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最后那几次北伐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7
阅读量:
16

一般来说,大家不怕暂时的脏活累活有危险的活,但是怕跟着没有前途的领导。姜维后来把自己搞的天怒人怨,连廖化这样的非益州本土派都来抱怨他,不能都抱怨本土派保守,谯周捣乱,「让人看不到希望」才是主要的。

比较一下诸葛亮的北伐,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在军事上有,但是更主要的是在政治上。诸葛亮是很善于为北伐「造势」,凝聚人心的大师。

第一次北伐的背景,是诸葛亮已经「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前出师表里面的论证其实是非常乐观的,现在后方已经平定,诸葛亮自己的战略和战术能力已经得到了蜀汉上下一致的认同,现在就是北伐中原的时候。这个时候即便是蜀汉相对比较保守的本土派,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也没有阻止诸葛亮北伐的理由。

一伐对诸葛亮威信的打击是惨重的。自己「违众拔谡」,结果马谡丢了街亭直接导致了北伐失利。对这种情况,诸葛亮的做法是:回朝之后在自贬三级的基础上,先杀一批,贬一批来表明承担过失;接下来用大大小小的战术胜利来一点点的挽回人心。

二伐陈仓,斩将而归;三伐武都阴平,开疆扩土。接下来曹真司马懿联袂来袭,被挡了回去,然后魏延、高翔还取得了阳溪大捷——这也基本上是诸葛亮在日,对魏国造成实质性伤害的一次大捷。

尽管这些都不算是决定性的胜利,但是通过这几次小规模的进攻和防御战,战果还是实实在在的,在自己没有受到很大损失的基础上,确实对魏国造成了打击,大家对诸葛亮的信心又回来了,于是就有了第四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和司马懿硬刚,再次取得了「甲首三千」的战术胜利。后来退兵也是因为李严所导致的粮草问题,非战之过。所以回朝处理了李严,然后又攒了三年粮食之后,第五次北伐也就顺理成章了。

整个过程,诸葛亮都是在自己威信的巅峰出兵北伐,在自己威信的低谷通过小胜来积累人望和后勤力量。蜀国是小国,动员一次不容易,如果不能取得显著的进展,那就是失败,就是会损害自己威信的。

如果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低开高走,一伐是一场惨败,之后反而慢慢的取得了战场主动权和上下齐心的效果;姜维的北伐相比之下正好相反,是高开低走

从费祎死后连续五年,无岁不征。要说这些征伐,一定要找理由,也能找到,比如司马懿去世啦,诸葛恪在东边打配合啦,淮南又叛变啦,司马师要死啦……

但是这就跟股市似的,并不是有个消息就一定涨或者跌的,让自己占到便宜的。没准因为曹魏预先知道了这些消息,特意增强了壅凉的防备了呢?在洮西大捷之后,邓艾其实就预料到了姜维还会再出。战略上都被猜出来了,那以魏国的关中的资源,其实并不逊于姜维所能调动的实力,而郭淮、邓艾、陈泰哪一个都堪称姜维的对手,这就很难占到便宜了。

姜维北伐的转折点,就是段谷之战。

在段谷之战前,姜维一出董亭,遇到陈泰不克而还;

二出狄道,杀徐质,拔河关、临洮、狄道户口归汉;

三出洮西,取得洮西大捷,魏军死伤盈野,关西大震。姜维也在此时达到了自己声望的顶点。

到这里姜维三次北伐,一次平手,一次小胜,一次大胜,可以说整体还是占据上风的。穷兵黩武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拿战绩来压服人,如果能以战养战,拔敌人的户口归自己所用,那朝野也没什么话说。

但是四出上邽,被邓艾在段谷设伏打得大败,这一次蜀军是伤筋动骨了。

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

陈寿少见的用了一个词『星散流离』,来表达当时蜀军的惨状。从那以后,姜维再也没有取得重大的胜利,在长城挑战司马望,无计可施;后来姜维再出狄道,这一次连廖化都反水了,表达了对姜维屡屡出兵又无建树的不满,在侯和被邓艾击退之后,姜维退居沓中屯田。

为什么姜维之后就不行了呢?除了邓艾本人的能力之外,可能还有军队的原因。

三国演义里面说的「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锐之兵,容易调遣」也是有点跨越时空了,诸葛亮去世于建兴十二年,而姜维的段谷之败发生于延熙十九年。中间相隔了二十多年,一代人其实已经过去了,当年在孔明麾下的二十出头的小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要么已经当了军官,要么已经退役,可以说姜维手下的蜀军,还是靠着基层军官的传承,来保持着战斗力,这些军官如果损失了,蜀军的战斗力就下降了。

一个类比就是朱棣扫北和土木堡之变,前后也不过就相差25年。当年跟着朱棣横扫大漠,打的瓦刺远遁的京营,在土木堡同样是星散流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复雄风。

可以说,诸葛亮临终留给蜀国的最后一把牌,就是他教演的这支军队。在没有遭受大量基层军官损失的时候,姜维带着这支军队可以一平两胜;然而这支军队的精华终于还是折在了段谷,姜维也没有孔明教演军队的手段,之后的姜维再北伐,就再也没有取得可观的战果了。论兵兵没有优势,论将自己也不比邓艾和陈泰好,战果也一次不如一次。这么打下去,朝野上下认为这是穷兵黩武的声音自然只会越来越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