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小说总是夹带别的语言?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9
阅读量:
15

白话文小说里随便插段古诗词,都相当于法语里插入了大段拉丁语。

随便插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经文,相当于西班牙语里插入了转写为拉丁字母的阿拉伯语。

“南无阿弥陀佛”由梵语 नमोऽमिताभाय + बुद्ध 合并后截短音节而来。

随便用几个成语,都相当于插入了拉丁语短语。

日语里随便用几个四字熟语,差不多相当于英语、德语里插入了拉丁语或法语。

虽然日尔曼和拉丁—罗曼同源而日汉不同源,但语言借用现象本身与是否同源无关。

至于法语插入意大利语、英语插入德语的情况,有点类似于这样的: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伙计已匆匆赶了回来,对陆小凤的态度又变了.变得又亲热,又恭敬:“原来你哋系老友记嚟嘅,大佬你点解唔早啲讲俾我知?”陆小凤笑道:“佢重记得我?”伙计道:“港系记得啦,佢讲你系天下功夫最犀利嘅人,直情冇得顶,佢请你快啲跟我去!”

摘自古龙《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

崔百泉问道:“你阿朱姊姊是谁?”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个月,介末就摆起阿姊架子来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呒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个月呢?你用勿着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发要得意哩。”她咭咭咯咯的说着,语声清柔,若奏管弦,将四人引进屋去。

摘自金庸《天龙八部》

不过,与罗曼、日耳曼诸国林立,多种书面语并存的情况不同,历史上汉语方言几乎不曾成为哪个地区的主流书面语,古时“文化上位”有文言,“强势通用”有各代官话,因此文学作品里极少出现插入其它方言的情况。

偶然出现的这些,一方面作者要略懂相关方言,或者专门做过功课,才有可能插入;

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剧情需求,想用文字烘托出不同的地域风情,才有必要插入。

最后,还是得照顾读者,不能让人完全读不懂,因此只能稍带点方言成分,掌握合适的度。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抚琴吹笛的小丫头,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气,叫我阿碧好哉!”她一口苏州土白,本来不易听懂,但她是武林世家的侍婢,想是平素官话听得多了,说话中尽量加上了些官话,鸠摩智与段誉等尚可勉强明白。当下鸠摩智恭恭敬敬的道:“不敢!”(按:阿碧的吴语,书中只能略具韵味而已,倘若全部写成苏白,读者固然不懂,鸠摩智和段誉亦要弄勿清爽哉)

然而,除了本身就对语言方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外,普通人大多没兴趣留意这些细节。需求端拉不动,自然也就很少有作者愿意多费工夫在作品里插入方言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