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为什么闹翻了?
发布时间:
2023-08-16 11:22
阅读量:
17
举个例子:
屠呦呦从“绞”这个词,联想到青蒿素可能要榨出汁冷萃出来。
之前的一些人可能是高温萃取,所以失效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关键点来了:屠呦呦想到冷萃这种手法之后,真的自己萃取出了青蒿素,然后才证明了青蒿素对疟疾有奇效。
后续又有人进行了大规模生产的改进,但是第一个提取出来的,确实是屠呦呦。
杨李之争,不是谁先想到就是最大的功劳。谁先想到,最多就是屠呦呦从古书上知道青蒿素可能可以治疟疾这个阶段而已。
距离冷萃,提取,证明还有很长的距离。
因此即使是李政道先想到,那也就是想到青蒿植物可能对疟疾有作用,这还太宽泛了。
数学证明是杨李一起(杨数学更强,在这个阶段可能贡献更大),做实验证明是吴健雄,吴健雄没得奖是别的原因。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是李如何先想到宇称不守恒,他想到了什么程度,能不能弥补他数学证明成就方面的弱势,这已经不得而知。
我的倾向是李只是有10%这样的把握,连50%的把握都远远没有(10%把握就已经是非常值得研究,但是值不值得李付出巨大精力去研究,还不一定。)
如果李真有50%以上把握,就是打死都要捏自己手里研究了,宁可不出结果,花一辈子学数学,悄悄自己算,都不能让别人知道。
因此当时的过程可能是李先想到,有这个idea了,但是又感觉也不是很确定,自己付出巨大精力去证明感觉不值得。那找个数学牛的,要是他三下五除二给我证明了那我也省事儿了,就找到了杨合作。
这里面就有个悖论,如果李功劳确实比杨大,那也就是他一开始就对idea很确定,这种笃定弥补了他后面数学证明方面不如杨的劣势。但如果他真的很笃定,他肯定自己埋头研究,悄悄研究,不想让别人知道,就算自己证明不了,那再学20年数学慢慢证明都可以。还有杨振宁什么事儿?
所以只能说他们功劳差不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