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这么聪明的人,难道就不知道曹操有篡位夺权之心,后期曹操称王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首先纠正下题主的小错误:荀彧是对曹操称公反应强烈,不是“称王”。曹操要称王时,荀彧早死了。
而从现存史料记载之荀彧和曹操的互动来看,荀彧不但应该知道曹操有篡位夺权之心,甚至他对的很多劝谏还利用了曹操的野心。
1) 比如公元194年在陶谦死后,荀彧拿刘邦和刘秀两个开国皇帝来比喻曹操。
三国志 卷10: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髙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刘邦的关中,刘秀的河北,二人可都是用来给自己争天下,而不是匡扶朝廷的。成的大业也是称帝,和篡位夺权没有本质区别。
2) 比如公元196年荀彧劝曹操奉迎汉帝时,又拿晋文公和刘邦两个君主来举例告诉曹操尊王室以收天下之心的必要性。
三国志 卷10: 彧劝太祖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髙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问题是明眼人都知道,晋文公虽然尊王,其实晋国是独立于东周朝廷的。至于刘邦更是,为义帝戴孝报仇后,人家自己就称帝了。曹操学习晋文帝和刘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篡位夺权。
3) 再比如公元197年曹操败于张绣后,荀彧与曹操讨论袁绍时,也明确说了曹操的目标就是争天下,因此袁绍是大敌,还拿刘邦项羽之争举例。
三国志 卷10: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都说争天下了,难道争天下是为了匡扶朝廷吗,明显是为了篡位夺权吧。而且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做了啥大家都知道:称帝了。
4) 最后,在公元204年的九州之议,荀彧虽然劝曹操不要复古,用的理由也只是复置九州不利于曹操图取天下。而最后的建议也是等天下大定后再商量恢复九州。
三国志 卷10: 一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闲,天下未易图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脩復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所以啊,曹操自始至终的目的就是争天下,成王霸之业。而这点荀彧明显知道,甚至他之前对曹操的多次建议也都是要么引用过往成功案例(晋文公、刘邦、刘秀等,而尤其是后两位,可都明显是为了自己做皇帝的),要么直接说了这样做(包括奉迎天子)有利于曹操得到天下。相反,虽然有知友认为荀彧是霍光党人,他其实从未用霍光来比喻过曹操。
那等曹操得到天下了,能不篡位吗?即使不篡位,可能不夺权吗?
PS: 事实是从公元196年奉迎汉帝开始,曹操就在夺权了,这也是汉献帝会发衣带诏的原因。
后汉书 卷10下: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馀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
后汉书 卷10下: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荀彧是聪明人,曹操之心,他没可能意识不到。
所以对他后期劝阻曹操成功的动机,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 荀彧一直忠于汉室,觉得曹操虽然有野心,但终究只能靠他匡扶汉家社稷。所以近二十年来荀彧都是在平衡两边,通过利益来劝说曹操尊王攘夷,尽量使曹操和汉室利益一致化。他还对曹操一直抱有幻想,觉得曹操最终不会去篡位夺权。但当212年曹汉的矛盾因为九锡事件彻底无法调和时,荀彧选择了占边汉室而劝阻。
2) 荀彧其实可以接受曹操篡位取代刘汉,但前提是等一统天下了再做。而212年时天下还有刘备、孙权、刘璋、张鲁等势力,特别是刘备、孙权,没看出曹操短期内可以灭掉他们。荀彧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根本不应该考虑称公加九锡乃至篡位,继而劝阻。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