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头能否给江浙沪地区过热的教育培训降温?

发布时间:
2023-08-16 11:25
阅读量:
26

上海、浙江的教育模式不了解,但是他的做法对于江苏而言无济于事。

江苏的教育是不是地狱式内耗?

江苏教育内卷的根源在于均衡发展的县域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最容易产生县中和县中做题家。这类县中家长们基本上都是奋斗哲学的亲历者,即使自己没有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迁,也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同学或同龄人通过读书实现了阶层跃迁。这一代人一般起始于60后,终结于1985年前出生的80后。因为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全社会层面快速发展的局面,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一个江苏县城乡镇的学生,只要愿意刻苦读书,将来再从事高薪体面的行业,原生家庭再助一把力,很容易在苏南城市定居。前面那么多的成功案例,给了县城乡镇家长们许多期待:孩子,你要努力学习,以后考上名牌大学,去苏南定居。当地的县中教育资源也不差,搞应试教育还不会?只要无限制加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加大刷题数量,总会把分数提上去!

而采取资源集中发展模式的省份,并不存在这类问题。从本质上讲,强省会模式就是要刻意弱化非省会地区的各类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从而为省会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甚至,省会城市自身各区的发展都天差地别。我的校友在成都市金堂县驻村,当前主要任务是做好乡镇留守儿童工作,防止他们在暑期下河游泳、上房揭瓦。而距离金堂不足100公里的天府新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正在提前学习英语等课程。这是同一个成都市范围内的孩子,差距已经如此巨大,其实结局基本已经注定。除非金堂的孩子天赋异禀,否则大概率在中考会成为天府新区孩子的分母。放在江苏南京、南通、苏州简直不可想象,大概率是县中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加刻苦努力。

而在当前,江苏教育愈演愈烈的内卷,其实已经预示着教育本身无法完成阶层再生产。教育完成阶层再生产,指的是一个家庭在教育上投入一定的资源后,可以让子女在比自己取得更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或者工作环境、工作舒适度和薪资待遇超过自己当前的水平。即使出现最差的情况,也能通过教育让子女在不低于自身的阶层生活。

生长在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真的是种悲剧吗?

江苏的家长们,痴迷教育军备竞赛的原因是,认为教育是阶层再生产最具有性价比的途径。而相对应的中西部偏远县城乡镇的家长,是没有兴趣通过这条路径完成阶层再生产的。自己外出务工,子女理所应当也是外出务工。就算部分家长的想法和江苏县中家长类似,你有什么条件来满足孩子?你是买得起省会重点中学的学区房?还是你们当地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或者你家有什么人脉关系能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因此,在阶层流动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躺平是无奈的最优解。

如果这些家长到中西部地区的市辖边远区县做个调研:有多少和他们一样同阶层的家长,会十分执拗地认为自己家孩子必须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必须再考入985/211高校,最好一路读到博士毕业,成为大学教授。

但凡和他们讲这种话,他们都会觉得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他们觉得把孩子送进当地学校已经很负责了,孩子愿不愿意学习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再加上市区重点初中和区县乡镇中学悬殊的教育资源差距,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全凭自身天赋。至于边远区县考试成绩超越主城区,那更是天方夜谭。

你们如何看待江苏教育:从小苛刻辛苦,长大后很多都一事无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