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的迷,《洛神赋》真的是写给曹丕的妻子甄氏的吗?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8
阅读量:
11

本着现代浪漫主义色彩对美女的执着来看,我觉得是真的。

在甄氏与曹氏父子三人的恋情中,曹植与甄后之恋,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传说中最凄美的恋情之一。

尽管严肃的史家对这段恋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看法。

在甄氏与曹氏父子三人的恋情中,曹植与甄后之恋,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传说中最凄美的恋情之一。尽管严肃的史家对这段恋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看法。

美人春思明‧ 仇英|此图正合了曹植在〈洛神赋〉中对洛水之神外型的描绘—「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明朝重要画家仇英,已满足了我们心中对甄氏外型的一切美好想像。

这段恋情的曝光,导火线是曹植的名篇〈洛神赋〉。

它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其序文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

洛神为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因在洛水溺死,后来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

但唐朝江都人李善替《昭明文选》作注时却首先指出,〈洛神赋〉原名〈感鄄赋〉。

原因是曹植在黄初三年(公元222 年)被封为「鄄城王」,〈感鄄赋〉作于翌年。

而〈洛神赋〉之名,其实是甄氏之子魏明帝曹睿所改的(曹睿后来追封母亲为「文昭皇后」,所以后世称她为甄后)。

李善甚至因此干脆把它改名为〈感甄赋〉,指称此文是曹植思念甄氏的爱情宣言。

为了证明这些话不是乱讲,李善更写了一篇注,成为曹植与甄氏之恋的最直接描述。

他的注是这样写的:

「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曹丕)。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这段话大意是说:当初曹操击破邺城时,曹植即向曹操开口要娶甄氏。

但拒绝了他,却答应让曹丕娶甄氏为妻,让曹植愤愤不平,甚至废寝忘食。

关于这个故事,后世有不少学者质疑。

因为根据历史记载,甄氏嫁给曹丕时,是24 岁,比曹丕大5 岁,比曹植大10 岁。

年仅14 岁的曹植有可能爱上比他大10 岁的嫂子?

古代人比较早熟,14 岁的男孩子爱上有倾城之色的熟女,并非没有可能(就算在今天也一样)。

况且,退一步来说,就算曹植当时并未爱上甄氏,但后来成为一家人后,日久生情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24 岁的甄氏会否爱上比她小10 岁的「小朋友」,则大有疑问。

最重要的问题是,李善笔下这个故事的根据究竟是什么?

据了解,李善其人「淹贯古今,不能属辞」(博学,但不善写作),时人号为「书簏」(书箱)。

如此博学之人,照理说,他的故事应有所本。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交代上述说法的来源。

而他所写的注,后半段更为惊悚: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物,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

……后明帝(曹睿)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段话意思是说:曹丕称帝后,曹植有一次从封地入朝觐见。

这时候,甄氏已死,曹丕把她的玉镂金带枕展示给曹植看。

曹植看到后,不禁饮泣。

曹丕令太子曹睿陪同饮宴,最后还吩咐把这个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

后来曹植经过洛水时,梦到了甄氏,甄氏对曹植说:

「我的心本来是属于你的。无奈事与愿违。这个玉枕是我当年的陪嫁物,现在送给你。」

于是,梦中两人发生了关系。

曹植醒后,遂写了〈感甄赋〉。

后来,魏明帝(曹睿)觉得这个篇名让他相当难堪,改为〈洛神赋〉。

这就是因李善注造成洛神与甄氏两者合而为一的由来,后世更以「荐枕」一词,代表女性的主动求欢。

如果李善的说法属实,甄氏与曹植的「姐弟恋」就变得很有说服力。

因为,若曹植跟甄氏无男女私情,曹丕不大可能会把甄氏的贴身物品送给弟弟。

有学者说,〈洛神赋〉原名〈感鄄赋〉,「鄄」指的是曹植的封地,跟甄氏无关。

但在那个时代,「鄄」与「甄」两字相通,如果两人无关联,曹植怎敢那么大胆,用这个同音字来作篇名?

何况,〈洛神赋〉从头到尾都在写一名美女,而不是写一座城市。

当然,也有学者说〈洛神赋〉是仿效屈原「美人芳草」的隐喻,目的是向曹丕示好。

这个说法未必不能成立,只是,这也未免太煞风景了!

洛神赋图卷摹本(局部) 东晋.顾恺之原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曹植实在太想念已逝嫂嫂甄氏,竟在经过洛水时梦见了她,还与她在梦中缠绵,梦醒作了〈洛神赋〉。曹植的文学作品,也成了画家笔下最浪漫的题材。

后世最挺李善的,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

他写过不少歌咏这段恋情的诗篇,其中包括描绘相思之苦的〈无题〉,里头即有「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之语(因〈洛神赋〉的关系,后世亦称甄后为甄宓)。

此外,李商隐在〈东阿王〉一诗里,更有「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的大胆结论。

当然,这是诗人夸张的描绘手法。

因为早在曹植写〈洛神赋〉之前,他在争夺「接班人」地位的战争里,早就输给哥哥曹丕。

但这依旧不妨碍,曹植惦记自己的嫂子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