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帝读计算机类工科专业的,大部分是回国了还是留在了美帝?
看年头,如果是15年以前的,大部分是留美了,毕竟CS是美国最好找工作的专业了。
最近两年美国的传统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收到了这波生成式AI的巨大冲击,可见的未来就业岗位会越来愈少。
总的来说,每一次裁员都是伴随着技术革命的到来而发生的。00年左右的网页应用,08年左右的智能手机,13年左右的大数据,17年左右的人工智能,以及现在2023年的生成式AI。
革命性的技术诞生会淘汰旧产能,也就是大家能观察到的裁员现象,以及ChatGPT能够生产代码,取代部分的低端程序员;但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又会激发出新的岗位需求,甚至创造新的工种。
就犹如上世纪汽车出现后,对于马车夫的冲击。人们的出行需求减少了吗?并没有,只是原来马车夫的就业岗位被汽车司机挤占了。所以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AI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SDE,前后端开发,数据分析师会被迅速的“传统工科”化。
根据题主的问题,我来分两类人群来分析吧,一类是准备来硅谷或者是已经就读Master准备找工的硅谷新人,一类是来美国已经七八年以上生活稳定职场爬梯子的硅谷老人,他们代表着硅谷的未来和过去。
Part A
过去半年来,通过我们的保OFFER项目进入到大厂的同学有六七位,我们的30多个求职群里每年也有几千位同学上岸,所以我的数据算是有代表性的。
关于我们的干货分享群:大家可以加助教Andy的微信进群:MSBZ1019,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MSFT_Justin
其实科技行业的求职行情一直波动很大:
阶段1.
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说起,其实09-13年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也是硅谷大厂的黄金行情,这时候求职非常的容易,谷歌和脸书从国内直接搬运发h1b,或者最多在苏黎世或者北京上海的office呆一年通过L1A过去,当时h1b的排期也只在一年左右,中签率70%,非常童叟无欺。
当然这一波的时代红利也就很快的消失了,记得老贾入职的时候,很多年长一些的同事的履历并不光鲜,大部分的学校名字都没有听过,都要用bing搜一下他们的大学,甚至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XXX state university,国内搬运过来的基本也是华科、华南理工这一档,清北的也有,但及其稀有
阶段2.
那么硅谷大厂的第二波13-16年:口口相传了人傻钱多速来之后,硅谷在13-16年吸引了非常多国内985和211过来读硕的学生,当时仍然行情很好,基本当时毕业就能有好几个offer,Facebook、Google、Amazon等公司的工作机会非常多。LeetCode(LC)上的题目数量只有100多道,而且面试考到比较基础的DP就算是难的了,很多人是入职之后才开始学并行计算这些东西。
很多当时的同学面试的时候,手撕了一道快速排序(Quick Sort)就顺利拿到了offer。当时Amazon扩大招聘规模,只需要完成一个在线考试(OA)就能拿到offer,无需进行Onsite面试,甚至面试官都不见,就可以拿到14万美元的高额薪资。各大公司都在疯狂招人。
阶段3.
转折点出现在2017,当时的亚马逊缩减HC,搞得鸡飞狗跳
但是拔尖的那部分同学仍然很有市场:我记得有一位清华姚班的googler,说自己在Google L4职位能拿到25万美元的薪资,在知乎招到了非常大的质疑,但实际上,圈内人都知道这再正常不过了,许多应届生已经能拿到17万美元的总薪资,我们都只能对肉身在国内质疑的人笑而不语。
阶段4.
2018年,市场再次回暖,Amazon再次出现了一到两个OA就能拿到offer的情况。求职市场非常火热。2019年,随着Uber上市遇到困境,备受质疑,但Facebook、Microsoft、Amazon、Google等大公司依然非常吸引人。
阶段5.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原本以为是08年的大寒冬,我们有不少500人大群也是在20年建的。关于我们的干货分享群:大家可以加助教Andy的微信进群:MSBZ1019,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MSFT_Justin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美联储大规模印钞救市,特斯拉、Nvidia、Wayfair、Zoom等股票翻倍涨,科技公司手上有了钱,整个硅谷开启了疯狂招人模式,许多人跳槽后工资翻了一番甚至更多。Amazon一轮OA加一轮面试OA就直接给全职offer。
阶段6.
