,但老外对于“车机互联”还是很有想法的。
到了第四代宝马7系登场,也就是克里斯班戈操刀的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代7系,宝马iDrive系统来到了人们视线中,它被公认为汽车历史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系统,毫不夸张的说,iDrive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是如今车载智能大屏的祖师爷。在那个99.9%的车子中控被一堆实体按键包围的时候,宝马7系是第一个“砍掉”大部分按键的汽车,而且首创了用一个圆形旋钮+几个按键,去操作中控大屏。
看看同一时期的“蝴蝶奔”S级内饰。虽然也有彩色大屏了,但还处在实体按键为主、操作一些基本功能层面。
回到宝马的iDrive。
第一代iDrive系统就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 2003年:通过远程信息技术进行诊断服务——BMW远程售后服务。
- 2004年:关键信息尽在掌握——BMW平视显示系统。
- 2004年:车内音乐厅——与Apple iPod的无缝链接。
- 2007年:在BMW车上内置Google——BMW Google服务。
- 2007年:推出的偏好选项按钮使控制操作更加简便和系统化。
第二代idrive系统与老系统相比,功能更强大操作更简便。该系统由一个8.8寸彩色液晶屏幕辅以1个旋钮与7个相应功能热键(不带导航的只有5个功能热键)的操作组合,其中4个快捷键是CD、收音机、电话和导航功能按键,由于这几个是最常用的,车主可以通过这4个按键快速自如的切换。另外,在中控台上设有至少8个偏好选项按钮,允许用户不仅可以保存电台、电话号码和导航目的地,还可以保存所有菜单项供以后通过iDrive直接调取。
2012年,第三代idrive系统上市了,同时也为国内宝马带来了互联驾驶功能。
- 首先是硬件升级,新系统搭载了主频1.3GHz的CPU以及独立3D显示芯片,用以支持各种高速复杂的运算。
- 提供一块直径45毫米且带触摸板功能的全新iDrive按钮,支持手写输入。
- 加入了宝马的“互联驾驶” Connected Drive功能,是多种资讯和驾驶辅助功能的集合体,包括交通信息、紧急呼叫功能、车辆查询及办公服务、旅行及休闲时间规划功能、互联网服务与驾驶者辅助系统等。
而随着iDrive的诞生,有了后来的奔驰command系统,奥迪的MMI系统。
其实,直到2015年之前,在“车机互联”这方面,还是BBA这样的豪华品牌作为主导的,类似iDrive这样的系统,是作为一个高端配置出现在高端车型上的。大众、丰田、别克包括当时的国产车,所谓的车机互联功能有吗?少部分的车上会有一点,但功能都很简单。毕竟那个时候的技术成本还很高,便宜的车真的很难给到用户更多。
2016年,应该是国内“车机互联”开始飞速发展的第一年。当年的上汽荣威推出了RX5,号称“第一台互联网汽车”。搭载了上汽和阿里联合开发的斑马智行系统。
2017年,我买了eRX5。算是最早一拨接触“互联网汽车”的用户。10.4英寸大屏,主界面是地图,实时在线导航,在线听音乐听有声读物,可以远程控制,可以在线购买流量、查看车辆动态并在线预约保养,可以关联摄像头、定制的无人机,可以跟车友组队出去玩……玩法挺多的,也会隔几个月就升级一次,语音功能也做过多次重大升级,从一句话一句话的输出指令,到连续不间断的输出,从主驾单侧呼出,到主副驾都可以使用语音,从一开始的识别能力比较普通,到后面可以跟语音系统玩成语接龙和一些小游戏。直到现在,我家里人对斑马智行还念念不忘。
而且相较之下,确实会觉得,曾经被视作高端神器的iDrive、MMI,瞬间不香了。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国外品牌的“车机互联”能力,被中国品牌越甩越远,到了再也追不上的地步。
所以真不是什么“油车不在乎车机互联,电车就必须很先进”。而是电车作为最近四五年的新物种,它在RX5为代表的国产“互联网燃油车”的基础上,做了升级。本质上的功能性和互联网属性,电车并不比国产油车强多少。只不过电车在宣传的时候,着重强调着它们的“智能座舱”概念,让消费者觉得大屏、互联是一大卖点。如果真要说电车的相对优势在哪,那就是停车状态下,电可以随便用,舒舒服服,开着空调躺在车里追剧。燃油车既费油又有安全隐患。
如今的电车极大程度做到了“性能平权”,消费者不用再关心传统的三大件,不会以“电机电池是不是自研”来要求厂商,更多的是用户的体验、感知层面的比拼,车机互联、大屏看车、高级音响,作为用户感知最直观的部分,自然成了最重要的卖点之一。在轮番的信息“轰炸”之下,用户自然而然地就觉得电车该有这些功能而“油车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