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如果大将军何进能够虚心纳谏,历史会如何演变?

发布时间:
2023-08-21 09:40
阅读量:
19

答案很简单:历史不会有任何演变,因为题主的前提本就不成立。

没错,所谓的“曹操劝说何进”,其实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剧情,历史上并没这段。

唯一的相关记载出自裴注引《魏书》,有说到曹操对何进召集外将进京的计划不以为然。

三国志 卷1裴注引《魏书》曰: 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问题是这明显是曹操自己私下的看法,并没有他为此劝谏过何进的记载。

至于曹操为什么未劝告何进,或许是他没有机会,毕竟结合《三国志-刘备传》和《英雄记》的记载,曹操有可能当时人并不在洛阳;

三国志 卷32: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三国志 卷32裴注引《英雄记》: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也可能曹操是两面派,虽然私下觉得何进蠢透了,明着仍支持他的操作。

第三种可能性则是这条记载是《魏书》为尊者讳,编出来美化曹操的,其实他当时也是和袁绍一样,建议何进调外将入京的。

无论如何,曹操既然都没劝告过何进,何进又怎么听从他呢?

真正有记载劝谏过何进不要调外将的,是陈琳、郑泰、和卢植三人。

后汉书 卷69: 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祇为乱阶。”进不听。
后汉书 卷64: 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进不从。
资治通鉴 卷59: 何进召卓使将兵诣京师。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宜在速决。”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进皆不从。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这三人里,只有陈琳是整体反对外将进京,而卢植和郑泰则更像仅是反对让董卓进京。

2) 与此同时,何进手下大多数人,很可能都是支持调动外兵入京的。

后汉书 卷69: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后汉书》里只点名“表扬”了袁绍,其他人仅用“等”字概括。但根据史料合理推测,明确支持者至少还有袁术、鲍信、王匡、丁原等人,大概率有王允,甚至可能还包括荀攸、庞纪、何颙等“腹心”。

后汉书 卷69: 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后汉书 卷69: 因复博征智谋之士庞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后汉书 卷69: 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资治通鉴 卷59: 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

没开天眼的情况下,何进又怎么知道两个声音里,陈琳卢植郑泰就非得是正确的呢。论水平,袁绍袁术其实也并不差(重要的是此时何进认为他们都是一条心的)。

3) 更何况,何进其实自己也动摇过,从这之后的操作也可看出董卓并非无法控制。

参见《后汉书-种劭传》,会发现董卓进军到一半时,何进也反悔了,并派种劭要求董卓止步。

后汉书 卷56: 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结果可能出乎题主意料:朝廷都不需要派兵,种劭一个人的严辞斥责就足以成功让董卓退却了。

从此可见董卓虽然有点儿异心,整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只要朝廷自己不大乱、不持续内讧,他并没有什么机会造次。

PS: 甚至何进跟宦官同归于尽,洛阳城陷入大乱后,董卓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一共才三千人而已)搞事情,需要靠诈术+吞并何进何苗丁原等人所部,才控制局面。

后汉书 卷62: 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综上所述,何进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调外兵进京,甚至也并非决心要诛灭宦官,而是他深处险地却不自知。因此轻而无备,结果被宦官直接斩首行动了,贻笑大方。。。

后汉书 卷69: 八月,进入长乐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以下,选三署郎入守宦官庐。诸宦官相谓曰:“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窦氏事竟复起邪?”又张让等使人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常侍段圭、毕岚等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中。及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坐省闼,让等诘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让、圭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之,曰:“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而如果何进不被斩杀,事态下一步应该是宦官被遣返,董卓成为工具人,袁绍继续阴何进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