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继香港 7 折抛售房产以后又在内地加快卖楼,释放了什么信号?
所谓“不赚第一个铜板,因为容易成为先烈;也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因为容易成为亡灵”。而李嘉诚的投资经营风格,从过往的历史看,是典型的“不赚第一个铜板,也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对风险的敏感和厌恶程度,明显超过地产商的普遍水平。
改革开放后,李嘉诚长期处于一种半观望的状态。直到90年代政策确定性大幅增强后,李嘉诚才真正大规模地投资内地。而从十年前开始,在其他港商仍然在深耕内地市场时,李嘉诚又是最早“出逃”的。以至于“别让李嘉诚跑了”一度成为舆论热点。
而近期李嘉诚“清仓式减持”内地资产,显然带有某种“看空中国”的意味。结合近期的人民币汇率,这种看空情绪会转化成实质性的“做空”行为。当然,单就房地产而言,在目前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前途确实是不乐观的。
过往的房地产超级牛市,是坐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的风口上。但今天的中国可能像70年代初的意大利,或70年代中期的日本一样,逐渐进入了城镇化率统计指标的平台期,或者说“主动城镇化”的瓶颈期。
作为6000万左右人口、3.6万美元左右人均GDP的老牌发达国家,意大利1970年就达到了65%的城镇化率,并在65%-70%的区间里停滞了半个多世纪。
而1975年日本城镇化率76%,到了2000年,这个指标只有79%。四分之一个世纪,日本城镇化率几乎原地踏步。当然,这期间日本的经济倒不是停滞的。1975年开始,日本经济增速进入5%左右的平台期(之前则是8%中枢的高速增长),持续十多年。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枢也是5%左右。
9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进入“失去的N年”。倒是在这“失去的N年”里,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的时间,日本城镇化率增长了12个点,达到了91%。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城镇化”,因为留在农村的老龄人口批量凋零,在没有大规模主动迁徙的情况下深度调整了人口分布结构。农村无人区化,中小城市“夕张化”(在中国,叫做“鹤岗化”、“玉门化”…)
1975年的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7.7%,相当于2007年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相当于1995年的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被动城镇化”的城镇化率大提升,可能不需要像日本那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平台期过渡。可能在30年代初期,50后婴儿潮进入人均期望寿命年龄就会开启。以2007年(相当于1975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起算,也差不多是四分之一个世纪。
房地产行业有个著名的分析框架,所谓“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过去二十年主导中国房地产牛市的主要是后面两个因素。但现在,人口这个“长期因素”,开始进入产生影响的时间节点。
日本房价崩盘是众所周知的案例。东京房价直到崩盘三十年后,才回到三十年前的价位。当然很多人觉得日本的案例没有代表性,觉得日本是个孤例。喜欢举欧美的例子来论证房价“长期上涨”的普遍性。
但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面,跟日本而非欧美,有更多的相似性。欧美整体有远高于东亚的生育率,且有广大亚非拉地区源源不断的移民“接盘侠”。而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中国则以远低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11倍于日本的人口体量、远低于日本的发展水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吸收亚非拉移民当接盘侠的条件,显然又比日本更差。
实际上,在欧美内部,英美澳加这种英语国家(全世界会英语的都是潜在的接盘侠),房价走势明显强于法国(会法语的接盘侠毕竟少),法国又明显强于德国(德国连前殖民地都聊胜于无,潜在接盘侠比起法国又少了一个量级)。
可以说,中国房价的长期上涨势能已经基本枯竭。
短短五年就腰斩的年出生人口数量、2022年正式开启的人口负增长时代(十几年后五零后的去世高峰期,还会有每年千万+的人口减少),已经给出了未来预期的基本面。
2017-2021这五年可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从代表性的几家香港内房股的走势来看,2017-2021整体是一个“高位震荡”的走势,然后(从2021年中开始)就是股价彻底崩盘、一泻千里的走势。资本市场讲究预期,会提前、在短时间内反映出市场对未来长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