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来人的身份给刚进体制内的人一句建议/忠告,你会说什么?
平安是福,万事小心。
在另一个评论区说了会讲几个段子,说说个人风险意识。考虑到这些段子说起来,可能会被学生朋友理解为爹味重,就摆在这个问题下面说吧。也吸纳老粉丝们的忠告,不谈性别,所以回避了数量显然更为庞大的例子群,找几个原理相似但不涉及性别的故事。
核心的意思就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体制内,没办法去追问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只有想办法保护自身周全。很难做到“事不找你”,但求尽可能“你不找事”。
某正部级单位,一位业务能力很强的正处想进步到副局。时机来了,组织上正在考察副局人选,各方面意见都推荐他。但江湖中肯定有不服气的。对家心里也清楚,自己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远不够格,但搅黄也是有办法的。一封举报信到了考察组那里。大意是,这位正处在某天去了北京东部一公开经营的涉外餐厅吃饭,席间好像与涉外人士有过交谈。这个涉外餐厅在坊间小有名气,以朝鲜风味著称,名曰海棠花,被段子手们传为“情报据点”。
由于是实名举报且涉及到安全问题,考察组不能置之不理,但组织部门对这类情况没有调查能力,于是转给有关部门跟进,但结论出来之前,考察提拔工作暂停。大约在一年半之后,听闻有关部门大约在一年前向组织部门反馈,这位正处确实是去那里吃过饭,但并未与可疑人员接触。若干年后,这位正处在正处岗位上退休。
你问这个举报人后来怎么样了?据我所知啥事儿没有。虽然大家都怀疑举报人可能是谁谁谁,但没人敢去直接问,因为按规定组织上要为举报人保密,尤其是涉及安全问题的举报人。人家真要是想闹,反过来问你是哪里知道的,告你泄密。
这类搞法并不是孤案。海外寄来可疑出版物、家人出国旅游期间疑似参与境外宗教活动,等等,具体的花样很多。出版物这个段子也很神:被举报人直到自己得知自己被举报了,才听说单位收发室里有自己的这么一个包裹。
这类段子归结起来是三个特点:严格来讲问题性质上限严重,调查关键在于落实细节所以耗时漫长,最终结论无法非黑即白难免留有遐想。这三点组合起来的结果就是:不求搞死,只需搞脏,耗你时间,慢性凉凉。
其实,同样原理的事情肯定不限于体制内。记住这句话: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调查真相的资源永远是不足的,调查速度永远是缓慢的,调查结论永远是不能一锤定音的,否则,你就不会遇到事了。因此,你的风险意识应当以此为前提来建设。
另外,补充一个Tips:不要在你领导提拔的正式文件下来前和任何人谈论你领导可能会被提拔或者正在被组织考察之类的话题。领导非常忌讳在正式文件下来前被太多人知道自己正在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