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易经要背和熟悉的内容有哪些?
【16年8字老师回答】
第一章:基础概念。
知识点一:爻
爻有两种,一种是阳爻,一种是阴爻。
爻是易经中最基本的单位,易经中所有的卦都是用爻来组成的。
知识点二:八卦与卦序
1、八卦
阳爻与阴爻组成的第一个“单位”就是八卦,八卦又叫三画卦,因为每一个八卦都是由三画(三个爻)来组成的,所以叫“三画卦”,这样的三画卦一共有八个,所以简称为“八卦”。
另外因为八卦还有一个名称叫“经卦”,八卦又叫做“八经卦”。
所以这里你要知道“八卦”、“三画卦”、“八经卦”、“经卦”都是指的八卦。
这八个卦分别是:
乾(☰)(qian)、
兑(☱)(dui)、
离(☲)(li)、
震(☳)(zhen)、
巽(☴)(xun)、
坎(☵)(kan)、
艮(☶)(gen)、
坤(☷)(kun)
注意,这八个卦是需要记住的,而且有专门的记忆口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yu四声), 解惑:ssmm2345678 艮覆碗;离中虚, 坎中满;兑上缺, 巽下断。
2、先天八卦
上面提到的这八个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会组成一个图叫“八卦图”。八卦图分为两种,一种叫“先天八卦图”,一种叫后天八卦图,区别就是两个图中八卦的排列顺序,以及卦所在的方位不一致。
如果是乾坤两卦,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组成的图叫先天八卦图。
3卦序
先天八卦的排列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来进行排列的,而且每一个卦前面都有一个序号,这个就叫“卦序”,因为它是数字,所以简称为“卦数”,卦序就是“卦数”,这个数也是需要记住的。
4后天八卦
如果是“离坎”两卦,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组成的图叫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也有自己的记忆口诀,如下:
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因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排列顺序不一样,所以在卦数上也就有先天八卦数与后天八卦数,因为排列顺序不一样嘛,后天八卦的数入门课程中我们是用不到的,大家先会用上面先天八卦的数就足够了。
5八卦的象
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类事物,易经中的卦是世间万物的高度概括,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每一卦都有自己的“象”,下图仅举例,可以搜下“万物类象”
知识点三:64卦
1、六十四卦名称
64卦又称为六画卦,因为它是由六个爻组成的,另外64卦还有一个名称叫“复卦”,就是重复的“复”。其实任意64卦中一个卦都是由2个八卦组成的。一个八卦由3个爻组成,2个八卦正好6个爻。
所以爻,八卦,64卦之间的组成顺序就是:
3个爻组成一个八卦;
2个八卦组成一个复卦。
另外八卦与六十四卦在名称上是相对着来的,比如:
八卦叫“三画卦”,六十四卦又叫“六画卦”,这个就是从卦是由几画或者是由几个爻组成的角度上来区分的;
八卦叫“经卦”,六十四卦又叫“复卦”,这个就是从单一与重复的角度来区分的。因为两个八经卦组成一个“复卦”。
这个需要要各位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各位自己去阅读易经书籍。
2卦名
64卦是需要背诵的,而且它也有自己的记忆口诀,整理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威恒遥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决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里要补充一点,64卦的排列有两种格式,一种就是上面的这一段口诀,这个口诀的好处就是它是按64卦的顺序来记忆的。比如口诀里面第一句“乾坤屯蒙需讼师”,就是代表乾卦是第1卦,坤卦是第2卦,屯卦是第3卦……其它依此类推。
还有一种就是按八宫卦的顺序来排列的,如下图:
64卦可以分为8个宫,所有的卦都可以通过乾卦(䷀),坤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这八个复卦演变出来。
知识点四:复卦的构成
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个卦都包括图中的:
1卦名,卦的名称,比如此卦卦名为“中孚卦”。
2卦辞,就是解释整个卦的含义与吉凶的文字;
比如中孚卦中的卦辞为:“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简单解释就是“利于涉越大河大川,利于坚持下去”。
