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交易为什么必死?

发布时间:
2023-08-15 18:48
阅读量:
21

交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找到自己的主要逻辑!

这个主要逻辑不是某些朋友所想的“轻仓严损,盈利持仓”也不是“坚持一个进出场规则,一万年不变”更加不是“保持冷静,接受亏损” 这种指导性的理念。

理念都是次要的事情,对交易者成绩构不成直接影响,出了问题原因大多也不在这些主观层面,虽然它们很容易被感受并错误归因。

或者说,次要原则大多基于思维、信心、情绪、经验这些主观层面总结出的纪律性原则

它影响我们能否从执行力层面把一个“100分”的交易系统用出“80分”的效果,并尽可能接近最理想的效率

但如果我们的系统不够自洽,根本达不到100,而只有50分、40分呢?执行和纪律再好,也无法消除主要逻辑的缺漏和矛盾。

矛盾并且模糊的主要逻辑,这才是导致大部分人交易不利的直接原因

就像朋友跟我说,他理解的主要逻辑是:1.确定主要周期 2.确定关键位 3.等突破/回踩进场 4.跌破后方阻力止损离场

朋友认为自己已搞明白主要逻辑,从复盘历史走势来看应该可以实现稳定获利

但实际上去用的时候却发现有些“大而空”,其中有大量模糊的、可解释的空间存在,慢慢做趋势变成了提前赌趋势,突破进场变成了追涨杀跌。

问题也在这里,主要逻辑并不是确定一个大而空的交易形式,而是打通战略到战术层面的逻辑阻塞,上下一体,局部执行要服务于整体目标,而整体也必须保证清晰流畅方便局部的执行

简单点说,大多数人是由上至下,先确定一个大的交易形式,等到盘中的局部执行再去随机应变

这样就变成了战略目标有,路线有,但具体怎么实施呢?不知道,只能在小级别走一步看一步再说,久而久之就变成“喊正确的口号、做错误的交易”这种事

就像有某些朋友明明计划做趋势,却企图用顺着日内小单边赌趋势,偏着偏着又偏到了震荡区域内追着波动跑,绕了一大圈下来,明明是小概率事件的趋势认知,却在心目中期待每天都看出“趋势信号”

本该做波段、中线的人,行为却完全和最初的目标相悖,变成了正确的交易理念,短线却频繁交易....

所以我们要由下至上,从执行端细节入手,不断的调整,找到竞争优势,直至无限接近于“战略目的”,就像拼图一样,随着细节的完善,整体的轮廓也会逐渐清晰。

想想,顺势信号首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不够清晰!

大多数人对于趋势的判定是在日线级别,但日K级别,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就很可能导致前期标注的阻力位,后面出现偏移和失效,这样就带来了执行模糊的问题

突破应该遵照哪个阻力位? 以前面为主会不会担心不够有效,以后面为主会不会担心损失空间

在动量效应比较强的走势中是个小问题,无非就是十几个点而已(公(巴赫交易论)号)

但在动量效应不强的时候,这个细节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止损位失效或者风险成本大的不可能接受,变成致命问题。

同时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不是每种震荡都有关注的价值,只有不规则图形演变成到规则图形之后,才有交易价值,不然容易被扩散型震荡折腾到吐血。

所以从这两点出发,最有效的趋势信号是什么? (上图为黄金日线/4H对比)

1、演变成规则震荡,形成清晰支阻带

2、尾部收敛,验证最终的阻力位置,并修正

然后,顺势策略的难点在哪? 我认为不是什么理念不理念的问题,而是具体的信号产生时,它时效性很短,执行拉胯就异常容易产生点位损耗,这在瞬息万变的趋势起爆中简直是不可接受的

想象一下,理想位置进场止损50个点,然后一不注意现在进场止损要250个点了,是个正常人心理都会犹豫吧,只要玩的是真钱心理都会掂量一下要不要放弃吧? 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不要过度自信,觉得自己在市场中无论是执行力还是纪律性都比普通人要强,别有这种想法

