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合格的博士生需要有哪些条件和素质?
当博导很多年了,也培养了一批博士。有时候和学生闲谈,谈到导师招博士都喜欢什么样的博士,或者说,博士哪些优点能够让我认为这是一名优秀的博士。问的多了,我也就形成了一些思路,在此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回答一部分同学的提问。假如有正在申请博士的同学,可以做一下参考,怎么在短时间内让导师觉得你具有这些有点,不也是一种“蒙混过关”的捷径不是?
1. 博士要对科研充满好奇
读博士,个人认为没有兴趣,只是单纯的混一个证书,没必要读。博士是很纠结的一个阶段,一方面,你的年龄不小了,在传统观念里,属于大龄青年。另一方面,你的收入远远低于你的同龄已经工作的人,这会对你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只有有了兴趣,做科研才能获得最为原始的动力,那种求知欲,是激发我们不断创新的基石。
有的人说善于思考,足够勤奋等等都是必要条件。其实就我观察我的学生来看,但凡那些对科研有充足的好奇心的,一定是善于思考而且非常勤奋的。我从他们身上看得出,做科研不是在为我或者应付我,而是真的发自他自己内心的想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学生我曾经遇到过,现在已经在国内某高校任职,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 自学能力一定要强
我同大家口中大部分导师差不多,平时会比较忙,虽然带了四名博士,但是紧盯学生科研的一举一动、实时指导,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学生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于学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另一部分来自于大量阅读文献。导师的作用,在于掌握大方向,这也是我国目前培养的主流方式。这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所谓自学能力,我认为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自己做苦行僧似的的研究。同别人探讨同样也算是自学的一部分。自学,应该是你自己能够找到学会的方法。某个现象难以理解,你应该做的是去广泛的查找资料去解释,而不是被动的在别人的口中歪打正着的获得答案。
尤其令我不是很高兴的是,有的学生问的问题极为基础。之前看过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拜托!我是博导,幼儿园的问题不要问我了好吗”,真是感同身受。这种学生真的让人很无语,当然,为人师表,对于学生不应该不耐烦。可是导师也是正常人,稍微动动脑子查找资料或者翻翻书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问导师吗? “这个药品有毒吗?”、“老师,您帮我看一下有没有错别字”……
3. 一定要踏实肯干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反而觉得聪明不是做科研的必备条件。勤能补拙,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非常成立的。学生聪明当然好,这意味着你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解释一个原理他就能够完全理解。但是搞科研还需要动手能力。我曾经亲眼见过动手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这也着实是让导师头疼的一件事。
踏实肯干,意味着学生能够放平心态,按照导师的方向按部就班的进行。当然,我们指导学生也经常会出错,毕竟做科研是在探索未知领域,一切都有变数,这也是科研的魅力所在。非常忌讳的就是学生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登天,短时间内做出SCIENCE、NATURE级别的成果,顺便拿个诺奖啥的,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我有的学生做实验,中间稍有差池(最后甚至到了取一百毫升溶剂要用1毫升的移液枪量取的地步)就推倒重新再来。这样的学生不是严谨,况且移液枪有累积误差,也不见得严谨。他的状态其实已经处于被失败折磨到几近崩溃的边缘,已经不期盼能够出现成功的结果。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用“我很忙”来麻痹自己,至于希望能够出现理想的实验结果,他自己估计都不再抱有希望。只是侥幸的一遍一遍重复。
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急功近利,这样的学生真的能够为课题的进展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是导师非常喜欢的品质之一。至于研究成果,可以负责的说,在科研这件事上,慢就是快。你在细微之处慢下来,不用过多的重复,这样你的总体进度会很快,研究成果也更多。
4. 要有自己的爱好
我个人比较反对有些导师把学生当做全职研究人员,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当然,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从事与科研不相关的事情,势必会占用科研时间,但是在合理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爱好,也未尝不好。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你们出去玩不带我(这当然是开玩笑),我不生气,但是你们出去玩发朋友圈屏蔽我,我就不高兴了。
作为导师我也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运动,比如旅游等等,也深知从中受益匪浅。学生当然也可以,而且学生适当发展这些爱好,能够放松心态,更好的享受生活。没准还能够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人无癖,不可交。你如果对于科研不是十分痴迷,又对其他事物毫无兴趣,这真的让人很无语。
5. 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我现在记着当年我硕士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很坚决的说,我未来想进高校当老师!老师当时就来了兴趣,问: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有啥准备吗?之前查询了些什么资料吗?“我了解的是目前国内高校当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所以我未来打算读博,也有可能出国深造,目前也正在准备英语,以防到时候万一能够用的上….”
我讲了一些,老师当然非常感兴趣,即使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老师也非常高兴。面试结束后,一位老师找到我,说假如你能够被录取的话,进我的课题组吧,我非常喜欢你这样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后来我也真的成了他的学生,最后也真的进高校当了一名老师。
学生有职业规划,不管是做什么,都要心中有数。博士毕业,假如不搞科研,那就在博士期间多接触社会的一些东西,积累以后进入社会的资源。
有职业规划,说白了,就是学生对自己负责,这样的学生,哪个导师不喜欢呢?
6. 一定要学好英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学习英语就是不爱国或者学英语耽误了我们的学生等等这样的说法。我从个人角度来说,觉得说法欠妥。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并未达到引领世界的水平,尖端科技大部分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英语是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懂英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洋为中用”。
从我们科研的角度,英语更是不可获取。我们做科研,高档次的研究性论文绝大部分还是发表在了著名的英文期刊上,而且国内外的认可度都非常高。没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我们无法紧追研究前沿,也就逐渐在这个领域落后。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学习英语,对于英语的重要,我不想引起一场争论,甚至上升到爱国的层面。只能说,对于做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英语和重要。
大致也就这些吧,当然优秀的学生又很多,特点也都不同。能够满足这些特点当然好,满足不了,也需要我们做老师的不断督促前行。指导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因材施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