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学说中国食物里面有味精吃后不舒服,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偏见?科学解释是什么?
西方人最常吃的这个叫做“芝士”的玩意儿,吃什么都要加,汉堡里加、披萨上加、烤肉外也要裹一圈,实在放不下的地方晒干了磨成芝士粉也要加。你要问加它干什么,西方人大概率会笼统的说加上它,食物就会变得好吃。
他们所谓的好吃,就是因为芝士中富含的游离氨基酸提供了美妙的鲜味。但你要是问这些氨基酸是什么,你可以随便去网上搜一下,就知道这些游离氨基酸主要就是谷氨酸。存在于奶酪内部的谷氨酸最终会水解,和奶酪中的钠和水形成化学键,产生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最终产物。而这个谷氨酸钠,在东亚地区一般被称作“味精”。
西方人各种diss东亚人在菜里使用味精,但事实是他们每天吃的芝士里就存在大量的谷氨酸钠。
不过说来也是,我们高贵的白人对味精过敏,关谷氨酸钠什么事儿?!
笑拉了,家人们。
———————分割线——————
题目中说西方人的偏见,其实是一种被称为“味精综合征”(也称中餐馆综合征)的东西,而这件事的起源其实就是一场无聊的赌注和彻头彻尾的谎言。
在上个世纪,当时医学界普遍觉得医疗美容不属于正统医学。其中,有一个叫Steer的外科整形的医生,经常遭到其他科室医生的侮辱。他们甚至以10美元为赌注,赌Steer是否能在正规医学刊物上发文章。
当时Steer和其他医生经常会去医院旁边的一家中餐馆吃饭。于是Steer为了证明自己,假装是内科医生,并化名“Robert Ho Man Kwok”以《中餐馆综合征》为标题,向一本名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刊物投稿,大书特书吃完中餐后的头晕症状与味精用量的关系。没想到这个文章恰好符合了西方人的偏见,文章一经发表,便广为流传。
这篇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和实验数据的文章,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让斯蒂尔本人都感到害怕,他曾多次向杂志社要求撤稿。但流量就是黄金,有了流量和舆论曝光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才不会舍得放走这只下蛋的金鸡,不仅没有撤稿和做出澄清,反而收集了更多有关“味精与健康”话题的文章,让舆论进一步发酵。
最终,这个因无聊的赌注而诞生的、充满歧视的、彻头彻尾的谣言,在西方广为流传之后,也在21世纪初借着WTO的便车进入了中国大地。当时的外国资本为了在中国市场推广“鸡精”,这个早已在日本生产过剩调味料。他们把“味精与健康”的谣言翻译成中文,通过公知向不知情的中国民众疯狂诋毁味精,甚至添油加醋硬生生把味精变成了闻之色变的“致癌物”。
当年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河南莲花味精,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这场世纪交替之初的,既不公平、也不光彩的商业斗争里。
取而代之的是被资本包装过的各种“鸡精”、“蔬菜精”,这些“鸡精们”为了模仿鸡肉等原本的味道,号称“健康”的它们,所用的添加剂反而比单纯的味精更多更复杂。其实它们的主成分一模一样,都是谷氨酸钠。当然,如果你愿意叫谷氨酸钠的日本名字“味素”也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