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的是地上的天堂吗?
本人年近40,刚移民美国三个月,现定居LA洛杉矶郊区,总的感觉,我来对了地方。
先说说我的起点,出生在农村,在一线城市上大学并在一家私企工作近十年,攒下的钱仅仅够在二线城市付个首付。于是辞掉工作,回老家的省城,买了房,落了户,艰难找到了一份工资只有原工作60%的新工作,干了3年,被优化了。后来投了上千份简历,丧失了再找工作的动力,于是开始开网约车维生。在这期间,偶然认识美国妻子,因为我是英语专业,交流尚可,我妻子当时也想学汉语,你情我愿,3年之内,完成结婚生子。疫情期间,网约车的生计也很艰难,我妻子的英语教师工作也受到限制,于是就卖掉了国内所有的财产,举家来到了美国。
先说经济生活:
现在我们都找到了工作,她是白领,我算蓝领,在仓库工作,我赚的比最低工资线(LA的最低工资是16美元/小时)略高,我老婆赚的比我略高,孩子在上日托。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穷人,朴素生活,不亏待孩子。
吃:日常自己买菜做饭,不下馆子。每个周末去food bank领取免费食材,政府颁发给有孩子家庭的食品券基本能覆盖到food bank没有的东西。当然我们偶尔也会奢侈一下,去whole food买三文鱼,牛排之类的,但总的算下来,在吃的上面花销要比在国内生活时少一半左右。
穿:我们俩都是运动型,基本上Nike+goodwill搞定,相比国内,花销少30%左右。
住:租房,在我们俩工作地之间找的两居室,我步行15分钟左右到公司,我老婆开车15分钟左右,代价就是我们的房租比LA房租中位数(1500美元/月)还略贵,但我们俩的公司都有鼓励住房相关政策,各报销2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实付租金1000美元/月。
行:养娃没车很不方便,于是我们比来比去买了雪弗兰电动车EUV,车价28000美金,联邦政府补贴7500美金,申请地方政府给我们免了购置税,上牌不花钱,自己实付2万多一点。在我们住的这一片,有免费的充电桩,虽然不是高大上的快充,但也够我们日常用了。
养娃:我们申请的日托补助,给我们算半价,每个月实付600美元;周末带孩子去海边公园,或者附近的大学看⚽️ 比赛,都免费。偶尔带孩子参加同学生日party之类的活动,我一般都是送明信片或10美金左右的玩具等。
其他:娱乐类,我喜欢读书,这里公共图书馆可以免费借阅30本书;我老婆喜欢看电影,办了Netflix、Apple TV会员;通讯上网,偶尔邻居办BBQ Party,亲戚礼尚往来等等,算下来每个月最多400美元。
总的来说,花销相比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就我们来说可能还略少,主要少在养娃花销这一块。
以我们目前的收入水平,大概需要5年我们就可以在我们将来想去定居的Houston休斯顿(我老婆最好的朋友刚搬去Houston,极力劝说我们过去),全款买一个四居室带院子的独栋house,市场价30万美金左右,如下图。当然,如果我们要贷款买,应该明年就可以。
说说经济生活之外的:
1,邻居关系的和睦是我从未经历过了,也许是我们幸运,刚搬来第一天,三四个邻居主动来聊天送蛋糕,介绍小朋友互相认识,后面还有两次下班回家看到门口有邻居送的小孩玩具。
2,邻居之外的陌生人,也多是友善,刚入境之后,我很兴奋有很多计划,但老司机的一面上身,于是先买了车,然后用一个多礼拜自驾3000公里。带娃自驾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愿意长时间闷在车里,于是我们每开一两个小时就停下,车也需要充充电。一开始我很犯愁,充电站不好找怎么办?后来发现一个窍门,美国到处是沃尔玛,而沃尔玛停车场十有八九有充电桩。于是我们的固定节目就是,隔一会就到下一个沃尔玛充电调整,放孩子在沃尔玛里玩。原本我打算,孩子要玩啥咱如果能买得起就买,后来发现沃尔玛员工根本没人要我们买的意思,比如孩子在里面拍球踢球什么的,有的员工还会鼓掌大拇指甚至一起拍两下 。整个行程,没有遇到哪怕一个为难我们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笑脸相迎。
3,我们的房屋中介公司的股东之一是位50岁左右的女士,二女儿在上大学学中文,得知我是刚从中国过来,特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去她家晚餐。她家是有6个卧室6个卫生间的海景别墅,家里一猫一狗,她老公是英国人,大学历史教授,四个孩子,大女儿在东海岸MIT,二女儿在芝加哥的大学,在家的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初中,看样子都是学霸,可以和我聊现当代中国史半个小时而不觉得无聊。一个让我吃惊的细节是,英国教授先生问我喝什么,我说water,结果他直接从水龙头接了一杯水给我,然后他给自己和两个男孩各接了一杯,直接就喝了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直接喝水龙头水的习惯了,胆战心惊喝下去发现还挺好喝。btw:席间两位女士喝的是红酒,最开始也就是他们话最多。基本聊完了关于我们自己的问题,然后英国教授问我最关心什么问题,我说这一年来我在乌克兰的新闻上花时间最多,于是我们聊了近2个小时的乌克兰。聊到最后他说他们学校的系主任是乌克兰人,答应要介绍给我。结果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写给我和那个乌克兰系主任的邮件。熟识了之后两位都鼓励我继续深造读书,我也的确开始准备起来,目标是10年内拿到PHD。
4,最享受的还是环境,我之前肺不大好,出国之前正好赶上疫情海啸,我中招后有肺炎症状拍CT有小结节,当时医生得知我要来美国,就鼓励说那边空气好,适当锻炼会恢复的。过来三个月,利用公司给提供的免费医保去复查了一会,肺炎症状完全不见了。
最后附一张那位英国教授发给我的照片,我问他你为什么选择来LA,他说当时这边的大学招募他,招聘人员就给他发了这张照片,问他你是想继续待在湿冷的北英格兰,还是带着全家来到这里生活?
再多附几张图吧:
像所有新移民一样,我也第一时间来这里打卡
提车那天随手拍
现场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