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路为什么没有向通勤化发展?
没钱,没时间。以及这问题还能和国内城市住宅楼为啥是从低层平房逐步向多层甚至高层公寓楼转化结合到一块,再往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严格挂靠户籍系统延伸。
早期(1960s至1990s中前期)非一线一般城市面貌:
大型国营工矿企业以及各种事业单位以工作场地为基地,在附近开辟家属区,修建5层左右,供排水设施完全且通电的步梯套装房作为职工家属楼,少则一两栋,多则几十栋家属楼构成单位家属区,一般多见于市郊。除了周末进城,其余时间段这些家属区并无进城刚需。
城内也会出现依托政府部门跟学校医院的家属区,不过楼数相对较少。另外存在含筒子楼在内的大片旧式平房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老破小棚户区),各单位也存在各种旧式住宅充作单身宿舍甚至家属楼,需另行布置公厕澡堂等生活设施。
这一时间段里,城市规模小且基本各自独立,通勤一般靠自行车,实在没钱就只能步行。对于住平房区的居民而言,趁早弄套单位分的楼房生活质量能提高一大截。通勤算个什么问题?单位没有交通车每天早上进城拉人吗?
中近期(1990s中期至2000s前中期)非一线一般城市面貌:
开始出现商品房了,而且基本等同于家属楼套装房的放大平替,开发模式、房型还是那个味儿。各种打游击的本地房开商其实也就修的起一两栋楼或者一小片步梯房小区,大概齐三四个单元,弄个七八层,一栋楼五十套左右,配套方面没考虑停车问题,居民通勤还是靠公交车,但是随着城区扩大,公交车受限于城市道路不足等因素,导致乘客体感上开始又挤又慢,部分人开始用私家车通勤,更加剧这种体感。
现在(2000s中期至今):商品房版本迭代到封闭式小区了,加个电梯建个二十几三十层,也开始注重小区配套,停车位大致能保证跟套房数1到1.5:1的配比。部分城市出现超级天盘,甚至能把铁路进市区间整个埋到地下。这一时期地铁审批放宽,大部分省会开始修地铁以缓解汽车交通拥堵的情况。当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到达地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人体面居住的需求(指离工作地近、居住面积足够宽裕),同时外出务工人员无法享受形同到达地本地居民的地域性社会福利保障,比如小娃的教育依旧只能放回老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知道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的背景是啥吗?不只是浦东当时还是农村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浦东到浦西还只能依靠轮渡满足出行,没方便的跨江桥。轮渡在80年代出过人太多导致相互踩踏死亡的事故,才把跨江桥或者下穿隧道提上议事日程。
光指着铁路说“你为啥不XXXX”是没有意义的,铁路一句话“修路钱你出啊”就可以把地方顶回去,在那个年代这句话还是很有杀伤力的,这大概也是后来修什么地铁之类的地域性轨道交通直接不找铁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