3爻辞,说明该卦中某一个爻的含义与吉凶的文字;
比如从下往上数,六三爻、六四爻的爻辞为“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月几望,马匹亡,无咎”,然后按对应的解释就可以看出这一爻的吉凶,占卜时占到哪一爻就看哪一爻的爻辞,再去找对应的解释就可以了。
4爻,64卦每一个卦都有6个爻,所以周易共有64个卦,也就是周易全书共有64*6=384爻,但是乾坤两卦各多了一条总结的“用辞”,今天我们一般把它们看成同爻辞一样的地位,所以算上这两条用辞的话,周易共有:384+2=386爻。
我们常说的周易断卦其实就是看卦辞与爻辞来断的。
5爻位
爻位是指每一爻在卦中排列的位置,这里要特别注意:
第一,所有卦的爻一定要从下往上数!它是自下而上去排列的,
第二,注意名称叫法。从下往上数,第1爻,第2爻,第3爻,第4爻,第5爻,第6爻,它们的名称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
第三,每一个爻都有阴阳之分,如果跟上面一样,“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这只能知道它是第几爻,但是不知道它是阳爻还是阴爻,所以为了一说出来就能知道是阳爻还是阴爻,所以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
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九”为奇数,所以表示阳爻;“六”为偶数,所以表示阴爻。
所以再细化一下,如图:
屯卦,最下面一爻是阳爻,阳为九,最下的位置为初,所以这一爻称为:初九。自下往上数,第二爻为阴爻,阴为六,所以这一爻为“六二”。
知识点五:当位与中正
1当位与不当位
六个爻位中,初、三、五是奇数位,二、四、上是偶数位。奇数属阳,偶数属阴。
六二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只要阳爻在奇数位,阴爻在偶数位,就叫做“当位”,即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当位”。
反之,只要阳爻在偶数位,阴爻在奇数位,就叫做“不当位”,即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就是“不当位”。
比如屯卦中的“六三爻”,就是阴爻居阳位,就是属于不当位的情况,
一般情况来说,当位就意味着“吉”,不当位则代表“不吉”。
但是这只能是“一般来说”,因为当位不当位是判断吉凶的因素之一,还有很多其他很多因素。
比如屯卦的“上六爻”,虽然也是代表当位,但是麻烦非常大,因为屯卦是代表创业,创业如同战争,国之大事也,丛林法则,而上六是阴爻,处于最危险的位置(坎卦),又没有得力的帮手,所以爻辞上就说它“泣血涟如”。
2“中正”
一个卦自下往上数,第二爻与第五爻分别为上卦与下卦中间的位置。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所以如果阴爻在第二位,阳爻在第五位的位置,则代表既中且正,简称为“中正”(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中正在《易经》中代表美善的象征。
古人特别重视“位”的观念,比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都是说“当位”的重要性。
J介石,名介石,字“中正”,其中“中正”就是出自此处,“介石”来自豫卦的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石,中正二字均来自《易经》。
知识点六:乘承比应
在六爻之间,根据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关系,最主要的就是“承”“乘”“比”“应”这四种关系。
1、什么是“乘”?
一个卦中任意两个爻,只要是阴爻在阳爻上面,就称为"乘刚”,简称“乘”,比如泰卦,六四乘九三等。
这代表什么呢?
表示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了“君子”,代表含义往往是不吉的。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为什么这样就是不吉利呢?
各位,在《易经》里面,乾为天,坤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阳居上,阴居下,这样才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地跑到天的上面,这不是反过来了吗?所以阴跑到阳的上面这样肯定是不吉利的。
2、什么是“承”?
所以反过来,只要相邻两爻,阴爻在阳爻的下面,就被称之为“承刚”,简称“承气”,它代表柔顺承强者,弱者向强者请求援助。比如井卦,初六爻承九二爻,六四爻承九五爻等。
3、什么是“比”?
凡相邻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只要是两个爻挨着,就可以称为“比”,比可以理解为邻居的意思,就是挨着的两个爻。
4、什么是“应”?
