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sci ?并能够快速发表?
要写好SCI相当于要挖出钻石并卖个好价钱,需要五步:
第一,做好文献调研,知道钻石的分布
第二,形成好的idea,确定要挖钻石的位置
第三,做好数据处理,挖出钻石
第四,做好SCI构思写作,对钻石进行加工打磨
第五,投稿,钻石卖个好价钱
第一部分:文献调研
英文文献的阅读有标准方法:文献选择—检索方法—文献分类—文献泛读—文献精读—复现思考—文献管理。
对于刚开始看文献的你,是否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1)一读文献就犯困,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2)文献那么多,应该怎么样阅读才能效率高?
(3)看完一篇文献之后,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创新点在哪里。
(4)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觉得写的很好,提不出缺点,也提不出任何自己的想法。
(5)看了很多文献,仍然不知道如何总结在自己的论文中。
……
这里我们可以按照“文献选择—检索方法—文献分类—文献泛读—文献精读—复现思考—文献管理”这些步骤,系统梳理文献阅读的方法。
0、为什么要读文献
为什么要看文献? 因为在外面开始做研究之前,这个方向就已经有别人开始作了。
所以要查阅前面研究者的成果,一边看看别人怎么做的、积累知识,一边看看别人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不读文献,很有可能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的技术难题,其实别人早就解决了,
而我们还在苦苦思索、浪费时间。不如全面系统阅读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工作。
只有知道了这个研究方向最前沿的情况、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才能知道现在的挑战在哪里,才可以做出有价值的工作。
同时,可以知道我们和目前最前沿研究者的差距,以及研究工作在所有科研界所处的位置。
那怎么样读文献?首先是要带着问题读文献,即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文献选择、文献分类、文献泛读、文献精读、工作复现和思考和文献管理。
1、文献选择
要想对某个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进行全面的调研,需要从三个方面读文献:
一是综述类文献;二是相关大牛组的文献;三是最新文献。
1.1 综述类(Review)文献
综述类文献一般会在显目的位置有review paper标志,如图所示:
阅读综述类文章的目的:
(1)能让读者知道这个方向的发展情况,看到这个领域的过去和未来。
(2)能让读者把最基本的理论和相关概念内化于心。
(3)对整个研究方向有整体的了解。
如果是研究生新生,刚开始接触文献阅读,一上来就读英文综述文献,很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专业术语太多,根本不知道文献在说什么。
这个时候,可以把综述文献的关键词翻译成中文,然后到知网上搜索中文博士论文。
需要注意的是,看中文博士论文需要对学位论文的靠谱程度进行鉴别。
在阅读几篇中文博士论文之后,就知道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了。
这时,再转回英文综述去阅读,就会感觉一切都明朗起来。
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标注一下跳过去,将来还会反复阅读的。在一遍遍阅读中,这些不懂的地方都会被解决。
综述类文献引用的文献,一般也是该方向的重要文献,需要一一下载下来,在后面再进行文献筛选。
1.2 大牛组文献
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是由少数几个实验室甚至是少数几个大牛引领的。如果能对这些大佬的文献做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调研,就可以对这个方向了解的比较全面、比较深刻了。
如何找到业界大牛?如果这个方向是组里的传统方向,那可以听导师或者师兄师姐介绍;如果是开辟的新方向,导师对这个方向不熟,那可以借助于google scholar网站,通过H-index大致可以知道这个作者的论文水平怎么样。
在google scholar网站上,可以找到这个学者的所有文章,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看,也可以按照引用次数来看。
这个学者有可能做了好几个方向,需要先按照时间顺序筛选出自己关注的方向,然后标注出论文的引用情况,为下一步精读做准备。
1.3 最新文献
综述类和大牛组的文献一般属于经典文献,有的时间比较久远了。在读经典文献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领域的最新进展。
时刻关注领域最新动态,既可以保持最新的输入,也可以激发新的灵感。
可以使用Google Scholar每天或者每周进行推送,使用关键词(人名、领域、杂志等)进行订阅,推送的质量比较高。
还可以使用researcher app进行订阅,它可以让用户了解自己最喜欢的所有期刊的最新研究,软件拥有10个研究领域的超过17000种期刊,读者只需要选择想关注的期刊,软件就会为读者创建个性化的订阅源,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式订阅源直接发送给用户。
researcher app是通过使用关键字或作者姓名设置过滤器,并观察用户的提要中是否包含与自己最相关的研究,再由社交媒体风格的提要显示来自您选择的期刊的论文和数据来进行搜索。
此外,还可以每周四关注Nature更新,每周五关注Science更新,保持最新的输入。
2、检索方法
以上列出的三类文献,第二类主要是在google scholar网站查找,第三类主要是在对应的期刊上设置,第一类综述及其相关文献,则需要到检索网站上检索。
其中,查找中文文献可以用知网cnki,查找英文文献可以用google 学术。
下载英文文献一般可以通过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下载英文学位论文一般可以采用ProQuest数据库下载。
在阅读前期,可以使用数量较少的关键词,能够将潜在文献都包含进去。
在阅读后期,需要进行精读文献,一般可以使用较多的关键词和精准的关键词,以提高检索效率。
当需要的文献全文找不到时,可以试试sci hub,researchgate等。
由于论文数量非常多,而且每年都在飞速递增。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无法阅读每一篇文献,且文献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检索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行初步筛选:
(1)先看文献出处,杂牌期刊不要看
(2)文献题目不相关的,不用看
(3)标题—关键词---摘要—总结,这四部分有一个不相关的,就可以略过了。
(4)文献检索还需要注意论文的出版时间,一般只需要读10年内的文献(经典的综述除外),太久远的老文献,一般是不需要阅读。
经过上面的初步筛选之后,再进入下一轮文献分类阶段。
3、文献分类
第一遍先阅读标题、摘要、背景介绍和图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对论文进行分类。
