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你看的什么书让你震撼最大?

发布时间:
2023-08-16 11:25
阅读量:
19

《尚书》中的《洪范》,只有65个字,却致力于概括世间的一切。它在语气上直接就是上帝说给天子的语气,故而号称天书。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名字:《洪范》、《洛书》、《九筹》。

它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全部介绍既难懂又不适宜推广,于此我只选其中的皇极做说明: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

次四曰协用五纪,

次五曰建用皇极,

次六曰乂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以上是原文,以下是商朝王子箕子对它作的解释,粗体字是我做的说明: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不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有其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以下斜体为译文,括号内为说明。

皇极:皇是怎样来建立其统治地位的呢?(“极”字本意是房屋的正梁,在这里主要地指宗教和政治方面的统治。当今天的人说什么东西是“极品”的时候,仍然是说的它的本意。意思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其实就是说的最高的境界,即上帝的旨意。)办法之一是套用你对奴隶所采取的办法。即将自己统治的奴隶的五福拿到手里,再把它赐给奴隶。奴隶就会归顺于你的统治。(从这一段中对庶民和人的分别论述可以看出在当时众多的蒙昧的劳动人民被称为庶民,他们实际上是奴隶;而所谓万物之灵的人,则实际是指的奴隶主,或者说贵族。“人”字的形象并不像今天的站着的人,倒有点像没有完全学会直立行走的原始人。我认为这并不证明汉字产生于完成直立行走之前,而是证明儒教的思想影响到了汉字的形象。站着的人的形象由另一个字,即“帝”字作了描绘,而比人低级的奴隶则由“民”字作了描绘。不带政治倾向的站着的人,则是“大”字。可见古汉字之中有时没有政治倾向,但任何时候都有尊卑观念。“帝”字像一个戴着帽子、穿着衣服、站着的人,而“民”字像一个坐在地上,手里做着点什么的人。再比照“人”字的情况,可以知道在造字的当时,帝王穿着法衣,垂裳而治;众官员及奴隶主向他低头致敬;而普通劳动者席地而坐,终日劳作的情况应该是真实的。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这一句话看起来与“向用五福”重复了。这种重复从此书的结构上可以做出解释。此书的结构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因此任何后述的部分都包含于和小于其前述的任何部分。建用皇极说的是建立体制,而向用五福说的则是政策。)怎样来维持你的统治呢?对此先要搞清楚情况。奴隶是没有人的需求的一种生物,(这里的“淫”字主要指奴隶没有精神领域的追求。其所以用这个表示“过度”意思的字,是因为身居统治地位的“皇”认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奴隶而言是不应该的、过度的。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应该是一种实际情况。如果奴隶也接受奴隶主一般的教育,将无人进行生产劳动。)因此也就没有人权。(这里的“朋”字是用的本意,即“两个或多个月亮”,引申为“性行相同的被统治者的共同的政治诉求”。“月”字性阴,处于卑位。所谓“朋”,从居于统治地位的皇的角度看就是“两个或多个卑微的奴隶勾结在一起”。明白了这个意思,就可以知道后来的“朋党”一词的本意。)身为奴隶主的人由于没有进行高级别的接收神旨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并不会形成源自于上帝的德。(从此书的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五行,又指令一个人通过敬用五事来获取统治天下的神权。这最终可以导致成为“圣”的敬用五事,全世界只有一个人有权学习。 “比”字在这里具有与前面的“朋”字大致相同的意思,但它倾向于强调其阶级性。奴隶的主见叫“朋”,奴隶主的主见则叫“比”。从字形上看,两个人向左叫“从”,两个人向右叫“比”。因此,“比”的意思就是“从”的反面,即奴隶主的政治诉求。古人尚右,面右背左的就是顺从的人,即“从”;面左背右的人则是叛逆的人,即“比”。“人”字面左背右,这说明人是比较尊贵的。两个或多个人面左背右对“皇”而言则是叛党。)只有皇具备统治天下的权力。(为什么说“建用皇极”,不说“建用王极”呢?所谓“皇”是上古的三个王。所谓“建用皇极”是上帝告诉禹只需套用那三个王的做法就可以了。那三个王显然是在中原最早进行人统治人的“敛时五福”的人,即最早的奴隶主。因此建用皇极在今天看来就是将个别的奴隶制现象套用到整个中国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儒教是奴隶制的宗教,而在儒教已完全成形的商朝出现的汉字也必然在所有的字中强调上帝的存在和奴隶制度。对于从《洛书》开始的中国人的奴性,鲁迅深恶痛绝,以毕生的精力予以揭露和批判。我认为对于这种民族性应当予以引导和改良,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要注意,奴隶中也有有才华的领导者、学者,甚至有懂神学的。(“寸”是法,“守”是是被罩住了的法。在中国,法制是被罩住了的,罩住它的神灵勿庸置疑地是上帝。所谓“有守”就是知道了上帝的存在,有了信仰。在古代的“太守”一词和今天的“操守”一词中有对“守”字的本意的运用。为什么前面说奴隶没有人权,这里又说奴隶懂神学呢?前面是就神权而言,这里是就才华而言。箕子是商朝遗老,“天命无常”是商朝提出来的。商朝名相傅说就是奴隶出身。所以这里说奴隶当中大有人物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奴隶的才华,在下一篇文章中关于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的解释之中有另一种理解。)因此,当他们不拥戴你,处于严重的痛苦和灾难中的时候,你要想办法控制他们;(“受”字是多出一个手指头的手抓起一样东西压住少一个手指头的手,这显然就是指的统治,而这种统治既强调对奴隶的镇压,又强调施予仁爱,救民于水火。“受”字从上面那支手来理解就是上述的那个意思,从下面那支手来理解就是“受命”的“受”和今天的“接受”的“受”。为什么不协于极便会不罹不咎呢?这同样是因为上帝只规定了一个代言人,不拥戴王便无法得到信仰。任何宗教信徒都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儒教则直接称不信仰儒教的人为禽兽。)当他们快乐地接受你的统治,愿意通过你来获得神旨时,你就可以赐给他们福。(在这里,德是指的通过敬用五事而获得的神旨。以上讲了对奴隶的统治,接下来讲对贵族的统治。)贵族也处于你的统治之下。你不要自恃聪明,也不要害怕别人的才华。要让贵族中有才华和已经有作为的人向你进献其才能和才行,这样你的朝廷才会变得济济多士,人丁兴旺。另一方面,贵族中有的人虽拥有财富和人口,但你通过努力仍不能让他对你和你的家庭有用,那他就是有罪的人。对于这种有罪的人,你赐给他们福只会给你带来过错和灾难。(对于有好于而家的好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接下来所说的好德,但其深层次的意思是由男女性交的体位关系和和谐关系引申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对于这一点,参看《人性》一文。)总的来说,王道就是要兼看、兼听、兼采,还要公平、公正;王道就是要将人性的欲望上升成为信仰,克制住自己那刻意地喜欢什么或厌恶什么的念头;王道就是要摒弃和消灭那带有偏见和缺陷的政党政治,创立那具有自我补救功能的好的治国思想;王道就是要保持住稳定性,不搞标新立异的革命和别出心裁的改革。(这里提到的无反无侧是就没有缺陷、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王道而言,与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大致相同。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很重要,这一点众所周知。如果连王道也有革命和改革的必要,那它就不是王道了。)你要总揽宗教信仰的大权,天下人就会归顺于你的统治。上帝说:“皇极的具体内容就是这些,这些东西只是给你一个人的。至于你之外的天下众生,由你来传达我的指示。他们遵照你的命令办事,多少也可以接收一点我的旨意。”(《诗经》的《式微》提到了“归”字: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字的本意是“公式”的式,即“大法”;“微”字的本意是道心惟微的“微”,指的是天意、真理难于认知的特性。因此,“式微”的本意应当是说“取法于那难于认知的天意、真理”,而“微君”当是指传达神旨的祭司。“归”字的古文是以帝字为偏旁,结合它现有的意思,它应当是指“从上帝那里获取神旨”。因此,《式微》一诗应当是上古人赶往宗庙途中情况的描述:

