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作为一部经济学理论著作,历经200年,是否已经过时了?
分不同层面吧。
从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来讲,《资本论》已经过时的。
过时的原因,不是因为《资本论》写得很差。
而是因为,200年后的今天,经济学界已经不再讨论“财富来源”这个元问题了。
不是资本论被抛弃,而是资本论所针对的那个问题,被整个儿的“遗忘”了。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学本身就是为了研究“我们人类的财富为啥会增长”这个根本问题而诞生的。
亚当斯密,到李嘉图,这些经济学家的老祖宗都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人类社会)总价值的增长是劳动带来的,即“劳动价值论”。
然后劳动价值论发展到马克思,就已经登峰造极,得到了最无情的、也是最顶尖的成果——剩余价值理论。
只要你承认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就是一个百分之百成立的必然推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所以只差临门一脚,是因为他们自己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剥削”是存在的,仅此而已。
至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人类财富总量为啥能增长”这个问题下,彻底惨败。
你不可能在不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解释清楚人类财富增长的原因;
你也不可能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驳倒马克思。
这就是经济学所面临的根本困境。
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根本转向——也是从亚当斯密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蜕变为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学界不约而同地开始遗忘“财富增长原因”这个问题。
不遗忘不行啊,再研究下去你岂不是要发现马克思是对的?
最开始他们是故意模糊这个问题,然后在细枝末节上反驳剩余价值论。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干脆也不攻击马克思了,开始彻底走向研究“供需曲线”“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新道路。
而在现实层面上,《资本论》毫不过时。
它至今为止仍然坚持着,也是唯一一个坚持着如下观点的经济学理论:
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财富。
钱不是,股票不是,债券不是,杠杆不是,理财产品不是,投资不是,法律医疗服务也不是。
那些能生产出产品的东西才是。
真正重要的是汽车生产线,是产业工人,是工厂,是供应链,是产业集群,是车床,是机器,是电,是铁路公路,是钢铁,是化肥,是化工厂。
西方经济学为了否定马克思,被迫遗忘“财富来源”问题,结果已经走上了一条邪路——他们真心认为,金融手段、货币政策、股市和国债是能让经济好起来的,他们挖空心思构建各种数学模型,都只不过是想在这些“虚”的东西里面找到那个完美状态。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
实实在在的产品才是财富,生产能力才是经济,搞不明白这个根本问题,你干什么都是错的,都只会越来越糟,甚至连贸易战都打不赢——说的就是你,美国。
产品才能解决问题,钱不能。
只有钱没有产品的话只会造成通货膨胀;
只靠回收钱来解决通货膨胀,只能进一步暴露出产品生产乏力的现实。
你现在一夜之间把美国的生产能力翻10倍,我保证第二天美国就不存在通货膨胀了,第二年政府税收就增长了,债也还上了,美债上限也不用再扯皮了。
产品才是一切。
这就是《资本论》的现实意义。它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现在唯一一个承认“唯有产品才是财富”的经济学流派了。
23年6月5日更新。
看到评论区里有人问:
为啥劳动价值论成立,剩余价值论就必然成立?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因为只要你承认,商品的价值来自于劳动创造,那就要面对一个问题:
商品成本和售价为啥不一样?
按道理来讲:
成本=原材料+机器成本+厂房成本+工资;
售价=原材料+机器成本+厂房成本+新增价值;
如果工资=新增价值,
那么成本=售价,这个没问题吧?
问题是你见过哪个商品是用成本价卖的?
你见过吗?
为啥你见过的所有商品,售价都比成本价高?
为啥?
只有一个解释:
新增的价值,比付给工人的工资要高。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客观事实,因为哪怕是一个没学过任何经济学的老板,他都知道一个道理:
如果我雇了一个人,他给我带来的利润,不比我付给他的工资更高,那我雇他干啥呢?
有人会问:
可是市场是有风险的啊?老板有可能一件商品都卖不出去,或者花高价雇了个废物员工啊?
那我问你:从整个社会来看呢?
如果全社会老板,赚的总利润,不比雇佣员工的总工资高,那GDP为啥每年都会增长呢?
还记得最开始那个问题吗?
就是经济学刚刚诞生时的那个“元问题”,那个亚当斯密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为啥社会财富总量每年都会增长?
这不就等价于,为啥全社会老板赚的总利润,总比他们付出的总工资更高呢?
以上,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个客观事实就是:
新增的价值,比付给工人的工资要高。
而只要你承认劳动价值论,那么上面这句话就还能再补全一点:
【工人创造出来的】新增价值,比付给工人的工资要高。
这就是剥削。
所以说,只要劳动价值论成立,剩余价值论就必然成立,剥削就必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