按照和自己研究方向的相关性强弱,可以将文献分为四类。前两类文献需要精读,后两类文献可以泛读。
(1)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
和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模一样,包括解决方案、算法、实验设计、创新点等等都非常接近。
比如现在要从广州出发去哈尔滨旅游,要怎么样解决交通问题。
他们的文献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坐飞机,以及为什么坐飞机是最优的方法。
这种文献需要一字一句仔细精读,知道作者已经完成了什么工作,是怎么样完成的,里面涉及到的公式、图标以及数据都要记得清清楚楚。
还要知道他们和自己将要开展的研究是什么关系,他们工作的缺点是什么,还有什么可以完成的,或者进一步完善的。
(2)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
和自己拟解决的问题高度相似,只是稍有不同而已。比如现在要从广州出发去哈尔滨旅游,要怎么样解决交通问题。他们的文献是从广州出发去青岛旅游,怎么样解决交通问题。
和第一类文献类似,也需要进行精读。此外,还需要思考:本文的方法能否迁移到我们待解决的问题,结论是否有帮助?
(3)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弱相关。
比如还是要解决从广州出发去哈尔滨旅游的交通问题。他们的文献是解决坐飞机适合什么样旅行的问题。
这类文献虽然和自己的课题不是密切相关,但里面有些结论可能可以用到。因此对于这类文章,并不需要字字句句的精读,只需要把摘要和结论搞清楚就可以了。
(4)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几个关键词相关。
比如他们的文献是讲飞机的结构,飞机发动机的优缺点。
这类文献,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大,只是作为背景知识,可以泛读。
通过对文献分类,可以确定文献阅读的优先级,在有限的时间里,优选阅读最优价值的论文。
对已经筛选过的文献,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感兴趣的、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阅读,最困难的章节放在最后。
如果是在研究初期,刚进入文献调研阶段,那连续花时间系统阅读文献是应该的。但如果是已经进入常规化读文献,平均每天阅读一个小时文献是比较合适的,或者每天3-4篇左右。
4、文献泛读
一篇论文的典型结构为:
• Title and authors标题和作者 • Abstract摘要 • Introduction背景介绍 • 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和方法 • Results结果 • Discussion讨论 • Acknowledgements致谢 • References参考文献 • Figures/Tables图标
文献泛读,主要读标题和摘要。
通过标题,可以迅速分清这篇文献的领域(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核心成果(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还是什么创新?)、侧重点(偏理论,还是偏仿真,还是偏重实验?)
摘要一般会有八股文的套路:
第一句:研究背景。XXX很重要。 第二句:存在什么不足。虽然XXX很重要,但是还存在XXX问题。 第三句:本文中,我们采用XXX方法,研究了XXX因素的影响,解决了XXX问题。 第四至六句:展开描述本文的成果,发现了什么、证明了什么。 最后一句:我们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
通过阅读摘要,可以迅速知道这篇文献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创新点在哪里,从而推断出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和意义,以判断这篇文献是否需要精读。
如果觉得文献还不错,还可以再把文中图片和结论也看一遍。结合摘要、图片和结论,得到这篇文章的整个框架。
如果觉得文献不值得读或者不靠谱,立刻停止阅读,不要在不感兴趣或者不看好的论文中投入更多时间。
5、文献精读
需要进行精读的文献,一般是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文献。
通过精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精读文献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能够掌握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细节,并且为自己所用。
二是能够高度概况论文的创新点,可以作为总结,写入自己论文的introduction中。
需要精读的文献数量很少,一般20篇左右。如果发现需要精读的文献很多,有可能这个研究方向好做的idea都已经被做完了。
精读文献,主要从这四部分进行:
5.1标题和摘要
精读也是先从标题和摘要读起,方法与泛读一样。
但是在读完摘要之后,要开始从正文第一段读起。
还可以记录下这篇文章的投稿时间和录用时间,这样可以评估出这个期刊的平均审稿周期,有助于自己后续投稿选择期刊。
5.2 introduction
在introduction中,作者会讲为什么要研究当前这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已有哪些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存在什么样什么样的缺陷。
在读introduction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用逻辑一步一步递进,最后引出他的工作的。通过阅读introduction,可以精确的知道这个工作想解决的具体问题点是什么,他们的发现和意义是什么。
5.3 methods、results和discussion
这三块主要是通过各种细节,来支撑作者的观点。由于和自己研究方向高度相关,因此具体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方法是很重要的,需要掌握每一个细节,以便于复现别人的工作,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在methods部分,可以借鉴文献中论文推导的假设、仿真条件的设置、实验设备的搭建方法。
一定要记录下文献中所作实验采用仪器的型号、用了什么材料、如何设计的实验,做仿真需要的各种参数,以便于将来我们自己做研究需要,以及回复将来论文被审稿时来自审稿人对参数的质疑。
在results部分需要借鉴的,是文献中的图片,包括曲线图、散点图、曲面图、条形图,以便于以后我们自己写论文时候使用这样的图片类型。
在results部分,还需要借鉴的是学习文献如何描述实验结果,如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占比怎么样等等,将经典的句子摘录下来,以便于我们自己写论文的时候借鉴。
在discussion部分,文献一般会在读者有问题的时候,有一组精心设计的实验,来解决读者的困惑。
因此需要仔细阅读实验结果和相关讨论,看看实验结果是怎么样支撑结论的,还需要把客观事实和作者的观点及解释区分开。