真实的情况是,老手挨过各种打,有各种惨痛教训在记忆中停留,论无脑莽起来的行动力别想着跟新手比,我们瞻前顾后,内心犹豫的概率要远大于他们

人家正处于轻视市场的阶段,咱们被各种吊打的场景历历在目。(公(巴赫交易论)号)

所以老手≠心态好,而是老手=干有胜算的买卖,心态是认知的附属品

胜算在于确定两点:1、确定自己进场是趋势的启动位 2、确定自己的进场有点位优势,能往中线趋势拿

当日(4H图)小范围收敛震荡,随后突破跟进,这样基本就处于当日单边的起点,而且在趋势头部的单子有点位优势,很容易转为趋势底单。

无论是执行角度来说,还是持仓角度来说,确定自己具有优势才是信心的来源,让浮盈随着时间成长,正反馈之下你的心态才会越来越好

而且顺势策略的短板在哪? 是波幅决定的,波段趋势波幅损耗大,那么信号自然胜率低,假突多

比如这样,震荡区域只求确定性对“有效阻力”没有修正,就容易犯追求确定性的毛病,盲目的图大,图覆盖

但却没注意突破信号出现前,阶段趋势已经上涨近千点,做进去就是典型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当接盘侠了

所以我们要从波幅角度决定进场方式,有图形/收敛/点位优势的突破信号,要直接做,大胆干,因为这意味着没有波幅损耗,未来的盈利空间正在逐步展开

反着去看,图形范围大/没收敛/追单没点位优势,再表现的像“趋势”你也不能做

趋势是高波动市况,扫起损来亏钱速度可比震荡期要快多了,没多少人是被震荡放血的,大部分人都是追在顶底被反转钉死的,所以波幅损耗大,就需要考虑回踩后二次破阻进场。

总得来说,得会因势制宜,就像有个人出门带把伞,旁人笑他“不下雨你带把伞干嘛”但是他们却没想过,这把伞不光可以用来挡雨,同样人家也可以用来晴天遮阳...

所谓通权达变,有的事情你顺着看是一种理解,但反着去看也有不同的感受,再者很多人说“减法” 减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减的是模糊性信号,减的是决策的复杂性,做减法最终是认清现实,放下对机会渴求的心理包袱

但很多人却以为的“做减法”是减低思维活动,无脑干单子,付诸于概率把一切交给市场,如果这样可行的话,那么电脑程序和八岁小孩将会是市场最佳的参与者。

也总有一些朋友跟我说 :“这样过滤的话,符合我们主要逻辑的机会就没多少了啊,有些行情走不到这种程度”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每天都是价值极高,胜算极好的行情,一年准备赚多少钱?每天都是清晰易懂的“傻瓜机会”还有谁会亏钱呢?复利效应是惊人的。

所谓的二八原则,金融市场财富再分配,难道分配的是凭空出现的财富?错了,分配的其实就是那些什么都想参与,纪律不严,认知不够,散户群体的财富。

谁参与分配,谁被分配,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已经说明了一切,有人是找到了优势再行动,有人是先行动了发现自己没优势,被人吊打。

我们的胜率本身就是建立在通过主要条件建立标准,尽可能的排除掉哪些价值不高的,图形不清晰的信号,这个排除的过程不光排除了无效的信号,也肯定有一些能做的机会被舍弃掉了。

其实就像打针吃药一样,治病杀菌的同时必然会对身体健康的细胞产生一定的损害,因为是药三分毒。

所以有些朋友绞尽脑汁去“优化”标准,想尽可能的区分有效/无效的信号,其实就是过度优化找圣杯

这个牛角尖钻进去可能三五年才醒悟“原来这个问题套上了无数外衣,其本还是希望通过技术预测未来,预测真突假突...”

金融市场不是一个考卷,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精进触碰到最终的命题,而是一个莫比乌斯环

你永远都会在寻找完美的道路上,却无法真正的找到完美,因为它根本不存在,未来趋势发展不受任何历史框架的约束。

确定主要逻辑,建立标准,做符合条件信号就已经足够,肯定是有些好行情让你干急眼没办法参与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有时候你会懊恼自己的谨慎保守,但大多数时候你会庆幸,得意于自己的坚持......


破解交易误区,公号:巴赫交易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