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培养年轻医生带来的风险只能由患者承担的思想观念?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8
阅读量:
18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每天和重症打交道的医生和科室,更是天天和生死打交道。对很多专业来说,一刀成人一刀毁人不是夸张,而医生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也是很多医生面临的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一个优秀医生的培养,非常的艰难。一个外科医生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医科大学,完成五年到八年不等的繁重学业,掌握各科医学基础知识和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业级别知识和技能。

毕业后进入医院,你要先进行第一阶段培训,这一阶段时间是三年,目的是给你打好扎实的外科基础,这三年时间你要在普通外科、心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各个外科科室间轮转,并完成每个科室的考核和最终一阶段考试。

然后,你就进入第二阶段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是专科培训。比如烧伤科医生进行烧伤专业培训,心脏外科医生进行心脏外科培训。这一阶段你不需要在各专业科室轮转,而是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进一步锤炼提高。

等你第二阶段培训结束,你可以从事这个专业的医疗工作了,但是,这时候你只是一个新手。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还需要再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宵衣旰食的艰苦锻炼和上级医生的悉心教导。

这些优秀的外科医生再经过几十年的锤炼成长,其中一小部分会成为优秀的外科专家。而其中大师级的人物,则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优秀的专家那么少?

一个优秀医生的培养,需要最少十几年的时间,需要个人十几年如一日的执着努力。

医生是最不能出错的行业,一个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可能因为一针没有缝好,一刀没有切好,一个结没有打好而前功尽弃。

但医生,又是一个不可能不出错的行业。时至今日,医生这个行业依然极度依赖医生的天赋和经验。而医生毕竟不是机器,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也会有感情纠葛,也会有买房压力,也会操心孩子上学,也会恼怒烦躁,也会心浮气躁,也会悲伤难过,也会张皇失措。

没有人能一辈子永远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所有的医生都会出错。如果医生出一次错就要被剥夺资格,那么这世上就没有医生了。

医生是什么?医生是一群被赋予了神一般职责的凡夫俗子,无论他们多么优秀多么专业多么技术精湛,他们毕竟是凡夫俗子,而凡夫俗子,不可能像神一样永远不出错。

而题主说的培养年轻医生带来的风险只能由患者承担,不得不提误诊。

年轻医生独立成长起来绝对是绕不开很多“误诊经验”。从近1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看,误诊文献年度误诊率基本在27%~31%之间波动,并无明显下降。虽然新的诊断设备不断进入临床,但并未使误诊率出现实质性下降。在这一点上,美国学者研究大量的案例后,同样得出“美国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误诊率并无显着差别”的惊人论断。

每个大夫都有自己的决策树,资深医生与毛头医生的差别,就在于决策树不一样。首先是阅历的浇灌,所谓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但阅历也可能产生经验迷信,惯性思维,将诊断引入迷局。因此,资历不是产生正确诊疗的必要条件,年轻大夫也可能出奇制胜,老大夫也可能阴沟翻船。诊疗决策中是相信直觉、经验,还是相信阳性指征?有时常识思维是最优解,有时却被深藏不露的刻板印象、标签化思维牵着鼻子走,带入误诊的泥潭。80%的误诊源自思维误区,而非知识盲区。

现代医学特别看重证据。客观指标固然重要,但是否检查越充分,证据越多,诊断越明晰?显然不是。诊疗之初,医生与患者都不知道“最优路径”与“生命算法”。现代医疗有了形形色色的辅助检查手段和工具:CT,磁共振,组织、细胞、基因的生化检测,但歧路也可能亡羊,我们的思维可能更纯粹,也可能更杂芜。因为疾病常常跟医生捉迷藏,常常释放假信号(假阴性,假阳性)。

医术是心术,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是医学的本质,也是医生进步的动力。

不要以为新设备应用得越多,误诊率就会降低,这是一个迷惑人的谎言。任何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无论其功能多么精确,得出的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疾病是很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误差、检查项目的适应范围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能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并正确分析检查结果,就会造成误诊。细胞学检查被视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也仅有80%,如果加上仪器功能、操作者的技术、试剂、取材方法等干扰因素,误差率将会更高。对诊断帮助最大的依然是问病查体。(收费多,收费杂,那是不是这种检查费用在某种程度上由患者承担呢?)