如果文献中有一些概念不理解,先记录下来跳过去,保证阅读的整体感。事后再根据论文重要程度,来查文献搞清楚这些疑点。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需要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比如:
(1)他们的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2)他们的实验能否支持他们的发现
(3)他们的数据中还有什么没发现的
5.4 结论和展望
展望部分,可以了解到现在这个工作还有什么缺陷,未来还有什么可以做的idea。
5.5 再次复盘
(1)这篇文章属于什么领域或方向?研究背景是什么?
(2)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重要?
(3)使用了什么方法和模型?为什么这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有哪些假设条件和那些忽略的因素?
(5)核心结论是什么?下一步还可以怎么做?
(6)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哪些不足或者没有解决的问题?
(7)有哪些参考文献还可以继续跟进?
建议研究生新生讲需要精读的文献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因为这类文献需要反复阅读、记下思考的笔记、不断吸收。等将来熟练之后,再读电子版的。
6、复现归纳
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需要一步一步老老实实重复作者的工作,包括公式推导以及仿真实现。
先找到已发表文献带有公式推导或者程序源文件的附录,不断进行模仿,通过一句一段进行理解,掌握作者的思路,最后自己再独立完成该工作,复现出对方论文。
作者往往不会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但是这些步骤需要你自己亲自去做,做完之后才能领悟到为什么只有这么做才能成功。
摸着前面研究者的石头过河,可以减少在实验尝试上的时间。
在复现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方法的细节,包括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从而掌握这类方法。
在经过泛读和精读之后,如果能够对这个方向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那么可以在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还可以通过思考,预测这个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我们布局以后的科研方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7、文献管理
7.1 文献构架
读文献的目的,是为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形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知识树。
自己的研究课题,可以分成很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多个问题点。
通过文献管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点,一个个解决,一个个进行填充。
因为每个研究工作,都是由无数idea组成。每个idea的建立好,idea和idea之间的逻辑梳理清楚了,整个工作就非常棒了。
因此,在文献管理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划分的部分,将文献分为几类,每一类下面又可以进行一个二级分类,以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每篇论文,可以标注上【A】为非常相关、【B】为较为相关、【C】为一般相关
7.2 管理软件
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有EndNote, Mendeley和Zotero:
(1)Endnote对中文输入法的支持比较好,支持关键信息抓取。
(2)Mendeley界面简洁,易学易用,记笔记、查找内容非常方便,完全免费。
(3)Zotero可以多用户共享文献库,非常适合一个课题组一起使用。
第二部分:形成好的科研idea
先说公式:好的科研idea=大量阅读论文+模仿复现+深度思考+频繁交流+反复迭代
好的科研idea,需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进行长期训练、思考和实践获得。
如果说形成好的idea相当于研制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那么大量阅读论文就是开采铁矿石,模仿复现就是熔炼,深度思考就是铸造,频繁交流就是加入微量元素,反复迭代就是淬火锤炼,具体说明如下:
1. 大量阅读论文
做研究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传统方式,即先大量阅读文献,搞清楚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
另外一种是非传统途径,即自己先想一段时间,有了idea之后再大量阅读文献。这样的好处是不让以前的研究限制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了解。
全面调研是形成好idea的基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需要从三个方面读文献:一是综述类文献;二是相关大牛组的文献;三是最新文献。
在哪里可以检索文献?查找中文文献可以用知网cnki,查找英文文献可以用google 学术。下载英文文献可以用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下载全文。下载英文学位论文一般可以采用ProQuest数据库下载。
下载到文献之后,先阅读标题、摘要、背景介绍和图片,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理解,然后按照研究方向相关性强弱,将文献进行分类: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或者密切相关的,应该精读;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弱相关或者仅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几个关键词相关的,可以泛读。
文献泛读主要读标题和摘要。通过标题可以了解这篇文献的领域、核心成果、侧重点。通过阅读摘要,可以知道这篇文献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创新点在哪里,从而推断出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和意义,以判断这篇文献是否需要精读。
通过精读,能够掌握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细节,并且为自己所用;同时还能够高度概况论文的创新点,可以作为总结。
在泛读和精读论文的时候,将这些文献的idea都总结成一句话,分类整理,有助于理解其本质,为下一步凝练自己的idea打下基础。
更细节的阅读文献方法:研究生们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是怎么看的?
