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离宫后,皇上为什么一直对她念念不忘?
因为在甄嬛生产前,皇上胸中那口恶气已经出完了,而且已经意识到,他可能错怪了甄嬛(甄嬛并不想操弄权术,也没有和甄父联合干政)。
他本想就着胧月出生之机,再封妃位,让甄嬛略略低头,自己再慢慢补过,继续和嬛嬛不计前嫌的回到从前。
可惜,这份歉意伸出来的橄榄枝,并没有被甄嬛领情,甄嬛毅然决然、身无长物的离开皇宫进了寺庙。
也正是这一步放弃所有、废妃出宫的棋,更加赤裸裸的让皇上认识到:1.他确实想错了,纯元故衣事件中嬛嬛并没有政治动机;2.嬛嬛真的受伤了,宁肯出家也不回头。
为啥不肯回头呢?还不是当初对朕一往情深嘛。这么一想,皇上就感到惋惜了,从此以后,这宫里又少了一个全心全意爱朕想朕的知心人。
但既然一往情深,为啥不能原谅朕?为啥非要离宫?哎,还是让朕平日给惯的,哎,还是她脾性太倔。这么一想,皇上又感到生气了,并合理化了甄嬛出宫的理由:她这个脾气不适合在宫里。
所以在这种又是生气又是怀念、又是懊恼又是不舍的摇摆心态下,皇上的脾气性情也大变。(说白了,这就叫放不下。)
甄嬛虽然过得不好,但皇上自己也是实打实的受损,失去了一个心上人全心全意的爱和崇拜。毕竟那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发自真心不掺假的。
胧月周岁宴,喝多了的四大爷走进碎玉轩,一切荣宠、一切恩赏全部留下,哪怕曾经爱不离身的玫瑰金簪也没带走,更加提示着皇上,嬛嬛的情之深,伤之切。借着酒劲,皇上垂泪闭目,想想这情景,任谁的内心会不伤?
越是什么都没带走,越是带走了所有赤诚。
甄嬛是走个一干二净,可皇宫之中却处处留下嬛嬛的身影,即使皇上刻意避开三宫六院不去后寝,但御书房、养心殿、御花园、圆明园,甚至眼前渐渐长大的胧月,哪里没有她的记忆呢?
这就是会营造仪式感氛围感的妙处,即使人走,茶也不凉。
华妃已死,皇后独大,避免再出专宠事件,后宫迟迟未能选拔出适合圣意、可替代甄嬛之人,皇上未满足的需求便更加膨胀更加渴望。
叶澜依此时受宠也是源于此,但终究还是不能填补皇上心中的大窟窿。
其实这个故事蛮长的,因为这一段情感转变让我挺感慨,索性多费些笔墨捋一捋吧。
纯元故衣,皇上之所以发那么大的脾气,是因为当时的甄嬛同时挑战了他的政治皇权(旨意的绝对正确)和情感皇权(纯元的绝对地位)。
说到底,皇上这个人的内核是“权力大于一切”,在前朝表现为任何人不得觊觎皇位,在后宫表现为任何人不得高于纯元。
换句话说,无论是皇位还是纯元,对皇上而言都是一种象征,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要妄想操控他,而他对任何人都要有绝对的掌控权。
看看彼时的嬛嬛都干了啥。
对华妃,她道出了欢宜香的秘密、皇上的薄情,以一种句句剜心的残酷方式壮烈的逼死了华妃。让皇上意识到,甄嬛是聪慧机敏,是甚知朕心,但面对劲敌同样是心狠手辣、毫不手软,她借朕之手除掉了华妃,她到底是在报失子之仇还是要取华妃而代之?下了欢宜香的朕,她又要如何待之?
对前朝,她先是为十福晋贝子请封加爵,被瓜爹暗指同情逆党,后又和她亲爹一个立场,都对悬挂汪景祺头颅于城墙持有异议,什么情况?她和她爹是不谋而合还是前朝后宫连手干政,操控于朕?
随后,瓜爹搬出钱名世诗集事件状告甄爹,皇上一看,测试的机会来了,拿着书找了甄嬛,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你看看这本诗集。
这谁写的呀?写得也不怎么样啊。
那怎么会有人收藏呢?
许是他真心喜欢,或者是知己好友的书。
但这本书有不臣之心,是歌颂反臣允䄉的。
是吗?我才疏学浅,不明政治,没看出来。
你说该怎么处置收藏此书之人?
处置钱名世就够了,其他人大事化小再化了吧。
嗯,朕再想想。朕要去看看瓜家祺贵人。
这通测试下来,既没有让皇上完全肯定甄家父女已联手(甄嬛并没有明显袒护藏书的动机),但也没有完全排除父女联手(她并不建议重处藏书之人)。
接下来皇上到了瓜6祺贵人那里,估计是不会有甄嬛好果子吃的,毕竟瓜家父女是真的联手了,而且还联了皇后的手。(这一段电视剧没拍,自行脑补)
正在这重重信任危机下,纯元故衣事件又爆发了。
反了你了!你这不是要取代华妃,是要取代纯元啊!居然敢公开挑战纯元在朕心中的绝对地位!你是不把纯元放在眼里?还是不把朕放在眼里?你,还有你爹,到底是何居心?怎么?觉得朕不敢料理你们是不?!