2022年,寒冬将至,各大公司停止招聘甚至缩减招聘规模,下半年出现大规模裁员。
2023年,H1B签证超过40万人进行重复抽签,而且最糟糕的事情是,印度人开始在印度和美国同时进行抽签,抽中就来美国,没抽中就继续抽签,甚至出现10家公司同时抽签的情况,让现在的情况雪上加霜。
所以,行情永远不稳定,而我们不光要基于时间轴纵向的看,虽然美国的市场相比前几年遭遇寒冬,但是要比国内的失业潮而言,还是要好很多的,最重要的是:没有年龄歧视和加班PUA。
美国今年的经济状况并不差,劳动薪资更是水涨船高,也从世界各国吸引来了很多有工作经验的码农。我目前在微软担任主力面试官,也是目前我们部门的面试出题人,目前观测到的实际现象就是:北美职场目前的招聘形势非常激烈,目前大多数公司都不会雇佣无paper、无实习、无工作经验的三无新人。
目前美国就业状况不佳的原因并非经济问题,而是严重的竞争现象,实际上其他国家的情况更加困难(参考国内的青年失业率)。由于北美的软件工程师收入较高,并且没有年龄歧视(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来自世界各地且在本国有工作经验的人非常多,所以来自各地、在本国有工作经验的人非常多,这就导致了在各个人生阶段都有大量求职者。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NG和一位国内阿里工作三年经验的P6一起竞争,谁更有劣势?相信结果不言自明。
Part B
职场
对于工作生活已经稳定的硅谷老人,比较关注的应该就是升职空间了。但比较遗憾的是,以前大家在谈论的是那个华人“天花板”,目前美国华人码农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撞上天花板,而是天花板塌了。
最近几年微软、谷歌等公司上台的印度CEO导致华人高管普遍落败,而接下来发生的就是VP这一级的落败,而这种高层的失败将向下传导,直到每个华人码农都向一个印度经理汇报。在美国的同事构成主要是印度人、老白男和年轻白左。
如果老板能够替你挡住一些不好的事情,让你专注于工作,那还好。但如果你需要争取资源、推动项目,就会发现这三类人都很难沟通。老白男傲慢,年轻白左偏执,印度人就不说了,经常给你挖一些莫名其妙的坑。总之,文化差异太大了,你不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最终被搞垮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试图扭曲自己按照西方文化的方式来玩太累了,我不想再为此付出努力。
教育
其次是后代教育问题。美国的舆论环境充斥着对华人的隐性歧视。在一些小孩之间,歧视表现得赤裸裸。ABC(美籍华人)从小就因为血统而受到歧视,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华人血统感到耻辱,拒绝说中文。我不想白天与老印同事争吵时使用英语,晚上回家还要与孩子说英语,还要被嫌弃。
食品安全是小概率事件,我从小闭着眼睛吃也照样健康长大,但中小学时期的心理发展将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即使不回国,最好也将孩子送回东亚读中学,让他们体验平等相处的感觉,建立自信。(不过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改善的希望,随着硅谷华人的增多,可能会出现专门为华人提供教育的中小学,只要不是天天受到切身歧视,媒体的影响会小很多。)
国运
最后是国际政治。这是一个非常宏大而复杂的问题,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世界秩序剧变的时候,作为主体民族总比作为少数民族更加安全。特别是在一些红州或者思想偏右的社区,少数族裔面临的风险最大,包括现在的Asian Hate事件,虽然现在还只是零星的袭击案例,但是未来会不会演化为98年印尼排华类似的社会运动?谁也不能预测。
我目前在微软担任主力面试官,也是目前我们部门的算法面试出题人,同时也向技术社区输出了不少改编题,也通过组织求职群帮在过去的五年中帮助了三千多位同学成功进入FLAG等顶尖科技公司。
关于我们的干货分享群:大家可以加助教Andy的微信进群:MSBZ1019,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MSFT_Justin
在我们群里吸收干货的同学,即便是在Hiring Freeze的去年和大裁员的今年,也有不少上岸了大厂。我们的求职群帮在过去的五年中帮助了三千多位同学成功进入FLAG等顶尖科技公司。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我们大牛学院的网站:
Microsoft AI Education
关于我们的课程和项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