2.模仿复现
对于新手而言,模仿一些经典工作来获取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模仿和复现,会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这篇文章:因为作者往往不会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所以这些步骤需要自己亲自去做,做完之后就能领悟到为什么只有这么做才能成功。
通过一步一步重复文献的工作进行理解,掌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研究方法,最后自己再独立完成该工作,复现出对方论文的全部工作。
复现别人论文工作的工作可以先完全按照对方思路复现,之后再提出改进方法。
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是华为任正非提出来的,也经过了华为公司实际验证。这个理念和方法也可以用于科研idea的形成。
在自己啥也不懂的时候,先不要想着改变,先把别人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不要怀疑,先做起来再说。
经过了僵化期的强化模仿之后,已经吸收了相关经验,这时候的想法不再是乱想瞎想,而是有价值的想法了,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对idea进行优化改良。不断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优化后的经验,要固化下来,作为标准推广实施。随着科研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可以固化成形成好idea的思维习惯。
3.深度思考
在阅读文献和模仿复现之后,深度的思考是必须的。
比如,可以认真分析别人的idea,因为每篇论文都有其限制条件,如果能想新办法解决,就是一个新的idea。尤其是看大牛的文章时,将他们的文章认真精读,总会发现漏洞和不全面的地方,然后就可以以此为点展开联想形成idea。
再比如,抓住科研过程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者反常的现象,也会成为一个好的idea。
有些问题争论性很强,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对感兴趣的领域有了全面认识之后,还可以探讨尚未研究过的问题。
4.频繁交流
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不然很容易四不像,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交流。
多找非导师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博士后、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等讨论。最好他们和自己专业不完全相同,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
找机会多参加学术会议,认识牛人,多和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
如果无法参加学会会议,做做会议的志愿者也能学到东西。
如果是社牛,还可以组织一个类似于周五咖啡研讨会的东东,拉几个师兄弟和周围实验室的,讲讲最近看的论文。
还关注专业书籍和杂志,从其它学科的成果中获得启发,形成交叉创新。
5.反复迭代
在以上流程的基础上,反复迭代,逐步提升自己的科研嗅觉,idea就会多如泉涌。
第三部分:做好数据分析
好的工具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那么哪些软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使成果尽快产出?
1⃣️入门配置三件套:Word, excel, ppt
2⃣️论文下载二合一
文献调研:Google scholar
下载论文:Sci hub
3⃣️论文阅读双件套
期刊论文:Adobe Acrobat
学位论文:CAJ
4⃣️文献管理二选一
️简洁:Mendeley
️传统:Endnote
5⃣️思维导图三选一
Mind manager
Evernote
Onenote
6⃣️数据分析双子星
Matlab
Python
7⃣️科研画图二重唱
Origin:曲线曲面
Visio:框图
8⃣️图像后处理
☀️Acdsee
☀️Photoshop
9⃣️学术翻译
Google 翻译
有道词典
论文写作和排版
Latex
Mathtype
第四部分:SCI论文写作
英文论文的标准写作公式 = 摘要7句话+背景介绍5部分+方法介绍3部分+结果和讨论4部分*3循环+结论3句话。
按照上述套路来完成各部分,至少可以得到一篇中规中矩80分的英文论文(如果idea不差的话)。
再加入自己个性化的修改,就是一篇拿得出手的工作了。
英文论文写作要点见下图,详细说明见后文。
我们可以先了解SCI论文的框架,对写论文有个整体认识。
然后再细聊每一部分又可以拆分为什么样的更小的部分,都有哪些技巧。
最后是一些细节的注意事项,比如连接词、单复数等锦上添花的东西。
1.论文整体框架
SCI论文一般由10部分组成,功能如下:
Title and authors: 标题要短小、精确,明确写出本文的特色;标题下方应该是作者和单位,以及通讯地址。
Abstract:摘要部分,精炼写出本文的方法、亮点、意义。
Introduction:背景介绍部分包括目前已经做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做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工作。
Methods:方法部分包括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变量说明、统计方法等。
Results:结果部分包括试样的特征、单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
Discussion:讨论部分主要阐述发现了什么,研究的亮点和限制条件是什么,和之前别人的工作相对比情况如何,得出一个结论。
Conclusion:整个论文的结论是什么?
Acknowledgements:致谢部分感谢这项工作在完成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帮助。
References:参考文献只需要引用最重要、最直接的、最新的文献,引用已经发表了的文章或论文,拒绝二手引用。
Figures/Tables图表:图和表的描述。
2.各部分具体技巧
写论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这个工作能不能发表?自己的研究和同类研究相比,有什么亮点?可以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然后再动笔。
2.1 Title and authors
标题:选题要小、要具体,挖掘要深入、要细致,用最少的必要术语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作者:那些人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的设计、执行及论文的写作?