快去接收神旨,

干吗不去听祭司传达神旨呢?

祭祀马上就要开始了,

你怎么还停留在这路上不动身呢?


快去接收神旨,

干吗不去听祭司传达神旨呢?

祭司已经到场了,

你怎么还在地里干活呢?

那是一种怎样的宗教热情呢?泰戈尔描写得更为传神。

假如我今生无分见你,

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和梦中都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

有人认为“式微”的意思是“黄昏”;“胡不归”的意思就像鸟到黄昏思归一样,是说的人到黄昏想回家。这“微”字可以表示“晨曦”,却从来不能代表“黄昏”。这“归”字更多地代表信仰归属,却难得与“恋巣”、“恋家”牵扯上关系。然而,习惯成自然,我们现在承认了“式微”有“黄昏”和“走下坡路”的意思,也实际在运用这种意义。回过头来看会有其极,归其有极,它就是说的王建立了皇极之后,人们以敬仰上帝的方式敬仰王,即所谓“天下归心”。这同之子于归所说的女人到他的丈夫那里找到信仰是同一道理。对于会有其极,归其有极,本文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即它指的是两种相反的得到神旨的方式。将《洛书》顺着看是“会有其极”的方式,将《洛书》倒过来看则是“归其有极”的方式。对此,本文后面部分有专门论述。归其有极是儒教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天子最终会到达其父亲,也就是上帝那里。这个宗教理想与《浮士德》之中的最终归宿是一样的。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思想之中融合了儒教思想,多半是匈奴将儒教思想传到了西方。)上帝又说:“你是天下人民的父亲、母亲,你的名号叫做王。”(这里为尚忠思想的以孝治天下作了最早的注解。)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不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

总的来看,这本书可以称为天子的工作手册,即帝范。之所以叫《洪范》,一方面是说它只是提出了一个提纲,另一方面它历史地成为了儒生、进而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标准,而不仅属于天子一个人。结构上,它顺看就像一棵树生发出很多枝叶,倒看则像通往天堂的路。抛开箕子的注释看,它其实并没有特别强调尊卑,而是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加上箕子的注释,才显示出天尊人卑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的宗教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这些思想是以天性的完整充足和人性的缺陷不足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时至今日,历史证明了儒教也是有缺陷的,但这并不证明它大势已去。《洛书》最大的缺陷起因于它最大的优点,即完整性。它完整的概括出了整个世界,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由外而内的思维习惯,这一点至今仍然与中国的命运休戚相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