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被古人称为三代,为什么“夏”和“周”都曾被后世政权采用为国名,唯独“商”却没有?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0
阅读量:
15

就不说「宋就是商」这个梗了,其实国名都是有其现实的考虑的,但是商占不到任何一边,所以选的比较少了。具体来分析的话,夏有异族优势,周有地域、文化优势,商夹在中间,又地处中原,不太容易被选中

在元朝坏了规矩之前,国号都是取春秋古国之名。儒家最喜欢说的例子:

汤,七十里王天下,文王,百里而王天下

就是说商和周本来都是小国,但是因为受了天命,所以能够成为天下之主。后世的皇帝有样学样,称帝的时候取法三代,突出自己的传承和「受天命」。

所以问题就在于到底怎么突出自己「天命所归」这个问题上。

对于六国旧贵族来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六国本来就是春秋之余绪,名正言顺。之后秦被楚所灭,楚义帝所封,就是「受命」,所以刘邦的国号,就是「汉」。取一个始封于汉地,然后因为自己「德行高超」,从而化家为国,化国为天下,成为皇帝的过程。

新朝虽然短暂,但是从「为万世立法」的角度,王莽是很重要的。一来从从步骤上立了榜样,二来提供了好几个合法化的思路:从祖先、从封地、从谶纬。

从祖先来说,王莽称自己是舜帝之后,故而能够接受尧帝之后刘姓的禅让;

从封地来说,汉王莽之前被汉帝封为「新都侯」,故而顺理成章以「新」为国号;

从谶纬来说——这个太多了。

所以后世立国,基本上没有出过王莽划下的这三个思路。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大朝代往往在意天命多一些,所以重谶纬

这段时间的大朝代国号很多都受到了「代汉者当途高也」这句谶语的影响。魏,无论是曹魏还是北魏/东魏/西魏,其实都是试图代汉的,因为魏是路边的宫阙,正是当途高者。而因为曹操足够有权势,所以可以按照谶语让汉献帝给他封公封王——可以说封「魏公」本身意味着曹操有篡夺之意,这个落脚点并全在「公」或者「王」上,也在这个「魏」字上,如果不想篡夺,为什么要献帝封魏王呢?按照王莽的例子,曹操是武平侯,武平侯是夏商时代的厉国,后来被陈国所灭,而陈为楚所灭。楚国这个确实不太合适,但是封曹操一个陈王、厉王是没问题的,这些不用,用魏王,就反应了曹操的司马昭之心。

而晋朝的命名同样也受到「当涂高」的影响,司马昭是高都侯,要不说代魏之心路人皆知呢?封号上写的明白。而后来受封「晋公」,也是因此:

晋者,进也;由汉而魏,由魏而晋,是由高而上至于极尊也,司马炎基此而受魏禅,平吴而成一统,亦终成司马懿父子之志。

用魏晋两个例子,我是想说明,尽管大家都用春秋古国来命名自己的小国家,走王莽的程序,但是其实可选择的余地还是有的,并且很大。

而割据政权往往在意自己的实控地或者祖先所在地。典型的就是赫连勃勃的胡夏。夏的优势在于他有匈奴血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而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用夏来命名是很自然的。

同样还有武则天、郭威和吴三桂。武氏出自周室,传说中的武氏始祖姬武是周平王的幼子,所以武则天掌权之后追封自己的爹武士彟为周国公。那么武则天建立的朝代自然也是周朝;而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也以周为国号——其实虢自有虢国,明显是郭威不想用非要贴着周;吴三桂放着自己的封国滇、辽、和吴姓不用,也是非要上溯到吴姓先祖周太伯,如果不是看了周本身所隐含的文化意义,我是不信的。

北周稍微有点例外,因为北周真的是在周朝故地。宇文家族实控关中,就是当时周朝的龙兴之地。但是周朝的龙兴之地也是秦的,不称周而称秦,也是考虑到当时周弱齐强,宇文家族为了团结汉人,也标榜自己要复兴周礼,展开文化攻势,所以国名就定为周。

至于西夏其实和三代关系不大,李元昊建国的时候以夏州得名,所以国号称大夏。



至于朝代里面的两个宋,刘宋和赵宋,其实命名的时候都没有「远追殷商」的目的。

刘宋之所以叫宋,是一个尴尬的误会。刘裕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楚元王,汉天子所封,所以刘裕最正的国名应该是楚,但是刘裕脸皮再厚,也不能刚灭了桓楚,自己再叫一个楚,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春秋时期占领彭城(徐州)的宋拿过来借用。而正规的商在淇县、商丘一代,和徐州还有点距离,所以刘裕没什么动机叫商。

到了赵匡胤时代,五代时期兵荒马乱,国名起的都比较随意,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还没有封国,如果按照祖先,他保定人,可以就叫「赵」;但是赵匡胤没那么选,觉得节度使就等于古代的诸侯了,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州,所以以宋为朝代名。这个宋是宋州的宋,非春秋之宋。

不过不管怎么说,赵宋是最接近「商」的国号了,赵弘殷的儿子建立了宋,真的是弘殷啊。


说到底,还是怪怪赫连勃勃和李元昊不争气,如果赫连勃勃的胡夏、李元昊的西夏,甚至于窦建德的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大王朝的话,那么推翻这个夏政权的起义军,很可能就会给自己命名为「殷」或者「商」了,取一个伐夏得天命之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