2.2 Abstract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一般在文章各主要部分都完成了以后再写,这样比较有助于文章要点的提炼。摘要的套路由七句话组成:
第一句:研究背景。XXX很重要。
例句:...hold great promise for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 due to its unique property.
第二句:存在什么不足。虽然XXX很重要,但是还存在XXX问题。
例句:However, they were not predicted previously based on ... and the reason was thought to be ....
第三句:本文中,我们采用XXX方法,研究了XXX因素的影响,解决了XXX问题。
例句:In this work, we have established a ... model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
第四至六句:展开描述本文的成果,发现了什么、证明了什么。
例句:The results of ...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
Furthermore, we present the ...
最后一句:我们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
例句: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
2.3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泛泛的背景,宏观上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工作。这部分通常要尽量简洁明了,不要罗嗦,因为看这篇文章的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所以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用概括性的描述就好。
例句: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 materials with the ... have both the ... and ....
第二部分:从泛泛的意义延伸到具体的研究对象
例句:Owing to these remarkable properties, ... hold promise for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e.g., ...,...,and ....
第三部分:前人做了什么工作,他们的研究有哪些不足?这里可以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进行分类,对每项重要的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
例句:Man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ward investigating the ....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works have been directed towards measuring and characterizing the ....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also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as ....
此处是introduction的重中之重,需注意几点:
(1)需要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系统地概括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否则一点审稿人发现有错漏,会觉得作者做的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2)文献引用和数据引用一定要准确,不能只是片面摘录文中一部分结果,而不是文献的总体结果。
(3)不要间接引用,要直接引用原始文献,而不是从别人论文里发现的别的文献的数据。
(4)引用不要原文照抄过来,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总结描述,至少主动被动句型换一下吧。
(5)绝对不能全盘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这是对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委婉提出:
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considered this situation.
Their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
第四部分:在叙述前人成果之后,引导出别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方法。
例句:However, despite previous encouragi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there are some related topics which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so far and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 depth.
第五部分:介绍这篇自己的工作。
In the present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
注意这部分需要介绍自己工作的研究范围,如时间长短,研究区域等。
2.4 Materials and methods
第一部分:材料的描述
例句:Here a textured ... is selected for simulation as the case in the experimental specimen.
第二部分:实验的程序和指标,包括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方法参考了别人什么文献,方法有哪些改良的地方。用过去时,尽可能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描述。
例句:Two respective ...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work.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方法
例句:Using the ... metho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ample is shown by different colors.
2.5 Results
结果部分主要描述各类指标,切记要分类不能像流水帐一样。只描述结果,不做分析不做解释。可用文字、图、表,但三者需要相对独立,尽量减少重复。
2.6 Discussion
讨论部分需要和introduction部分提出的问题相呼应,支持新的假说。
第一段可以明确告诉读者要讨论几个因素,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is problem have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question involves……
The second problem relates to……
The third aspect deals with……
然后分因素展开讨论,每个因素可以用一个小标题,每个因素的讨论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相比怎么样,结果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二部分,进一步对结果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可以放开去推测。此处讨论不能太肤浅,不能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第三部分,明确提出小节。
例句:
由数据推断出的结论,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
如果观点不是自己提出的,而是确认别人的,通常用We confirm that……
如果对结果分析很自信,可用We believe that……
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 (caused by) attributed to resulted from……
第四部分:分析本项工作的长处和短处,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主动写出工作的短处,客观地描述该工作,会受到审稿人的好评。
例句: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
We concentrate (focus) on only……
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
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后,一定要马上再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伏笔。
针对不同的讨论因素,以上四个部分可以循环使用。
2.7 Conclusion
第一句话:总体上总结
例句:In summary, we have investigated via … the … properties of … with ….
第二句话:主要结论
The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 mechanism of … is via ….
The simulations have shown the following
This clearly evidences the ….
第三句话:展望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ors still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2.8 Acknowledgements
除了作者,还有谁帮助完成了本研究、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
谁提供了基金和物质帮助?
须得到被致谢者同意。
例句: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rough Grant XXX
2.9 References
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研究有哪些?准确完整规范著录。文献需要新、权威。
3.逻辑检查清单
论文在投稿之前,需仔细检查下逻辑是否清楚:
1) 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 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3) 实验结果是否充分?
4) 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 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 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 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4.语法检查清单
逻辑检查了之后,还需要对语法进行检查:
4.1 时态
当提到文中图片、表格说明了什么时,要用一般现在时,而不用一般过去时。
例句:
This paper describes ……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
Figure 1 shows ……
4.2 单复数
在标题、小标题中或描述一类事物、现象等,提到具体物质时常用复数。
当同时提及几个图、表、方程式时要用复数。
例句:The …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s 2 and 3.
…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 2 and Equation 3.
Figs. 4 and 5 show ……
4.3 冠词
单数名词前一般需要加冠词a , the等,但抽象概念不用加。
目录、标题、图、表中经常可省略冠词,如
Fig. 4 Dependence of the ….