“应”各位可以理解为“呼应”“感应”。
在一个卦中,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爻和上爻之间的关系叫做“应”,因为他们分别处于上下两个经卦的对应位置。
第四章:卦与卦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七:正卦、综卦、互卦、错卦、变卦
1本卦
又叫做正卦,是占卜时所卜出的卦,占出来的卦就是“本卦”。
本卦表现的是一个事物最初始阶段的信息,或者是目前的情况,代表的是当前的状态。
2互卦
互卦就是卦中有卦,每卦六爻之间,除去初、上两爻之外,中间四爻再组成一个新的卦。
其中二、三、四爻合成下卦,称之为“下互”;三、四、五爻合成上卦,称之为“上互”。
如《屯》卦,本卦中下卦为震,上卦为坎卦,屯卦的二、三、四爻为下互,形成“坤”卦,屯卦的三、四、五爻为上互,形成“艮”卦。
所以屯卦的互卦为“剥卦”。
简单来说“互卦”是由本推演而出的,取正卦五四三爻为上卦,四三二爻为下卦,另成一卦,仍取本卦动爻爻位之爻义,代表你所问的问题的症结点。
3变卦
是将本卦动爻阴阳互变,也就是是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又另成一个卦。代表此一疑问最後的成果,可看出是吉是凶。
变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求测者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结局。在预测时,事物的最终吉凶结果,要由变卦来作最后定夺。所以,预测最终要以变的结果为准。
4综卦
综卦就是把本卦倒过来看,也就是旋转180度,另成一卦,它们通常是从事物的反面来看事物的发展变化。
5错卦
是将本卦的所有爻的阴阳属性互变,然后另成一卦,代表此一疑问的危机、转机。
若疑问的结果为吉,则错卦代表危机;如果工作成果为凶,则错卦代表转机,要调整改动自个原有的态度与作为,去做错卦上所述的这些工作,如此工作将会由于你的正面改动而向正面转化,这即是易经占卜能趋吉避凶的最大功用!
按照现代人的意思讲,就是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讲到这里基本的概念就已经差不多讲完了,所以你看,《易经》如果真要学,也没有多少概念型的东西嘛,对吧?
但是这里还要再补充一下,上面说是的《易经》里面的卦与爻,下面我还要再补充一下《易传》也就是《十翼》的内容。
第五章《十翼》
知识点八“十翼”
什么是《十翼》呢?
说的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心得报告”,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
这十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的理解周易的用法,相当于注释。
关于《十翼》作者,目前更为主流的观点是孔子及其学生创作了《易传》,当然孔子也借鉴了先贤们的很多观点,具体的已经无法考证了。
《十翼》总共包含: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
《象传》分为两部分,是对卦象的解释,比如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地"的形象,地的特点是宽厚,圣人通过观察地象来告诫后人要效法地象以载物容人。
另外,象又分为“大象”与“小象”。《象传》中对每一个卦卦象的解释被称为“大象”。那么什么叫“小象”呢?
所谓的“小象”就是对卦中每一爻的“爻辞”的解释。
举个例子。
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
乾卦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呢?是因为“阳在下也”,这些对爻辞的解释就是“小象”。
《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会对此特别注释。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报告。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本人也经常引用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许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暗示了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为什么屯卦之后是蒙卦。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这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独立成章的,即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他五篇则与《周易》放在一起来解读。
第六章:易经门派
知识点九:象数与义理两派
易经自古以来都被分成两派,象数与易理派。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里面记载道:“《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
这里面的两派,指的是易理派和象数派。
易理派和象数派就像是华山派的“剑宗”与“气宗”,不仅是内容有异,而且还相互辩驳。
易理派通俗来说就是易经的哲学思想;
象术派简单点说就是易经的占卜吉凶功能。
我建议各位这两方面都要学习,千万不要只学一方面因为这两个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第七章:大衍筮法
知识点10:大衍筮法
《易经》“系辞传”中有明确关于大衍筮法的记载方法,原文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
二更
问:老师有什么书推荐么?
答:有!入门到精通!
