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堕落,该怎么办?
我先来分享一个简单但对我超级管用的办法:
在你早上刚醒来的20分钟里,优先去做你今天计划该做的事情!
对的,我个人就是那么做的,在那20分钟里,我调好20分钟的定时闹钟,此时我只专注于做一件计划好的今天要做的事情。
就连洗漱吃早餐都先往后推一推。可能前5分钟有点迷糊,不太清醒,但是没关系,反正做着做着就清醒了。
你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今天一整天都会很高效地在做你计划的事情。
仿佛我用这个小把戏,骗过了大脑。让大脑觉得,我今天就应该做这件事。
甚至在我做完20分钟后,去洗漱,吃早餐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还是会惦记着、思考着刚刚做的事情。
【特别感谢】这个方法还是很久以前从知乎大V @白诗诗 那里学的,个人一直在践行这个方法,受益匪浅,感谢大佬!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是因为你的大脑经过了一晚上的休息和放空,早上刚醒来的大脑里面是很空的,此时你往你的大脑放进去的第一样东西,会引起它的格外关注,它会认为这个东西这个事情是相当重要的,今天应该多花时间去做好它。
也就是说,你给大脑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理暗示。
当你紧接着着手于做你计划的事情,事情得到了进展,获得了反馈,你还会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好样的,我今天没有荒废!」「我真牛逼,没想到一下子做了那么多事情!」
然后按着这个正向循环做下去,你一天会做成很多事情。
那么如果如果你这20分钟时躺在床上玩手机会怎样?
开着空调,躲在被窝里不想起来,开始刷微博,刷短视频,打游戏,你会发现,看完一条还想再看一条,打完一局还想再来一局。
心里会开始冒出这样的想法「反正时间还多着呢,晚点再学吧」「今天不在状态,明天再学吧」,然后破罐子破摔,继续摆烂下去。
同样的道理,你的大脑此时会把玩和娱乐看成一件非常重要优先的事情,而把其他的排除在外。
一般不出意外的话,你这一天基本都在玩了,几乎没干啥事情,而且还会陷入一种自责和内疚的情绪里。
回想一下,你之前你早上一醒来就开始玩手机的日子,是不是大多数都荒废掉了?
老祖先们为啥总强调「一天之际在于晨」,这就是它的威力!
分享完这个小技巧,再来说说心理建设相关的。
1、把自己当人,允许自己偷懒
我发现,最容易自暴自弃、陷入颓废状态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苛责自己。
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这是个好事。但是如果时时刻刻都对自己要求都很高,那问题就大了。
时刻过高的要求,意味着陷入了完美主义,不允许自己有片刻的偷懒和犯错。
但是人的天性就是会有一些懒惰,贪图安逸(不然人类社会也不会有那么多提升效率的工具。)
这会有什么问题?
一旦中间过程出了问题,自己忍不住松懈了一下,没法按照原计划的要求去执行,就会很容易开始自责,否定自己,产生巨大的愧疚感和心理内耗。
比如因为晚起了一个小时,或是中间玩了会手机,结果一整天都陷入自责和颓废的状态之中,学也学不进去,玩也玩不踏实。(这还不如心安理得地玩一天呢)
我之前看过一句话很深刻:
人类最矛盾的就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人们在却总希望生活保持顺利和不变。
毕竟原子是不断运动的,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照着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去完成。
所以我们更应该赋予自己一份弹性,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偷懒,这样才不至于因为突然而来的变化而崩溃。
晚起了一个小时,没关系,睡的精力更好了做事更有效率,只要早起的20分钟做正事,保持今天一天的基调不走偏就没问题。
2、正确看待休闲,学会娱乐后置
我之前在大学的有一段时间,把玩手机、打游戏、看剧做这些事情本身,看作是堕落、颓废的行为。
有问题吗?
问题大了!
一旦我忍不住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愧疚感,会开始否定自己,开始自责,认为自己不应该浪费时间做这些事情。
这会让我自己陷入低自尊,低自我效能的状态,自我内耗太多了,也就没法专注去做计划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了......