4.4 大小写
当提及具体第几章、节、第几个图、表、第几个方程式时,首个字母通常要大写,如:
As discussed in Chapter 4, ……
As shown in Figure 3, ……
In Section 2.2, we ……
The results are listed in Table 5.
4.5 连接词
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方法注意句子上下连贯,不能让句子独立。
常见的连接词有,However, also, in addition, consequently, afterwards, moreover, Furthermore, further, although, unlike, in contrast, Similarly, Unfortunately, alternatively, parallel results, In order to, despite,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sults, thus, therefore……
如果表示两种观点相近,可用A suggest…… Similarily, alternatively, B……
如果只表明两种观点对立,用in contrast……
表示因果或者前后关系可用Consequently, therefore, as a result……
表明递进关系可用furthermore, further, moreover, in addition……
以上是框架,平时读文献时还需要注意多积累字、词、句,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就好下笔。
这里还有一些常用英文写作句子,PDF版+更多科研干货,可在知识星球下载
第五部分:SCI投稿修稿
已经写好论文了之后,投稿流程=选择投稿期刊+准备投稿材料+期刊官网投稿+论文同行评议
需要注意的是有无数个细节需要关心下:
1、选择投稿期刊
投稿前需要结合自己的论文内容,选择对口的期刊。
假如自己的论文和期刊需要的内容不符合,那可能会马上被拒稿。
比如你研究的是做某新材料的仿真,但却投到实验类期刊,可能分分钟凉凉。
因此需要仔细挑选投稿的期刊。
1.1 选期刊方法
选择期刊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1) 自己写的这篇论文的主题是否在期刊征稿范围内?
- 2) 这篇论文是不是符合这个刊物的一贯风格?
- 3) 这个期刊的学术水平怎么样?
……
对于老手而言,这件事比较容易,因为老手们对相关期刊的要求门清:
这个领域有哪些相关期刊,哪个期刊侧重于什么内容,影响因子多少,业内人士对这个期刊怎么看,审稿时间多长……
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就会一脸懵逼。
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导师或者高年级师兄师姐咨询。
经验丰富的老鸟在看到你的数据、图片之后,可以对这篇文章的意义和贡献有个大致判断,就能得到可以投稿期刊的档次区间。
但这件事情不能一直靠老手,自己也需要成长,方法如下:
在平时阅读相关文献时,注意了解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平时多关注相关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口碑等。
如果自己论文的主题比较窄,那么选择范围只能限制在少数几种刊物;如果论文交叉了几个研究领域,那么就能有多种选择。
无论是哪种情况,可以先列出一个待选期刊表,然后逐一对进行比较筛选,做一个排序。
先投一个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然后修改后再投一个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中稿的希望更大些。
1.2 不能选的期刊
1)表面SCI实则被拉黑的期刊
有些期刊疯狂收割国人,为了收版面费不控制论文数量,而且还造出较高影响因子。
他们办期刊是把论文当做一种生意,而不是真心促进科技发展。
这种期刊,即使发表了看起来影响因子还不错,但是会被人看不起。
平时多交流,不能掉到这个坑里面。
2)骗钱的钓鱼期刊
这种期刊比第一种更过分。
第一种虽然口碑不佳但好歹还是正经发表了,但是这一种完完全全就是骗子。
这种邮件很多人都可能收到了。里面大致内容就是,邀请你将成果发表在他们期刊上。
他们会收取很贵的费用,然后找一些很水的人搞同行评议,最后发表到一个没有听过的期刊上(很有可能不是SCI)。
要擦亮眼睛。
3)约稿(不是约你)的那一期不要投
很多期刊经常会约稿,做特刊special一期。
如果这一期没有向你约稿,在投稿时不要选这个选项。
这就好像人家期刊请客吃饭,都没请你,你自己跑去干啥?
等后面你成长起来之后,这个期刊找你约稿的时候再去吧。
4)向师兄师姐看齐
自己做的工作,一般是组里工作的延续。
翻一翻组里师兄师姐投的什么期刊,别人已经走通的路,自己再去走会顺利一点。
等到新手的自己足够强大了,再去尝试一些他们没有尝试过的期刊。
1.3 阅读期刊要求
期刊的官网上一般会有Instruction for Author,会清晰列出投稿要求,包括论文体例、长度、图表、参考文献引法、配图说明等,需要仔细阅读。
大多数期刊对于不同类型的论文,都有特定的字数或页数限制。
还常常会限制图表或表格的数量,需要根据要求调整图片的内容。
还要根据要求修改自己文章的格式。
2、准备投稿文件
虽然不同学科不同期刊对投稿所需的文件要求不同,但整体上大同小异,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Manuscript:论文正文,一般为Word 或 Latex 格式,有时会要求用模板。
Cover letter:投稿信,写清楚论文简介、作者、单位、论文的创新性等。
Figures and Tables:图片可以和正文放在一个文档,也可以单独一个个上传,需要根据期刊要求来安排。
Highlight:文章要点,主要用三句话写清楚论文最亮的亮点。
2.1 Manuscript
正文一般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与讨论(Results & 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Acknowledgements(致谢), References(参考文献), Tables(表格), Figures(图片)。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做累述。
一般只需要根据期刊的格式要求做调整,比如:
行距是用1.5倍还是2倍?