《周易诵读本(升级版)》
本书单色排版,有拼音和注释,侧重于纯粹的诵读。正文前设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对经典内容做宏观的介绍;“诵读指导”则专门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先生撰写,从诵读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读者进行指导。本书还配备了全文诵读示范音频。
《全本周易诵读本》
本书对《周易》原文全部标注读音和通假字,在每一卦后面配以该卦卦名的小篆字体,系以简短的繁体字注释,并对做了白话翻译。本书为青少年和《周易》初学者理想的诵读范本及入门书籍。
《全本周易导读本》
本书从《周易》基础知识介绍开始,对卦、爻、彖、象逐一分析,六十四卦经传详细解读,每个卦都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小标题,除了对经传的白话翻译外,每卦每爻都有结合卦时的解读分析,后面附事例辅助解读。书中每一爻的解读观点,在易学史上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持之有故。
《全本周易精读本》
本书把《周易》从史篇、象数篇、义理篇的角度分别作了梳理。其中,史篇,向读者介绍了易学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两派六宗”;象数篇,则是对象数概念以及八卦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周易》的占筮功能以及体例进行了归类分析;义理篇,则是重点介绍《周易》的核心思想、思维方式、卦爻辞的价值理念,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哲学思想性。
《周易入门》
本书为《周易》入门书,从易经、易传、易义、易理、易卦、易象、易爻、易辞、易流、易占等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易学知识,将难读难懂的《周易》介绍得明白易懂,有助于初学者能够正确理解其理,明白其意,清楚其弊。
《周易译注(精装本)》
周振甫先生的《周易译注》,对《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注释简练精当,译文通俗易懂,是此类译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出版三十年来,广受好评。
《周易经传译注》
本书以《周易》王弼注本为基础,对《周易》作翻译及简注,参考古今重要注译本,择善而从,做出贴近《周易》本文的解释,向读者传达古往今来历代学者比较公认的《周易》中所含蕴的道理,而不做缺乏确切根据的穿凿推求。
《周易译注(最新增订版)》(全二册)
本书为易学大家黄寿祺、张善文合撰,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和注音,把《周易》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以“记”的形式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在各卦之后的“总论”中对该卦卦旨加以系统分析、解说。此外,“前言”对《周易》的各种问题做细致说明;“读易要例”对易学的关键词做了浅显扼要的解释;“易图述略”展示了历史上与《周易》有关的各种图示,并梳理了其来由、内容、特点等。
《周易现代解读》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余敦康先生所撰的入门性普及读物,对《周易》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训释,扫除文言与白话的语言障碍,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距离,凸显文本内在的哲理智慧,力图把艰深晦涩的《周易》变为人人都能读懂的书,把易学的智慧变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精神财富。
《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作集)(全二册)
本书思想脉络清晰,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一般而言,《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十篇文字,又叫“十翼”,传说出自儒家人士之手。陈鼓应先生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多年来的旧说。
《周易新注》(新编新注十三经)
《周易新注》隶属于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系列,是对《周易》进行校注、解读的一部佳作。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宋本王弼《周易注》为底本,以三种宋本、三种简帛本为参校本,吸收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周易兼义》的校勘成果,参考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以及历代注家所收异文,进行校注。本书既注重学术性,又兼顾普及性,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