其实玩手机没错,通过手机可以跟世界获取新信息,和他人产生联系。
打游戏没错,游戏是第九艺术,有时好游戏带来的体验要超越电影,比如我还能从求生类游戏学会一些有意思的求生技巧。
看剧也没错,好的剧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升自己的见识。
玩手机、打游戏、看剧这些本身都没有错,这些休闲消遣的活动,还可以好好放松和回复精力。
错的是我使用它们的方式。如果能正确地娱乐放松,我反而可以避免陷入颓废和陷入堕落状态。
另外我发现看书阅读、看一些有深度的演讲、纪录片,也是一种不错的娱乐方式,又能放松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毕竟玩手机容易沉迷陷进去,玩游戏也很耗费精力。
如果你想充实地放松,却不知道看些什么,可以看看我精心整理的这份书单和演讲合集等学习资源,也是这些资源帮助我提升认知开阔眼界,更了解自己。
来公众号「Hello桑尼」就能领到全部啦:
正确的娱乐放松有一个原则,就是娱乐后置。
简单来说就是,先干正事,再干娱乐消遣放松的活动。
如果你本来计划今天要为考研备考学习的,然后中间学累了玩起了手机,相比学习,手机太好玩了,于是就把学习丢一边了。
娱乐休闲打破了你的计划,打破了你专注的状态,这个就是错误的使用方式。
如果你计划白天好好学,晚上好好玩,比如今天白天专注高效地备考学习6个小时,然后晚上2个小时就用来玩手机看剧。
娱乐休闲没有打破了你的计划,也不影响你的专注状态,你甚至可以心安理得地玩耍和放松,释放你白天学习的压力,这个就是正确的娱乐休闲方式。
玩手机、打游戏、看剧等等不止这些的娱乐休闲活动,它们是有存在的意义的,不要把它们看作时洪水猛兽,更不要拿它们来苛责自己。
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白天辛苦的狩猎后,晚上也会和家人围着营火跳舞娱乐休息。
人在高强度努力后,滋长了压力和焦虑,如果这些压力和焦虑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反而会更容易崩溃和陷入消沉的状态。
所谓的「堕落」,可能是你的身体为了保护自我,而强制性停机休息。
所以,请把自己当人,请允许自己休闲放松,这并不是堕落,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娱乐后置原则,个人发现还有一个好处是,它会把娱乐休闲看作一种辛苦努力付出后的个人奖励。
长期的行为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大脑,大脑会产生一种逻辑,只要我能认真地完成安排好的任务,就能痛快地玩。你心里会默认为,为了值得获取奖励,自己应该好好认真努力和付出。
你会从心底产生一股动力,对玩的期待,对当前事情的专注和认真。
你会走进一个正向循环,学的时候认真的学,玩的时候痛快的玩,二者互相相辅相成。
在别人看来,你是一个很自律用功的人,而你自己清楚,不过是习惯罢了。
3、所有的表现都会「均值回归」,不要太过用力
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舍友天天打游戏,不过有些时候他会忽然宣布目标准备考研,开始特别努力,天天往图书馆跑,一点都不像平时的他。然而我们总能预示到他之后大概率会放弃,又再回归打游戏的状态。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像应付期末考试之类的,用用力,短期冲刺一下倒还行。而像很多目标比如,考研、考证、学一项技能,往往需要的是你跑很远,而不是跑很快。
我思考了很久后才意识到,如果我觉得在一件事情上很努力,这意味着做这件事会给我带来一些不适感,而我需要克服这种不适感,所以人有一种需要努力、用力的感觉。需要克服这种不适感需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能量。如果是长期的话,这种透支能量的形式,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很快又会被打回原形。
逼自己很努力的人,对正向反馈的渴求非常大,他很难忍受负向反馈。他会不自觉地提高预期,会不自觉地想索取努力付出后的回报。
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两次「努力却没有回报」也是常有的事,但对于逼自己很努力的人来说,则是非常让人绝望的事情。他会更容易产生期望落差,更容易在努力后自暴自弃,跌落到更消极的状态。
在赌局中输得最惨的人是All in 的人,在现实中输得最惨的人是太过用力的人。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即使是优秀的运动员,在某个赛季极为出色的表现,上了体育报上新闻后,之后的表现就没那么走运,在接下来的赛季中总会表现欠佳。
这并不是诅咒,也不是运动员心态飘了,而是在数学统计学,一切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你逼自己的努力也是一样,短期内看似有效,但在长期看来,一切都会回归平均值。
我想告诉你的,并不是让你不要努力,而是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一件需要长期才能达成的事情,不要逼自己太过于努力,不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超出自己舒适区太多的计划。
真正有效的努力,靠的是温和的发力,而不是用力过猛,也不是竭尽全力。
你平时的努力程度是怎样的你自己清楚,做计划时高出5%~20%就够了,比平时稍微需要努力一点点就可以,这已经是在超越自我了。稍微跨出舒适区,步子不要迈得太大,保持执行的持续性比什么都更重要。
比如考研考公备考,你平时只能坚持学2个小时就不错了,就别给自己设定每天学6个小时,或是8个小时。你可以从稍微多一点点,比如2个半小时开始,慢慢往前进。
比如减肥健身也是,你平时连爬楼梯都觉得累的人,就不要一上来给自己安排跑5公里、2公里都多了。
当你适应一开始的不舒适区后,再往前踏出一小步,从而不断成长进步。
最后,嗯,可能我的方法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别人会告诉你要励志,要变得更自律,更上进。而我希望你可以变得更释然,更真实,更容易长期去坚持。
偶尔的堕落真的不要紧,要原谅自己的堕落,允许自己慢一点,在长期看来持续性的努力比什么都重要,一切的表现都会均值回归。
感谢阅读。
写文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点赞」就是各位看官最大的支持 :)
对啦,也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桑尼,一个喜欢心理学的干货答主,希望能讲复杂的知识讲得更好读易懂。
如果你同样也喜欢 心理学|认知思维|方法论,来我的公众号「Hello桑尼」逛逛吧,我把所有干货都精心整理在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