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剧总是把韩国描述的那么黑暗?
更新:其实前天送审奥斯卡《混凝土乌托邦》的理由就代表了目前韩影和韩剧的尴尬。
注:该片目前韩国官方的损益点在400w,累计200w,基本回本无望(大概还是走私延期那套)。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包括候选者《蜘蛛窝》)依旧还是在走黑暗,原因就是希望蹭《寄生虫》获奖,进而卖片回本,然而《混凝土乌托邦》连戛纳邀请都没有(《蜘蛛窝》有邀请但无任何奖项,好莱坞历来提名会参考其他电影奖项,比如金球奖这种算风向标,《寄生虫》当年也是如此),偏偏韩国还搞的非常正式,韩国观众对此的看法就是不关心,影评绝大多数表示该片无聊,强行矛盾。这就是韩国电影困境的根本,没人看。
而本土市场的缺失导致的就是电影只能卖片回本(上一个这种做的香港已经一潭死水),《寄生虫》获奖,盈利两亿多美元。然而事实是票房分成大部分与发行公司cj无关。《寄生虫》在戛纳就被卖到北美发行商neon,虽然具体分成未知,不过从业界惯例(如《功夫》北美票房只归于哥伦比亚)和获奖后组织重映时cj的消极配合,韩国的确没挣到钱(估计也就刚回本),这就是韩剧韩影的第二大问题,上游渠道没有本土参与。韩剧的情况要比电影好很多,但网飞的入场已经改变了游戏玩法,不说被说多了的演员流失以及观众流失,单网飞迪士尼在韩线上平台占有率前二就知道问题所在(还不包括网飞迪士尼投资的平台)。这点也解释了明明kpop营收不错,结果一算盈利分成没多少的情况,比如hybe去年营收近90亿人民币,盈利不到14亿,钱去哪儿了?其实你别看三大一黑几乎统治韩国kpop,但背后资本基本都是好莱坞公司和索尼,比如韩国华纳,韩国环球等(带入办事处基本就理解了,侧面反映出美国对韩国市场的掌握),营收的钱大部分流入这些公司,这也是美国大力支持韩流发展的原因,发展韩流就是发展美国。韩国经纪公司盈利减少(即著名的不如原神),自然死命压榨艺人。艺人(包括演员)拿不到合理片酬,网飞这些公司挥着美刀收割,本土根本毫无抵抗,有公司也想改变(如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fifty女团公司纠纷,证明了在韩国你不玩这套玩法,等着的就是失败,即使你对女团偶像良心。)
韩娱的困境就在于上游渠道不在自己手里,市场观众不接受(电影方面),只能拼命压榨艺人,最后网飞等资本进入毫无抵抗,陷入死循环。
原因其实很简单,黑残深在当时韩国就是有市场,票房高。其次就是在东亚有声誉,这里有个误区,韩国电影黑残深在国际并没有太大声量,从A类电影节获奖情况就可以看出。
韩国电影有个分界点,即2010年左右,在这之前韩国电影发展正常,可以说百花齐放,《海云台》是该阶段的总结。此后,韩国电影转向黑残深,并影响东亚市场。
2010年前,韩国本土电影依然深受原先四座大山影响(即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由于台湾当时主要影响在电视剧我们略过不谈。美国靠《泰坦尼克号》打开全球市场大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所向披靡。比如这段时间在韩国风靡的诺兰,在当时韩国市场就有不俗的人望。日本虽然逐年下滑,但依然还是当之无愧的东亚一哥。香港电影已经走向没落,但余晖还在,并且在2010年前说句韩国半壁江山也不为过。这个时期,韩国本土不断吸收养分,拍摄出《野蛮女友》《杀人回忆》《汉江怪物》等电影,虽然也有黑残深等内容,但并不是市场主流。而且被寄予厚望的奉俊昊等新锐导演冲奖,基本毫无建树,改变开始。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韩影也是一样。核心的背景即原本的四座大山消失,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时代。而在这一年,名叫黄东赫的导演从著名的“光州聋哑人事件”得到启发,重新拍摄了堪称影响韩国电影发展的电影《熔炉》。《熔炉》不单单影响了社会层面,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拍摄思路,挖掘社会的黑暗面在韩国有市场,此后一窝蜂涌入的导演电影均获得不错的票房,于是韩国电影开始转向,最后以《寄生虫》达到顶峰,这个过程中自然有美国的影响,但从获奖情况来看,这是韩国市场自然的选择。
过度开发一个题材,导致的结果就是本国民众的热情退却。《寄生虫》成功后,韩国导演更加拼命挖掘人性,没人不想成为第二个奉俊昊,于是以前从不提及的检查体系照样写,所有人都有问题,社会需要进步。而在导演的疯狂之下,是普通民众的审美疲劳,最后以疫情开始爆发。这里可以提一嘴,《鸣梁海战》可以说是这个结果的缩影。当时中韩合作,中影出巨资,结果被当冤大头(虽然具体事由未知,网传的中影要求增加中方戏份被拒无法证实),但自此以后中影为代表的中资基本不投资韩影。你要知道即使是好莱坞黄金年代,你出钱你就是老大。讽刺的是,中资撤离之后,奉俊昊《雪国列车》仅仅是不满足当时美国发行商韦恩斯坦的要求,直接被迫更换剧组成员构成,宋康昊被迫由男一转为男二。这两件事组合说明了韩影为啥到如今地步的原因。
韩影狂欢之后剩下的就是一地狼藉,2020年开始韩影过损益点的电影断崖式下降,到现在,整个韩国2023上半年过损益点的电影仅有两部(其中《走私》延长下映,虽说过了损益点,但韩国业内还是不算在内),汤唯《分手的决心》刚盈利韩国业内一片激动,汤唯也凭此横扫韩国奖项。而前不久热搜的河正宇主演的《非正式作战》刚刚突破一百万,离韩国业内估计的600w可以说已经走远。这里之所以提《非正式作战》,原因就是该片虽然没在大陆上映,但依旧买话题,这已经是韩国电影人的尝试。与之相反的是,好莱坞和日本不断在韩国攻城掠地,《奥本海默》这些就不谈了,《黑豹2》直接登顶韩国票房宝座,日本动画各种在韩国破纪录。从整体票房来看,韩国依然是世界六大票仓之一,单单就是韩影盈不了利,根本就是韩国人自己都不爱看。导致的结果,最大投资商cj娱乐今年一季度亏损超500多亿韩元,而且趋势没有上升希望,即使《犯罪都市3》顶着剧情设定的debuff盈利,但扣除演员工资,基本小赚,韩国业内更是直呼马东锡一个人的片酬顶三四部中型制作,呼吁明星自降片酬,这点韩影跟韩剧同步。最离谱的是全明星阵容的《月球》《混泥土乌托邦》,目前基本被投资商放弃。
实际上,从2020年腰斩开始,韩国电影人就已经尝试转换风格,喜剧、爱情、动作等类型都有尝试,并没有走到黑的人性恶,然而韩国观众已经不在乎,看片只看好莱坞似乎已经成了目前韩国电影市场的写照。搞笑的是,韩国电影市场哀声一片,盗版片源市场却红红火火,自海盗船被整顿后,韩国荣登世界最大片源市场,目前依旧高速发展,成为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回到问题,韩国电影挖掘社会黑暗本质就是赚钱,市场萎靡之后韩国已经很少再像以前疯狂挖掘题材,可惜的是市场已经不在乎,不单单是题材导致审美疲劳,却又只是韩国人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