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兵光荣,为啥古代人普遍不想当兵,甚至用罪犯充军?
前三十年的中国是严格的等级社会,所有的居民被分成了三个大阶级:干部、工人和农民,每个阶级之间的待遇差距极大。当时干部犯了错误,最严重的惩罚之一就是发还农村劳动,因为这样不止干部本人会失去城市居民的身份,妻子和儿女也都会变成农民,最早在福建搞包产到户的戴天洁就受到了这种惩罚。
除了三大阶级外,还有一大批被称为“地右坏反富”的贱民,这些人没有任何权利。黑五类的数量具体有多少,长期都是一笔糊涂账,1979年底,中组部做过一次统计,当时未摘帽的黑五类一共有610万人。
当然,从理论上说,农民的儿子可以通过招工变成工人,甚至还可以通过考学变成干部,甚至黑五类的子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考学、入党的资格。但是自1958年起,政府开始疏散城市人口,面向农民的招工就很少了,政府三令五申,要求企业不得擅自招工,就算招工也是面向城市疏散的人口。考学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高考被取消了,学习好上不了大学,反而会受到批判。
农民子弟唯一翻身的办法就是参军,参军就有可能入党,回乡之后多少也能当个村干部;如果有幸可以在军中提干、考学或者立功,那就有机会留在城市当工人,甚至一步登天变成干部。参军很困难,需要公社干部的推荐,在军队中入党、提干、考学或者立功都需要机遇,但这已经是农村青年翻身的唯一机会了。就算没有机会留在城市,军队起码管两年饱饭,这也比留在农村强得多。
也不止是农村青年,当时城市青年参军也很踊跃,因为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所以城市每户只能有一个孩子留在市里,其他的必须下乡,下乡知青的生活条件虽然要比农民好一些,但是和城市或者军队里还是差很远的,所以很多城市青年也托关系参军,能留在军队里最好,就算留不到军队里,只要当几年兵,回城市里就可以直接安排工作,不用再受下乡之苦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90年代初期,当时的城市虽然不搞上山下乡了,但是人口依然过剩,企业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岗位,一般来说,只有父母退休之后,子女才能安排工作,这个叫做“顶岗”,而参军可以绕过这些限制,直接安排工作。
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大学扩招的进行,参军其实已经没有这么吃香了,尤其是军队院校,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同档次的普通院校,与警校、公费师范比起来,更是天壤之别,在知乎、贴吧上也是各种吐槽: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首选早就不是参军了,而是上大学然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其次是做生意或者打工,虽然参军之后的退伍金要比打工挣得多,在某些发达地区,两年义务兵的退伍金就能超过20万,但是很多人不愿吃这个苦,参军的意愿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