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种人喜欢剥开自己给别人看,容易交浅言深,事后还后悔?
这是社交经验少,家庭环境压抑,父母控制欲强或关爱少、工作学习环境严肃的结果。
那么,这种社交经验少的人,内在有深层的【倾诉欲】,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平常有话不能对身边的人说,进而累计出迫切的表达欲,且时常被生活所抑制,体感上就是在生活中感受到深刻的孤独。于是遇到一个能倾诉的人,就迫不及待的寻求他人的认同与理解…实际上这种表达是完全自私的,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往往会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状态:“明明自己都展露没有隐藏了,别人凭什么不理解我?”然而这并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反而被这种自作主张的倾泻式发言弄的烦躁,表露出了制止的态度。结果自己就开始陷入后悔,觉得自己说了那么多都不被理解。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想表达越是急躁,越是急躁越是被排斥,越被排斥越是后悔,而后悔是不能解决自身的压抑,以及释放自身表达欲的心理需求。
对于社交经验多的人来说,通过问一些很浅显的信息,比如父母工作、生活城市、日常活动,就能判断一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家境状况,往往用不到被访者自己去掏心掏肺。来自他人的倾泻式发言对于社交经验多的人更像是一种急于表态和精神紧张的体现,并不能为其在认知上提供理解层面的帮助。
建议题主更多去寻求释放压力的方式,多一些和他人平和沟通的社交活动,这样才能摆脱恶性循环。长期这样下去,将会导致失眠与自我厌恶。
根据评论区的一些回复,我再做一些补充:
这些具有强烈【倾诉欲】的人,其非常期望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同情,且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现有困境。这些人在思想上诉诸精神上的追求,而非生活上的转变,这往往是最糟糕的:建立自我精神的追求往往会将自身与他人隔绝开,使自身在社交关系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因而现实与精神的偏差因而逐渐积重难返,最终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或许在短暂一段时间内产生安慰感使自己安心,但同情与怜悯始终不能解决人源于生活困苦的根本问题。
无论给予理解与同情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都会降低情感自主能力。同情的人如果是个好人,会产生依赖心理,于是听信于人,放弃思考;遇到坏人就更糟了,相当于被直接抓住心理要害,倾诉行为会提供充足的信息源,方便他人设下计划。
人终究还是要自强,要靠自己的心智支撑自己的生活。无论是逃避社会,还是逃避自我,最终都没法在社会中生活好。一个健全的人必然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寻找自己在社群中合适的位置,自己的生活弄的安稳平顺,心情上保持适当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