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刊文,呼吁允许开发商以降价促销的方式展开自救,对此如何解读?
几位读者要的截图应该就是这篇文章的,里面恰好有一部分讨论限价的问题:
我们经济体过于注重有形的手在各个方面的绝对掌控,但又太过低估市场的因素,当然如果标准一致且政策连贯性比较高,这个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政策往往非常“灵活”,总是倾向于部分管控,比如涨价去库存的时候就非常讲究市场因素,货币化棚改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地方对土地供应的控制,供需关系逆转点燃整个房地产市场,房价普遍段时间内暴涨,带动投机需求,这时涨价就是市场行为了。
房价短短几年翻倍,姑且认为是市场行为,那么当经济增速放缓,居民负债能力见底,人口结构上移,市场需求减弱时,政策强制锁住限价,近一年以来,即没有保住房价,因为现在不止是政府部门垄断土地供应,进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房企有去库存压力,投机者有变现需求,二手房相比于你那质量不稳定,甚至交付都成问题的新房,贵点也是更有吸引力的,即便如此市场需求疲软也不可能消化如此规模的变现需求。
结果刺激楼市一年,即保不住价格,也出清不了新房的库存,更救不了房企,反而带来了更大规模的房企流动性危机,正如系列文章给房企的定位,我国的房企更像是一个金融机构,有的甚至连房子都不用盖,融资,预售,拍地,融资的信贷扩张模式,借的越多,资金池里面可分配的钱越多。但贪心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庞氏信贷里面,地方拿走大头,金融机构拿走第二份居民财富,房企虽然扮演包税官的角色,也绝不会敢于只喝汤,监管不利,信息不透明,必然盯上预收款,聘用上千万年薪来站台,十个茶壶被瓜分的只剩一个盖,居民财富吃干抹净,还有脸又跑出来喊救某些房企,真可谓是人的道德底线低了,在现在的经济环境里面反而是分利最高的群体,整个经济环境如此,可以想象哪来的活力?
所有不能总是投鼠忌器,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在现在的巨大债务黑洞里面,和居民韧性见底双重压力下,不可能做到兼顾的,要当机立断,而不是每次都是鼻涕到嘴边了才知道甩,火烧眉毛了才知道灭火,当断不断必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