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难度是否被严重夸大?
中美两国的考试都通关过,感觉国内法考(当时叫司考)的确比美国 bar exam (律师资格考试)难。
通过率也能佐证这一结论:
上图展现了美国 bar exam 历年通过率,整体通过率基本在 60% 上下,而法考通过率则不到 20%。
优秀的做题家往往都怀着一颗怂货的心,任何能筛掉一大半人的考试,其难度都值得正视。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法考难在哪里
1、即便掌握了知识点,也容易因为想太多或想太少而做错题目
2020 年法考有一道搞崩很多人心态的「放鸽子」题:
古某带五岁的儿子古晓周末郊游,古晓对农户张某养的鸽子十分喜欢,古某为了讨好儿子便向农户购买了一只鸽子。古某付完钱,农户就将鸽子交给古某,但古某告诉农户直接将鸽子交给古晓。农户交给古晓鸽子时古晓因害怕而忽然缩手,鸽子飞了。请问鸽子归谁所有?
对此,有法考名师认为,既然已经有了交付的合意,那么在约定的交付地点完成占有的转移,那么古晓已经是鸽子的所有权人,虽然只有五岁,但拥有成为占有人的资格,不影响分析。
而也有老师认为,卖方存在过错,怎么能把扑棱扑棱翅膀就能飞走的活物交给一个五岁小朋友?应该装进笼子里或者扎好翅膀再递过去,否则视为还没有完成交付。在这种情况下,飞走的鸽子所有权归卖家所有,卖家应该再另一只鸽子履行买卖合同。
还有观点认为,既然古晓「因害怕而忽然缩手」,没有碰到鸽子,所以根本没有发生占有的转移,还是卖家要自己扛下这口锅。
要我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题目出得巧,但作为客观题,出得太难、还不够好。
巧就巧在,一个案例能装下关于交付的一组易混淆概念;难就难在,不知道命题人要考多深,到底 要不要考虑交付瑕疵的问题;不好之处则在于,如果变成主观题,那至少还能拿到过程分,不至于知识点会了,但因为没读懂题干中的「潜台词」或者脑补太多而丢分。
到底想得多少才算刚刚好?这只能靠不断做题才能把握住其中的火候。所谓「题感」并非玄学,而是见得多了,自然就明白题干中哪些信息一般会是有用的、题目对某一类知识点往往考察到什么程度、手头上见到的题跟过往的考察思路有什么不同。
2、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和法考脱节,「科班出身」不一定好使
我自己是 2017 年过的国内司考、2018 年过的明尼苏达州 bar exam,为前者买了书、量子波动倍速听了网课,而对后者甚至没有卖任何纸质的资料,额外听课的时间也不超过 50 小时。
原因在于后者基本平时也学过了,美国法学院每门必修课程期末考试前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框架和案例分析,基本就能用于应付这一刻的 bar exam,再说像是 Barbri 这样国外法考培训机构的课程确实是天价,没有那个条件,看了几个网上能找到视频发现无非就是法学院课程讲的那一套,也就有了底气硬着头皮上。
相比之下,国内法学院老师上课时很少有会按照司考考纲备课、设置期末考试的,越是学术大牛越是如此 -- 往往自己重点研究什么,课堂里就在哪方面钻得深一点,对自己所认可的学术观点讲得透彻一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一定对):国内法学院不需要将法考通过率作为招生卖点,老师也没有这方面的 KPI。随便点开一个美国法学院的招生网站,就业率、参与暑期实习的比率、bar exam 通过率等数字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意思很明确 - 我们就是一个能交付结果的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在这种导向下,日常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试,就更能做到无缝衔接了,而不像是国内一些学校的法学专业一样,上课归上课,法考归法考,各论各的。
因此,不管最终打算报课还是全程 DIY,都建议大家先通过网上一些公开课、免费试听的课程视频来熟悉一下法考的考察大纲、听听熟悉考试的老师关于各科目权重和精力分配方面的建议,避免出现法学专业学得好、考试却考不好的情况。知乎知学堂也出品了滚动开班的直播课程,比较适合在三月份听一听,帮助自己规划各科备考,先抬头看看路,再决定用什么方式低头赶路:
3、备考过程对自律性要求高,需要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法考的难,不仅在于考试本身,也在于场外因素的干扰。网上种种「两个月零基础上岸」之类的帖子带着幸存者偏差、让人过度膨胀;高龄考生连续十几年赶考、考出个「越老越吃香」的新闻,又让人产生代入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任何考试的准备过程,都难免会遇到精神内耗,在我看来,摆脱内耗靠得不是强行注入正能量,而是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挤占胡思乱想的时间;紧张的方面也不一定是放松,而是变得更可控,能做到每天执行固定的动作。
如果自认为并不是一个精神力量足以屏蔽外界干扰的人,在三四月份,闷头听网课确实是个不错的应对方式。我的建议是:这一阶段听网课,是为了理解知识体系如何对应道题目上,避免自己做出 not even wrong 的回答。
啥叫「not even wrong」呢?就拿刚才的鸽子题来举例:也许,关于是否已经完成交付这个问题,你和命题人想得不一样,那很不幸,你就是错的。但也有一种可能,你看完题目后一拍大腿 -- 这题我会! 小朋友只有五岁,他什么也不知道啊,卖家对这一个五岁的小朋友强买强卖,没有法律效力的啦,鸽子的所有权一直都在卖家手里!
朋友,这种情况,就叫做「not even wrong」了 -- 甚至没看出来题目想让你往哪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有时运气好,歪打正着,分析方向全错但结论居然是对的(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但咱们总不能纯靠人品走天下吧?
这时,就需要花两个月的时间,利用备考初期阶段多听听打基础的内容,了解各个科目都有什么考法。可以每天定一个小目标,从听俩小时的课、跟着老师思路看十来道题开始,慢慢熟悉法考的考察方式,先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哪有缺口,再来讨论补上这块短板难不难、难度是不是被夸大了。
如果还是对自己所在的位置心中没底、想要更全面洞察今年的竞争形势,也可以试试通过知乎知学堂出品的法考直播训练营,和老师在线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