参考文献中的格式,作者是全名,还是缩写?
是否需要在全文在最左侧加行号?
……
2.2 Cover letter
Cover letter是给处理稿件的编辑看的。编辑拿到文章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看这个,因此十分重要,核心思想就是用一页纸写清楚你的工作为什么能被这个期刊审稿和接收。
Cover letter 有固定的公式套路 = Dear editor + 点名题目 + 表明没有一稿多投 + 创新点 + 研究结果 + 确认和期刊内容吻合 + 缺材料可以补。
第一句:期刊编辑的姓名,不知道可以用Dear editor
Dear editor
论文能否过第一关顺利被安排审稿人,取决于编辑。因此在选编辑的之前,需要仔细阅读官网上关于编辑的介绍,找一个熟悉自己所在领域、认可自己方法的编辑。
第二句:点名题目和作者、投稿文章类型。
Enclosed please find a manuscript entitled “XXXXX” by XXXXXX.
第三句:表明没有一稿多投。
This is an original paper which has neither previously nor simultaneously, in whole or in part, been submitted anywhere else.
第四句:这个工作用了什么方法,研究了什么东西,哪些创新点,论文可以被接收的原因。
In this work, we XXXX.
第五句:结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It is shown that XXXX
第六句:指出这篇文章和投稿期刊内容吻合。
We believe the paper may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readers of XXX.
第七句:材料不够可以马上补。
If any additional materials required,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t once.
2.3 Figures and Tables
通常为JPEG或 Tiff 或 EPS 格式,根据期刊要求调整分辨率(DPI)。有些期刊需要单独上传图片。
表格的话,一般是三线表,不要用格子表。
2.4 Highlight
Highlight是文章要点,主要用三句简短的话写清楚论文最亮的亮点,一般有严格字数限制,超过字数不能录入系统。
例如:
An XXXX method is developed to model XXX.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XXXXX.
XXXX can be reflected by XXXX.
有的期刊还会要求Graphical Abstract (图摘要),这个就选最能代表文章结论的图片,不需要重新作图。
有的期刊还需要写一个Declaration of Interest Statement,大概意思是这篇工作的知识产权是自己的没有纠纷什么的。
这个抄模板即可: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know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could have appeared to influence 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有的期刊还要推荐审稿人,但是编辑不一定会用推荐的审稿人,除非他实在找不到审稿人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地方有些人会耍小聪明,推荐的不是这个领域但是和自己熟悉的人。这时候编辑可以看得出来,然后会被拉黑名单。
3、投稿步骤
在根据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和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到投稿的官方网站注册账户,然后登录,开始提交稿件。
一般投稿系统会要求我们的依次填写作者信息,上传相关文档,最后生成一个预览PDF。
这时我们可以查看这个预览PDF文件,有没有填错或者填漏了一些东西。
当检查没有错误之后,就可以approve(确认提交)了。
3.1 注册
首次可以Register Now,进行注册。
依次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如填写Given Name, Last Name、E-mail Address,还有单位名称、单位地址。
完成注册,邮箱中收到注册成功的邮件。
3.2 投稿
- 1)登陆系统。如果有账号的话直接登陆,没有账号则跳回3.1部分先注册。
- 2)点击New submission,开始提交一个新的提交。
- 3)阅读投稿须知,点继续
- 4)阅读相关条款,点继续进入下一步
- 5)输入所有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姓名、称呼、单位、邮箱,注明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是谁。
- 6)填写title, abstract等内容,直接从论文的manuscript拷过来即可。
- 7)填写推荐审稿人和屏蔽的审稿人(最多5个)。
- 8)输入基金名称和基金号
- 9)上传相关文件,包括manuscript, cover Letter, Figures, Highlight,Graphical Abstract等
- 10)上传文件之后,会生成一个预览的PDF,有时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生成。仔细检查这个预览PDF里面的内容,如果要修改可以返回修改。
- 11)检查没有错误之后,点击submit进行投递
- 12)这时候,就会收到系统发送的邮件,说已经收到投稿了。
4、投稿以后论文要经历什么?
4.1 审稿流程
1)编辑部判断
Manuscript提交到期刊之后,一般是有秘书对论文的格式和材料做初步形式审查。
初步形式审查过了之后,小秘会转给主编,主编大概看下论文的方向,再把稿子转给领域最相近的编辑或编委。由编辑判断,这篇论文是否值得发给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
编辑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这篇论文的主题是否和期刊的主题相符合?
- 期刊是否已经刊登过类似的期刊?
- 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
- 文章的方法是否正确?
……
如果编辑觉得选题不够新颖或者方法有问题,就会直接拒稿,俗称秒拒。
如果觉得还行,编辑就从审稿人信息库中挑选合适的审稿人,发出审稿邀请。
审稿人一般由1-5人组成,等审稿人就位之后,论文进入审稿人审查阶段。
有些方向非常冷门,以至于找不到足够多的审稿人,审稿周期会变得非常长。因此研究方向一定要选好,谨慎搞冷门研究。
2)第二轮审稿
审稿人一般从以下因素来审稿:
- 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有问题?