《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顾《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周易》(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本书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顾《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周易十书》(全十册)
《周易》自古至今产生的注本可谓浩如烟海,当今读者在研读《周易》时,大多都会面临一个文本选择的难题。基于此,我们在征求易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这套简体横排、正本清源、权威可靠、雅俗共赏的《周易十书》,包括魏王弼《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周易程氏传》、宋朱震《汉上易传》、宋朱熹《周易本义》、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清惠栋《周易述》和近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各书整理者均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可以确保版本精良、断句准确。为了方便研读,书名、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加了专名线。本书既版式清朗,方便阅读,又装帧考究,适合收藏。
《周易注校释》(中华国学文库)
王弼《周易注》扫象阐理,既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也是易学史上的名著。它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周易略例》则概述其解易方法,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思想与理念。本书对王弼的上述易学著作进行详细校释,并附有韩康伯对《系辞传》以下各传的注解,是研究易学必备的参考书。本书简体横排本《周易注校释》,收入“中华国学文库”中。
《宋本周易注疏》(易学典籍选刊)
《周易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之一。在流传过程中,《周易注疏》产生了众多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文字有较大异同。此次整理,使用的底本是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八行本。该本源于北宋监本,相较于后起的诸多版本而言,讹误较少。
《周易集解》(易学典籍选刊)
本书收录了唐以前三十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客观呈现了唐代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是唐以前易学研究集大成的作品。李鼎祚编纂本书,实为纠正官修《周易正义》侧重王弼、韩康伯义理易学的偏颇,故于义理易学所选甚少。所以,本书特点是以象数为主,积极倡导以郑玄为代表的象数易学。
《周易程氏传》(中华国学文库)
《周易程氏传》,四卷,是北宋哲学家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其书注解《周易》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侧重于义理方面,切于人事,在易学史上极有影响。本书简体横排本,收入“中华国学文库”中。
《汉上易传》(易学典籍选刊)(全二册)
本书十一卷,将象数易视为易学正统,排斥王弼义理易体系,以程颐《易传》为宗,和会邵雍、张载易学,博采汉魏以来诸家观点,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言。本书解易,取象数解释彖辞、爻辞,又广泛采用爻变、反对、互体、之卦、乾坤生六子、辟卦等作为辅助,甚至运用了纳甲、值日、爻辰、星位这一类理论,被视为宋代集象数易学之大成的解经之作。
《周易本义》(易学典籍选刊)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在书中提出的“《易》本卜筮之书”这一论断;《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
《易学启蒙通释/周易本义启蒙翼传》(易学典籍选刊)
《易学启蒙通释》和《周易本义启蒙翼传》是宋末元初胡方平、胡一桂父子分别撰写的羽翼朱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的易学注疏。前者对《易学启蒙》不仅进行了字面上的疏证,还就易学象数与义理知识等做了详细阐发、补充性说明。后者则通过追溯学术史、广引诸家的方式来证成朱子易学义理与象数兼备,是易学史上的集大成者。
《周易集注》(易学典籍选刊)(全二册)
《周易集注》,全书共十六卷,以象数为方法,以义理为旨归,以《系辞传》“错综其数”、“非其中爻不备”二语贯串上下经六十四卦,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训本卦本爻正意,参互旁通,自成一说。通过该书,读者将对《周易》所用的“错”、“综”等阐释方法有更深入理解。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仅明末就有五次刊刻,而清代更迭经刊布,见于载记者不绝如缕。
《易学象数论(外二种)》(易学典籍选刊)
本书包括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图学辩惑》三部易学著作。《易学象数论》六卷,对图书、先天图、天根月窟、八卦方位、纳甲、纳音、占课、卦气、卦变、互卦、蓍法、占法等象学,详加分析,辩论精详;对太玄、乾坤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皇极等数学,指出大都已失传,并为之订正后世推衍流行的数学之失。
