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是什么时候更改为“好像”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更改?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5
阅读量:
11

「像」字从诞生之初起就是「好像」的「像」。

像,似也。——《說文》

至于为什么要多造一个「像」字,显然是为了和动物「大象」的「象」做区分。「像」和「象」本就是两个词,否则「人像」和「大象」能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我实在想不到。只是两个词读音相近,便用象形的「象」字代替一个难以表示的抽象概念,后来意识到实在需要区分,或者觉得需要强调一下与「人」的关系(类比占/佔,幸/倖),所以再在「象」字的基础上添上一个「人」字,毕竟相像的事物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人的面相,往往能引发一些强烈的心理反应,比如对故人的思念,还有叫错人的尴尬。

后来「像」引申为容貌等等,按理说,除了能真正摸到的大象是象,其他都应该用像才对,不然为啥要特地造一个字和大象做区分。

但实际上象像的使用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

表示大象的,的确见不到人字旁的象。可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则有没有人字旁的象都能见到。

习惯用「象」字的包括:

意象 景象 表象 形象 脉象 气象 形象 抽象 假象 现象 幻象 物象 世象 印象 对象 ...[修饰词]+象

出现在词头的,也习惯用「象」字(表示模仿):

象形 象声 象征 ...象+[模仿的对象]

习惯用「像」字的包括:

肖像 画像 头像 偶像 人像 神像 佛像 塑像 绣像 遗像 镜像 塑像 影像 摄像 石像 铜像 实像 虚像 ...[修饰词]+像

以及动词、副词(表示相像),毕竟动词副词比名词要抽象,也习惯用「像」字:

相像 好像 很像 真像 非常像 尤其像 ...[副词]+像

混用的:

图像/图象 想象/想像(两岸习惯区别)

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名词里面表示「人像」的,习惯用「像」,其他都用「象」。换句话说就是大象用「象」,再抽象一点是「像」,比「像」还抽象的又变成了「象」。

例外比如「对象」,大家的对象都不是大象,但也没有特别抽象,怎么还用「象」字?那是因为这里的「对象」是「恋爱对象」的简称,「对象」一词本身指行为的目标,是一个比「人像」更抽象的概念。

大陆地区曾有一段时间把「像」当作「象」的繁体字。被当做繁体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规范字的地位,人们会有意无意地避免使用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6年,《简化字总表》重新公布以后,「像」字才恢复使用。这也许便是两岸对于「想象」一词用字区别的由来。

具体一点的辨别方法有:

1.「象」的原创性更强。「象」是自然界已有事物的样子,而「像」则是通过模仿、比照等方法制出的形象,其中包括光学(反射等)成像。

2.「象」不可单用(当然,前提是除了大象的象),只能以词素形式存在,而「像」则自由得多。

3.「象」是更抽象的事物(相同前提下),是意识的产物,而「像」则多是实体,可以摸到。就像上文说的那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