- 这篇论文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
- 这篇论文是否有意义?
……
审稿人完成审稿意见之后,会反馈给编辑。
审稿人会被要求明确给出审稿意见,是拒稿,是大修,还是小修,还是直接录用。
审稿人能力层次不齐。有的审稿人非常认真,甚至会重新推导每一步公式。
也有不懂装懂的审稿人,一知半解还要当专家。碰到什么样的审稿人靠运气。
当审稿人完成工作后,编辑部会根据审稿人的建议做出决定,决定文章最后是Reject(拒稿)
- Reject & Resubmit(拒稿但允许重投)
- Minor Revision(小修)
- Major Revision(大修)
- Accept(接受)
3)第三轮审稿
直接被接受的概率比较低,往往都会有意见,一般是大修或者小修。
也有拒稿的时候,被拒稿了也没关系:有时候认认真真写的论文会被拒稿,不完全是你自己的原因,只不过遇到了不合适的审稿人而已。
作者修改了之后,再次提交到编辑部
编辑部再安排审稿人再次审稿,看上次提的问有没有被很好的解答
然后给出意见。编辑部再根据这次的建议再做决定。
这样一直修改, 改到审稿人满意为止。
4)接受
修改了N遍之后,终于达到审稿人和编辑的要求了。
接下来是严格按照期刊格式提交最终版,提交版权转让书,提交是否开源选项。
4.2 论文状态
在投稿系统里可以看到论文的状态,它们的意义是:
1)Manuscript Submitted:论文已在投稿系统里成功提交。
2)Editor Invited:编辑部收到论文投稿之后,通常会由小秘检查论文基本格式等形式审查,之后开始等待编辑接手。
3)With Editor:编辑已经开始处理这篇论文了。
如果他觉得论文和期刊主题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期刊的标准,就直接被退回,论文状态会变成“Decision in Process”,然后作者邮箱马上就会收到拒稿信。
如果他觉得合适,就会开始找审稿人。
4)Reviewer Invited:编辑已经给审稿人发出了邀请,等待审稿人回复。如果审稿人拒绝审稿,状态又会重新变成“With Editor”。
5)Under Review:所有审稿人都同意审稿了,审稿人开始审稿。他们可能要花很多时间来审稿,短的几天就审完了,长的半年也有可能,但一般时间是1-4个月。
6)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所有的审稿人都已经完成了审稿,审稿人的意见都已发回给编辑部。有时候编辑看到审稿人的意见,觉得可能没有说清楚,回发回去让其补充,状态又重新变成“Under Review”,但这种情况不多。
7)Decision in Process:编辑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来综合判断这篇文章的结果。有些编辑会每周或每月在固定的时间点来登录系统处理意见,所以这个状态可能会很长时间。一旦出了结果,作者会很快收到邮件。
8)Revise: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一般会给一个月到三个月的修改时间。作者需要在这个时间内按照审稿人以及编辑的意见,修改好论文,并且对评审意见一一回复,上传到系统。
9)Revised Manuscript Submitted:修改的稿件又重新提交到编辑部。
10)Author Declines to Revise:作者觉得审稿人或者编辑说的不对,不愿意修稿了,直接撤回稿件。
11)Reject:编辑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决定拒稿。
12)Accept:编辑和审稿人对作者的修改很满意,决定接受稿件。
5、投稿注意事项
5.1 投稿时间
有篇文章专门研究了什么时候投稿比较容易悲剧。核心思想就是:尽量避开在快要放寒暑假时投稿,你想着审稿人利用假期审稿,但是审稿人想的是难得的假期要休息,谁愿意拿出自己放假时间读你枯燥的文章啊。
5.2 选好期刊
有的期刊审稿时间特别长,要注意规避。
有的主编喜欢刁难审稿人,要注意建立黑名单。
平时要建立期刊List,有助于更好的发表。
5.3 心态要好
等待审稿的时候,不少同学会天天去刷论文状态,其实大可不必,轻松的心态对结果更好。
如果论文悲剧了,也不要否定自己,只能说运气不好。但如果投了三四次不同期刊仍然被拒,那就要好好修改论文了,看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
一些相关内容你也许会感兴趣:
数据处理:
科研画图都用什么软件?3mjun:一张图总结科研必备的软件清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工作了你在科研中用什么软件作图?能展示一下吗?3mjun:如何把别人论文中的曲线图,自动转化为数据点?如何优雅地使用Matlab?MATLAB 比较好入门书籍有哪些推荐?SCI写作:
你写论文时发现了哪些非常神的网站?科研论文如何想到不错的 idea?如何开始写英文论文?如何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期刊投稿流程是怎样的?研究生们刚开始看英文文献是怎么看的?毕业相关:
对 PhD 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三十岁左右,博士毕业的你,现在薪资多少?3mjun:论文查重:防止被查重系统误伤的几个注意事项分享科研干货,欢迎点赞、收藏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