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也殉国了,为什么评价没有史可法好?
大敌当前,需要的是什么?是殉国就行吗?尤其作为国家中枢重臣,你之前对国家做了什么,才是获得评价的关键。
南明筹建之际,正是国家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候,哪怕大伙勠力同心,全力以赴,能不能守住半壁江山都难说,而这时候如果专注于内部搞事情,那是生怕国家亡不了吗?
比较一下史可法和马士英的轨迹线就知道俩人为什么评价差异这么大了。
1.立皇帝时候,最有实权的人物就是史可法和马士英。
史可法是找马士英商量,觉得福王不如桂王,是不是立桂王更好。马士英要是不同意也可以,直接提出血脉更近之类理由反驳,反正是讨论,史可法把你当坦荡人,什么都说了,你只要讨论意见一致了,然后俩人一起宣布,朝廷自然能最大程度团结。
结果马士英当面答应,背后直接利用自己和四镇的关系拥立福王。自己获得最大的政治投机,成了权臣,朝廷从此最大程度分裂。
2.史可法为了尽可能团结,并不卷入朝廷争斗,主动去江北。然后硬是把高杰这个混世魔王给感化了,先劝高杰不要打扬州,再劝高杰北上出征。而且都劝成功了。高杰北伐,且不管是不是一定成功,至少这是营造守江必守淮的战略部署。
结果高杰部队准备北上,马士英立刻把黄得功移镇到仪真。仪真紧挨着高杰部家眷安置的瓜州。这就是摆明要把高杰部家眷当人质。弄得高杰部下伏击黄得功,两部差点火并。后来又是史可法来回劝说,才终于勉强摆平高杰和黄得功矛盾。高杰的北伐也推迟。
3.这时候大量北方官员逃难过来。史可法建议这时候不要闹腾,这些人可以酌情使用,但不要追究之前是否投降李自成的事。史可法想的始终是这时候要团结稳定。
马士英就牛逼了,直接搞顺案,严查谁有过投降大顺行为。而且严查的目的是为了索贿!只要贿赂够都好说,贿赂不够一定要给扣上通顺帽子。
著名的明清之际能臣周亮工,之前在阿巴泰入塞抢劫,到处如热刀切黄油情况下,硬是一己之力守住了潍县;后李自成占山东时候他已经调任苏北,压根没有投顺过。结果就因为性格正直不给贿赂,被折腾的只好辞官隐居。(结果到了清军灭亡弘光后,立刻起用周亮工去治理此时已经快被杀绝的扬州,两年时间扬州又成繁华重镇)
4.南明一个小军阀邱磊,手里只有几百人,本身不算什么。但是,他有个好朋友是左良玉。左良玉一直对马士英不感冒,派出的人敢朝堂上骂马士英。于是马士英迁怒邱磊,给邱磊个活——让他北上攻打山东……
刘泽清都不敢去山东搞事情,让邱磊带几百人去?何况邱磊还跟刘泽清有仇。结果邱磊被迫北上,在刘泽清驻地被逮捕,安插罪名。马士英直接同意,将邱磊处斩。
这件事也被认为是左良玉后来清君侧的重要导火索。
5.高杰意外被许定国杀死。手下六部乱成一锅粥。熟悉高杰部的史可法建议让势力最大又是高杰外甥的李本深做提督,节制六部。其他五部也都同意史可法的意见。
结果马士英这时候还在防备高杰部联合后,李本深有成桀骜不驯的新高杰,所以一直不同意。结果在清军快要南下的前夕,高杰留下的六部就这么一团混乱,各自为政。
6.左良玉要清君侧,马士英直接放弃北边防守,把刘良佐、方国安等人全都调到西线,甚至还想把史可法也调回来,不管北方了,就指望清军掠夺一下就完了。
史可法坚决反对,指出清军这才是要命的。而且坚决返回江北组织防守。等史可法再次回到江北才发现,因为高杰六部缺乏统一指挥,本该协助防守的刘泽清等人又调走,前线四面漏风,于是六部都没头苍蝇一样往南跑。
这时候才终于等到马士英同意给李本深提督的任命……黄花菜都凉透几回了。
7.多铎南下,扬州的士绅百姓又非常厌恶去年曾在城郊屠杀的高杰部明军,不希望进城。李本深、李成栋等原高杰麾下的四部人马都在慌乱中直接投清了。这时候史可法用尽最后力气,劝说了原高杰部的郭虎和胡茂珍两部继续抵抗,又劝说扬州市民同意他们入城。虽然后来郭虎和胡茂珍只抵抗一天就投了,但给清军仅有的伤害,基本就是这两部造成的。
而马士英此时不但不支援江北,反而让郑鸿魁封锁长江,导致南逃百姓和溃军无法渡江。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进一步刺激北方明军。李成栋的部队就是这种情况下彻底下决心投清的。
8.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
在多铎兵临南京前夕,马士英带弘光逃跑。这时候不是说不能逃,逃也是对的,留得青山在。关键是逃跑方式太恶劣了。直接玩障眼法,骗过南京官员百姓跑了。天子就得有天子的样子,你这种抛弃百官的逃法,是最损害君主威信的。当年唐玄宗那般英武,一旦抛弃臣子逃跑就立刻失去威信,何况弘光。所以弘光后来到黄得功那里,完全忠于弘光的黄得功都懵逼怎么还能这么玩。
9.说了这么多马士英玩阴谋坑史可法的事,那史可法怎么对马士英的?
答案是国事为重,继续支持。
马士英在立皇帝问题上出卖史可法玩投机,史可法没有报复,反倒主动去江北避免斗争;
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和马士英斗的如火如荼时候,史可法作为钱谦益朋友,于情于理都得跟马士英新账老账一起算,但依然没有,反倒劝钱谦益;
南太子案搞得沸沸扬扬,钱谦益等人趁机把火烧到马士英身上,马士英成众矢之的时候,史可法主动站出来作证,表示北上出使的左懋第曾来信说北太子案就是真正太子,被杀害了,所以这个南太子应该就是假的,给马士英解围。
所以,为什么史可法和马士英的评价不同。因为史可法自始至终都是一心为公的,所以知道这时候大家要做的就是搁置争议,保卫大明。毕竟南明这艘破船都快沉了,大家一起努力抢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基于这种理想,他可以包容迫害他的人,可以费力劝说跋扈军头,可以关键时候站出来说公道话。
而马士英的作风一直都是内斗内斗内斗。要权力,内斗;要设法增加自己对军队影响力,内斗;要党同伐异,内斗。南明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内斗。而马士英作为头号权臣,给这个内斗做了最好表率。
史可法和马士英作为南明权力最大的两个人,也是仅有两个可能给军队影响的人。地位越高,责任自然越大。但问题是,史可法怎么尽责的,马士英又是怎么尽责的?
大明忘了,一个殉国就完了?到底为什么亡的?灭亡过程中,到底是拼命阻拦还是踩一脚油门,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