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称「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你怎么看待社交中自己的价值?
这个话也分怎么看。
因为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实际上,情绪价值,也是一种价值。
只不过在我国,情绪价值一般都会被当做“反向情绪价值”来参考,也就是说:
你这么做了,不会多痛快。但你不这么做,一定会不痛快。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自己被父母逼着相亲、生孩子。这其中,大家努力所得到的,不是父母带来的情绪价值,而是让父母不要再给自己添加“反向情绪价值”,相当于用尽全力,才能过上由零开始的生活。
所以雪琴说的这个话是对的,只不过把价值给单一化了,直接具象为了利益。实际上我觉得情绪价值也是社交里一个重要的环节,虽然它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显得过于“不现实”(毕竟农业社会的饥饿魔咒令许多人无法接受精神力这种抽象且主观的存在)。
如果加上情绪价值的话,这个话倒是无可置疑了:你不够优秀,在他人眼里就没有价值。
这个话只要拆解开来,其实哪怕是再不社达的人,也会同意,只要你将优秀的定义无限细分,归为不同的门类即可。
你可以事业上不优秀,但情商上很优秀,懂得活跃气氛。别人跟你聊天儿就是比和其他人聊天儿有意思。
你可以情商上不优秀,但智商上很优秀。没事儿就能给出点爆炸性建议,对方一听醍醐灌顶直呼牛逼。
你可以工作上不优秀,但外形上很优秀。跟你做朋友可以有点儿沾边儿价值,就像丁真他舅舅都沾了大外甥的光一样。
你可以金钱上不优秀,但道德上很优秀。交给你个任务,永远不用担心被你背刺,哪怕你完成的不好,最后自己也能给自己负责,不至于出现东郭先生与狼,郝建与老太太的窘境。
你可以什么都不优秀,但家世上很优秀。平时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打个游戏把队友骂的跟孙子一样,但赢了一局请队友吃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才吃得起的大餐。
总而言之,你起码得有点优秀的地方,别人才愿意跟你交往。这个并不是“势利”,而是一种正常人都会有的取舍。总不能你样样都不行,人傻嘴不甜,长得磕碜还没钱,脾气又大人品坏,违法乱纪还自怜。那人家跟你处啥呢?这不相当于一个食物,兼具了河豚之毒、鸡胸之柴、猪皮之腻、杂粮之糙、野菜之苦、鸭血之腥、咖喱之形、螺蛳粉之臭吗?那哪个正常人会去吃?除非为了打卡。
所以,李雪琴说的也没啥不对,只不过把价值这个概念给中国化了,因为中国讲价值其实主要就是物质价值,你没钱或者没有赚钱的渠道,就是个屑。
当然,也还要醒悟一点,做人有情绪价值是一件大优势,在社交里更是难得的宝藏价值。但是,想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对一个人的人品、智力、谈吐,也都是有严苛要求的。而不是“银行卡里实在没钱,只好说自己有精神银行卡”的一种托词,那不叫你有情绪价值输出,那叫你“要啥没啥,但以为自己可以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就像没工作又没社交没人缘没社会地位的赋闲文艺青年,总会误以为自己是个作家一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