还有各种报告里的手术死亡率,简单定义成患者家属口中的医疗事故。那医生一半的时间都忙着斡旋医患矛盾都不用上班了都。

如今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老龄化带来临床“单因单果”的病例明显减少,“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病例明显增多,高端设备和技术在成因复杂的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改变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仍然有一些不治之症,是医学暂时无法解决的。高端诊疗技术无所不能的错误观念只能误导患者。

在《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5.7%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51%。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在医疗人才这种投入上严重欠债,无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这个行业,这可能也会是产生误诊的温床。

当医生越小心翼翼的时候,误诊率会下降,因为他们会考虑得更为周全。为什么医生们经常开玩笑说,行医时间越长,胆子越小?因为亲身遭遇过误诊或者是目睹误诊发生的“不愉快”后,医生会比越来更小心行医,注意细节,对自己的诊治充满怀疑,而不是盲目自信。

其次,误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从业10年以上的医生,没有不遭遇过误诊的案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而已,不管是哪一级别的医生。医生名气越大,出现误诊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他们要接诊更多的病人,并且是更多病情复杂容易误诊的就医者。有媒体调查显示,遭遇了医疗暴力伤害的医生5成以上是副主任级别的医生,多数又发生在三甲医院。

随着医疗市场化,医疗广告加深了病人“医学无往不利”的错觉,医患矛盾日益加重,病人看病贵,医生诊疗时也要考虑医院的营收,甚至病人由此生出将医疗视为商品的消费观,“认为自己花了钱,病就得治好”。

但疾病的不确定性,在利益的扭曲下,还是变成了医生和患者之间互相提防的罗生门,彼此间的信任一去不返。很多病人对诊疗结果的错误预期是因为无知,比如一些医生都不知道眼内肿瘤会丧命。但这些总能解释通。

可是因为医患纠纷中举证倒置,医生现在得证明自己的每一步诊疗都是正确的。即便最简单的视网膜脱离,以前我们都是看一眼就能诊断了,现在为了留证据,都要给病人照一个B超。那做B超的60元钱,实际就是浪费钱。

医患之间理解不易,医生自己生病时,便成了最难缠或最好对付的人。

接着说年轻医生过劳问题,有的医生因为连续几台手术,没时间吃饭,缺乏睡眠,要照顾多名病患,高强度的工作导致手术结束后心慌身体发抖。当患者康复出院,可医生呢,身体一直在透支。

2018年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生工作强度大,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经常会熬夜、晚睡,仅 8.1%从不熬夜,因为值夜班是医师工作的常态。

另外,医师常患有因过劳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肠胃炎;长时间伏案或手术工作导致肩颈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或因精神压力导致的偏头痛等疾病。

年轻医生过劳死也频频发生,那这又该怎么说呢?

医院里的哪个科室最累呢?此前在网络上曾有人总结过医生眼中医院里最累的5大科室。

1儿科

疲累指数:★★★★★

理由:1、患者无陈述症状能力,诊断有一定难度;2、医患纠纷多。

2心内科

疲累指数:★★★★★

理由:1、工作强度大;2、休息不足。

3急诊科

疲累指数:★★★★★

理由:1、压力大;2、夜班多;3、纠纷也多。

4妇产科

疲累指数:★★★★★

理由:身心俱疲,还记得纪录片《生门》里发生在产科里的点点滴滴吗?

5麻醉科

疲累指数:★★★★★

理由:1、工作时间长期不稳定;2、工作状态被动。

或许上述5个科室是日常中最让医生感到疲累的科室工作,但真相是,不论在哪一个科室工作都是极其辛苦的,尤其是人手不足的科室。《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曾指出这样一组数据:

77%的医生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

其中

近1/4的医生一周工作时长超过80小时

近6成门诊医生每半天要看30个以上的病人

超过4成的外科医生日均手术超过8小时

培养年轻医生带来的风险只能由患者承担的,这个只是一面之词罢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