此刻彻底点燃了皇上,情绪大爆发,龙颜震怒!瞬间火气上头,恨不能灭你全家。所幸,皇上克制了,命甄嬛脱去故衣,滚回宫去,此外,杖杀姜忠敏。(可怜的嬛嬛就这样穿着内衣踱步长街,茫然无助的走回了碎玉轩)
皇上这腔怒火颇有后劲,越想越气,越琢磨越愤怒。无论是理性的分析还是感性的直觉,皇上都认为甄嬛是在故意挑信、试探边界,决不能故息纵容。然后就听到他扶案砸杯,大吼了一句:
放肆!你们都放肆!!
下令禁足碎玉轩,重重看守,只给答应的份例。先关死你丫的再说,都别客气了,给朕虐她!
这时候还是太后最了解皇上,告诉前来跪求的眉庄:皇上发这么大的火绝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现在放了莞嫔并不好,你还是得让皇上出完这口气。
那我们再捋捋皇上这口气是怎么出完的。
不久,嬛嬛病倒,流朱以死迫使侍卫告到御前,皇上意识到莞嫔可能会死,胸中的恶气先出了一小口。
虽然想治治她,但并没打算治死啊。此刻皇上的挂心占了上风:快请温太医,任何状况随时来报,另外,把看守侍卫送去慎刑司,莞嫔若有三长两短,你们都得去陪葬。
结果,莞嫔性命无碍,皇上放了心。等等,还有了龙嗣,皇上这心又提起来了。
甄家父女联手干政这事还没定夺,此时若有了皇子,事情就复杂了,会不会借皇子施加政治影响,操控于朕?
所以,即便知道甄嬛有孕,皇上还是不去见她,也不解禁,但有关养胎安胎的请求一律造准。对皇上来说:朕的孩子肯定得生,但外戚的政治影响力也必须得除。
然后,就是让满朝官员写诗骂钱名世,倘若甄父跟着骂了,朕就当你迷途知返、尚无忤逆之心,就不予严惩了。
只是,甄父是个颇有风骨的言官,坚持本心,该做的他全力去做,比如弹劾年羹尧,不该做的他也坚决不从众,比如阻断言路大兴文字狱。(可见,甄大人对甄氏姐妹的人格影响:威武不能屈)
皇上又怒了,甄府上下全部获罪,待发落。此处一罚,皇上出了一大半的气。因为不管甄家父女是何居心,都丧失了政治影响能力。
与此同时,皇后一党正伺机而动让甄嬛一尸两命,安小鸟派人给碎玉轩送去恶耗,知道甄嬛心气硬抗得住,那就再送甄父一个鼠疫吧!(这恐怕是皇上始料未及的)
然后就是甄嬛挺着大肚子不顾一切的跑到御前,开启了和四郎的暴力情绪对话模式。
一场对话,让皇上打消了甄家联手干政的疑虑,意识到甄嬛父女与他只是单纯的政见不一,纯元故衣很可能是个误会甚至还带点阴谋,甄嬛并不是他所猜忌的想要操弄权术。皇上的猜疑警报解除。
对话中,皇上下令流放甄府至宁古塔,不必服役,算是恩赦。至此,皇上这口恶气算出掉了。(虽然不是联手干政,但叫你们同情逆党!)
甄嬛哭诉,恶言皇上兔死狗烹,皇上盛怒,不慎将菀菀爱妻书甩到甄嬛脸上,甄嬛捡起来一读,“莞莞类卿”,还“除却巫山非云也”,妥了,这下争吵就由君臣模式切换到了情侣模式,争吵的主题也变为真心不真心、错付不错付、是福还是孽,帝王的权力猜忌篇已经翻过去了,但嬛嬛的真心错付篇却又翻开来了。
在情侣吵架模式中,明显甄嬛更占优势,因为她曾将情感全都付予过皇上,一句“终究是错付了”吼出来,皇上就知道这回伤得有点重了。一旦甄嬛停止付出,虽然她不会得好,但皇上自己也要实打实的受损啊,他将失去这个女子的一片真情,尤其她还是知朕懂朕的贴心人。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嘛。
此刻皇上有点冷静了,意识到嬛嬛的处境。但尚未有喘息之机,新的恶耗又传来:甄父狱中鼠疫,性命垂危。
甄嬛跪拜在皇上脚下,抱着皇上的鞋,声泪俱下的恳请皇上给予医治,治不治罪先不论,请一定让老父留条活命,否则罪臣的帽子一辈子摘不掉了啊。
倔强的甄嬛,很少有这么放下尊严恳求的时候,皇上自然是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请求,保甄父性命。甄嬛回宫,途中胎气大动,垂危早产。
此时,皇上的恶气已然悉数尽出,而且还略带歉意,意识到错怪了嬛嬛。所以生产之时,皇上坐居养心殿,不停拨弄盘珠,希望母子平安,希望孩子的到来,能让嬛嬛不计前嫌,回到从前。
皇上情感的转变就发生在这一天之内,从甄嬛进门到甄嬛生产。
所以,生下了公主,皇上急急又兴奋的赶到碎玉轩,说出了重归于好、复宠荣耀的条件。
可惜呀,人死不能复生,心死亦不能重燃。
宫中阴谋险恶,帝王翻脸绝情,自幼同伴已去,骨肉至亲遭残,曾为悦己者欢颜,到头来,不过是场笑谈。
嬛嬛这次是哀莫大于心死。
皇上问:可还有话对朕说?
朱弦断 明镜缺 朝露晞 芳时歇
白头吟 伤离别 努力加餐勿念妾
锦水汤汤 与君长诀!
三叩首,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