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否有过这么一种思潮:把男女的爱情推广、扩大,就可以变成忠孝的感情?
发布时间:
2023-08-16 11:22
阅读量:
15
这不是明朝一时的思潮,而是儒家一直以来“尊卑有序”,“家国同构”的思路。
在封建时代,夫妇二元,与君臣父子一样,是绝对不平衡的对立同构关系,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一贯价值取向。诗经本身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说要给妻子兄弟做道德规范,继而至于家邦。周公建立的封建制度与这种家国同构的思想紧密相关。
易经序卦传在分析下经之首的咸卦时以夫妇为取象,用生成论的方法,对基于家庭伦理的政治伦理进行了指向本体论的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大学更是系统性地提出“家齐而后国治”。
谭安奎从政治理论的角度对这种“家国之结”进行了分析:
政治生活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政治权威的构成,以及它能否获得人们的自愿服从。从经验上讲,家庭是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单元,家庭中的权威与服从关系,对人们而言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中国式的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典型,种种形式的父权制政治理论则是其极端表现。
……
现代政治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大异其趣。一旦我们认为,政治状态和国家乃是基于个体间的同意而人为建构起来的,从家庭向政治延伸或进行推演的“自然”链条就被切断了。
而王夫之这里则通过区分爱情与忠孝情感过程的不同斩断家国同构,与毛传代表的“诗史说”,爱情诗的政教化解读不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