《毛奇龄易著四种》(易学典籍选刊)
本书收入清初毛奇龄易学著作四种,即:《推易始末》四卷,乃论证其提出的解易体系“推易”说,并评述汉唐宋以来的各种卦变说;《河图洛书原舛编》和《太极图说遗议》各一卷,考辨图书之学源流并加以抨击;《易小帖》五卷,着重从文字训诂方面批评义理学派特别是程朱解易的失误。
《易图明辨》(易学典籍选刊)
《易图明辨》十卷,对流传数百年的河图洛书学说进行辨析,一一穷溯本末,廓除了笼罩在其上的神秘光环,做实了河图洛书出自道家的杜撰,使易学研究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本书在易学史乃至经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周易折中》(易学典籍选刊)
清代学者李光地于易学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
《周易折中》又称《康熙御纂周易折中》,凡二十二卷,由康熙皇帝敕李光地主持撰写。李氏释《易》,极为推崇朱熹、程颐,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独得《易》之本义”,而程氏《易传》诠释“《易》之义理为详”,故解经思路,首列《本义》,次及《程传》,而后辅以“集说”“附录”“总论”及“案”语等,于程朱之外,辑录各家之说,讲论象数义理,抉发哲理奥义,有助于今人研读。
《周易通论校注》(易学典籍选刊)
《周易通论》共四卷,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就内容讲,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当时的普及读物,李光地就曾指出:“欲读《易》者,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相信,该书对于今天的读者研读《周易》仍具有指导意义。
《周易观彖校笺》(易学典籍选刊)(全二册)
《周易观彖》十二卷,采取以传附经的编排方式,注重将小学研究运用于文本校勘和经义理解,对朱熹《本义》、程颐《易传》等在借鉴的同时多有匡正。此次校笺,除校勘文字、吸收诸家注释疏通经义外,注重以李光地另一部易学名著《周易折中》为津梁,辨析与梳理李光地见解的来源与基础。
《周易玩辞集解》(易学典籍选刊)(上下册)
《周易玩辞集解》十卷,为查慎行数十年究心《周易》之结晶,征引前人达三百八十余家,参酌群言,归于至当。查慎行“不惑于图书”,“谓变卦为朱子之《易》”,这与学宗伊川的项安世《周易玩辞》大异其趣。
《周易函书(附卜法详考等四种)》(全四册)
清初胡煦对历代易学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着重阐发了《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往往深造自得,多先儒所未及,思深见卓。牟宗三认为胡煦是中国最大之纯粹哲学家,胡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系统最有见解的思想体系。《周易函书》,全书五十二卷,另附《卜法详考》四卷、《葆璞堂诗集》四卷、《葆璞堂文集》四卷、《召对录》两篇。
《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易学典籍选刊)(上下册)
本书合刊清代惠栋的三部易学著作。《周易述》二十三卷,以汉儒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加以注疏,解说《周易》。《易汉学》八卷,钩稽考证汉代《易》学的门径。《易例》二卷,熔铸汉儒旧说,发明《易》之本例。
《孙氏周易集解》(易学典籍选刊)(全二册)
本书十卷,各个条目内部,先列“解”,采集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所辑古注或李氏案语;次列“注”,辑录王弼《周易注》;后列“集解”,收录书传所载马融、郑玄之注,《经典释文》所记诸家见仁见智之说,及唐人史征《周易口诀义》中古注。该书与李鼎祚《周易集解》堪称双壁,价值极大。
《六十四卦经解》(易学典籍选刊)
本书八卷,博引古籍,综合汉宋以来诸家《易》说,并发表新见,在文字训诂方面尤多创获。
《周易外传》(王夫之著作)
《周易外传》主要借助六十四卦,来发挥王夫之对哲学问题的认识。本书行文自由奔放,思辨性极强,想象力非常丰富,是船山易学的核心著作,也是王夫之经学诠释的经典之作。
《周易集解纂疏》(十三经清人注疏)
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以汉代《周易》为主,兼及魏、晋、唐《易》。清人李道平又为《集解》作《注疏》,阐明原注的意义,所加案语也多合于《周易》原旨,说理平稳,读者可据以循序弄懂《集解》以至《周易》。
《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全四册)
李镜池先生(1902—1975)是现代著名易学专家,对当代易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是对他易学论著的结集,包括《周易探源》、《周易通义(1970》、《周易校释(1949)》、《周易校释(1965)》、《周易校释(1970)》、《周易韵读》、《周易通论》、《周易释例》、《周易类释》、《周易今论》、《周易章句》,共十一个品种。
《周易占筮学(修订版)》
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对占筮行为的本质做了理论上的探讨,系统阐述了古代的占筮技术,并申以己意,一扫古代占筮学中常有的谶纬迷信陋习,将其中所含的咨询文化的性质展现于读者面前。本书列举实例,风趣地解说了《周易》中所蕴含的咨询文化因素,融学术性、趣味性于一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