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曾问大臣:“朕何如唐太宗”?你是大臣的话,该怎么回答?
其实直接说“陛下啥也不是” 也可以,连汉桓帝,晋武帝都能容忍,甚至晋升骂他们的大臣,赵光义心胸就那么狭窄?为了避免“帝大怒”,你可以骂完他以后,再举下面这两个例子。然后戴高帽说:“昔日汉桓帝,晋武帝能容谮妄之言,陛下既混一四海,功比光武(刘秀),德过文皇(李世民),岂不逮汉桓,晋武耶?” 保证没事,甚至可能被赵光义重赏,毕竟他要面子,即使心胸狭窄,你都这么说了(打一巴掌然后给戴高帽),他要是杀你岂不是自我介绍不如汉桓帝和司马炎?
参考资料:汉桓帝,晋武帝能容大臣当面嘲讽
例一:桓帝从容问侍中陈留爰延:「朕何如主也﹖」对曰:「陛下为汉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对曰:「尚书令陈蕃任事则治,中常侍黄门与政则乱: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帝曰:「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阙通“缺”,就是桓帝承认自己缺德,有缺点)。(笑而赦之)拜五官中郎将,累迁大鸿胪。——《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汉纪 孝桓皇帝上之下》【这应该是资治通鉴转述后汉书或东观汉记】
例二:武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晋书•刘毅传》【其实例一里,桓帝时代也是有直臣的,而且桓帝也笑而晋升之,并没有大怒,可见司马炎确实没认真读书。虽然当年还没有通鉴,但是《东观汉记》早有了】。
讲完故事以后,你还可以说:“桓帝,晋武,受廷臣面折而不怒,唐太宗受魏徵面折而怒(会须杀此田舍翁),尚须文德皇后曲言调解,由此观之,唐太宗之纳谏,尚弗如桓帝,晋武,面折其过,笑而纳之也。臣以为陛下圣德,超越前古,必能容直言之士”。然而戴完高帽话锋一转,接着怼他 “文不成武不就,不如唐太宗远甚,但是您纳谏的胸怀,却远超唐太宗”云云。他必不会当场大怒杀你。
另外,赵光义这个人虽然军事能力不行,还画阵图微操,还逼死太祖儿子和自己弟弟,但他对平民百姓其实还不错。比如赵匡胤的小舅子王继勋吃人,屠杀婢女侍从上百人,还买卖人口,非法拘禁,赵匡胤每次都只是申饬贬官而已,甚至只是把王继勋弄去西京洛阳继续吃人。赵匡胤这种包庇行为可谓缺大德。976年赵二上位,马上就下诏把王继勋抓起来调查审判,继位第二年就“斩继勋于洛阳市”,同时处决参与买卖人口的女侩八人、男子三人,跟着王继勋吃人的长寿寺沙门广惠(和尚吃人属实是彻底离谱)。
又有一次,淳化四年十月,赵光义在宫里坐着,结果突然有人敲登闻鼓,赵光义还以为是“赵老师,发生甚么事了”,命人找到敲鼓人留下,亲自披衣出去看,结果那个人说“小民是开封府城外一个地主,就是自家的母猪让人偷了,查不出来,急哭了,又不会写诉状,找不到开封府衙门在哪,情急之下来找赵官家,求陛下开恩调查”。当时赵二都54岁了,你把他大冷天(相当于现在11月)弄出来就说这事,要是换了明清皇帝(除了朱元璋以外),肯定大怒杀人,皇帝应该管你这破事?汉朝贤相丙吉都说过他在乎牛喘是因为首相要担心季节农事,不在乎人斗殴是因为首都群众斗殴应该有长安市长去管。陈平也说过“臣作为首相不应该知道具体账目和刑名,您(汉文帝)应该去问有司”,何况赵光义是皇帝,不止是宰相。但是赵光义当时哭笑不得以后,忍住不满,当场赏赐告状的人一千钱,让他去买个新猪,又干脆命有司买猪送到他家里去。还温言抚慰讲道理说“朕告诉你开封府在哪,下次你们这些小民有民事诉讼,别来我这了”。完了他还和宰相自夸说你看虽然这事可笑,但是朕有这份细心和诚心,天下官吏还敢徇私枉法吗?
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豭豚一,上亲出见之,诏令赐千钱偿其直,因语宰相曰:“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由此可见车神这个人虽然心胸狭窄而且爱面子,装模作样,但本性并不坏,要觉得他是个一言不合就诛九族的暴君,那确实不是。
PS:你要是就死也要骂他,你直球就好了,都不用揭车神的短。直接人身攻击多好:“陛下兄弟,大黑胖子,不若唐太宗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陛下窥镜自视,何如唐太宗?且夫晋武,立髮委地,博闻强识,陛下一介武夫,以诗文自诩,号称每日阅览太平三卷,开卷有益,然御笔朱批句读缺漏,举茂才尚且不中(文盲一个)。汉桓父子美仪容,有姝于人,通音律,善琴笙,和熹邓后,顺烈梁后皆一见倾心,以女弟(妹妹)妻之,竟得天位。陛下形貌粗陋,无自知之明,妄言得花蕊夫人,李煜周后之爱,人不从而欲强之,岂止不如太宗之才之美?乃无得与汉桓,晋武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