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份「副业」是什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与收入?
借着这个回答捋一下我副业收入的历程
写作(1994-1997年)
我的第一份副业是写作投稿。
1994年吧,我还是小学生,爸爸是语文老师,看到我的一篇「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文章写得不错,就顺手帮我投稿了当时一个杂志《语文新阅》。
隔了1个月后,这篇文章发表了,再隔了2-3个月,我爸告诉我,稿费10元。我印象很深,爸爸特意去取了一张崭新的10元钞票给我。
至今这钱还在老家我的钱包里。
当时,可以说是超级开心,写作居然能赚钱。
后来初中高中陆续给报纸和杂志投稿,大约零零散散挣了100-200多吧。
后来,芜湖一中把所有学生发表在各家报纸杂志的文章都整合在一起,出了一本集子。
20多年过去了,这本集子,我依然收在家里,无论搬家多少次,我都始终留着。
口译(2004年)
我的第一份自己找到的副业是做翻译。
2004年,当时的主业还是大学读书,系里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几个男生去一个博览会上做驻场翻译,大概是100元一天吧。
我运气比较好,在一家外国采购商和中国民企大眼瞪小眼的时候,我将好路过,于是帮忙给做了简单的翻译,时长不超过5分钟。
事后,民企老板毫不犹豫掏出200块给我。
我拿这笔钱请了一起去做翻译的同学们吃了一顿必胜客。
回想起来,我还是稚嫩了,当时应该直接留下手机号:
以后有翻译需要,都找我
笔译(2012-2013年)
我工作后的第一份副业还是翻译,笔译。
2012年的时候,我从Randstad跳槽去了Mercer,坐我旁边的另一位Randstad同事跳槽去了一个广告公司。
他们公司接了一个生意,帮助美国营销协会(AMA)做一个中文网站,需要定期把美国的访谈文章、新闻报道以及市场活动,翻译成中文。
他知道我英文不错,于是让我帮忙做翻译。
那段时间每个月大概都有4-5篇翻译,收入不算稳定。
但我做得很开心,翻译本身也是对我自身能力的提升:
- 学习营销和互联网知识,最早了解Uber和Airbnb就是通过AMA的文章;
- 了解了内容创作的技巧,在外企读了大量国外网站文章,现在写东西也多少有受影响
- 了解打造个人品牌的价值,这也最终导致我开始写知乎
知乎商业回答(2019-至今)
这是如今我的主要副业收入。
年景好的时候,一年20篇文章,能给我带来几十万的收入。基本上和我在企业的税后收入所差无几。
当然,2023年,年景不好,另说。
这给我带来了两种体验:
1)不怕被裁员
在互联网的时候,有一年做一个非常艰难的产品项目,整个团队都很痛苦。
这时候大老板发了一句狠话:
如果做不出来,这个团队就解散了,大家就得散了算了。
我看看身边的同事,我的领导,能感觉到他们都有点心底一颤的感觉。
而我……
有副业兜底,我并没有那种特别害怕的感觉。
当然,我非常想把项目做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拿工作岗位来威胁我,我基本无感……
2)很难被激励
隔年,这个项目经过调整,终于做成了。年收入2个多亿
到了12月中,大老板在大会上核对完数字,盘算了一下,对我们说:
如果我们在年底前(就剩下2周了),还能突击做2000万收入,我们团队能多拿到200万的年终奖。
其他同事备受鼓舞。
我环顾整个办公室,整个团队大约80多号人,算下来每人能拿2万就差不多了。
而我写一篇知乎商单,也就差不多这个价钱了……
坦白说,我很能体会到,做我老板,还是很不容易,需要技巧的——用钱难激励,用工作岗位难威胁。
马斯洛需求上,我大约只接受顶部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