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人民没有购买力,列强如何把殖民地当做产品倾销地?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9
阅读量:
11

倾销的意思是以低于商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别的国家,而能倾销的前提是你产品的价格或者说成本远低于对方,这与对方的经济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打个比方——假设说柬埔寨这个国家搞了好几年产业升级,总算生产出了第一批手机。这批手机的性能和配置与2000块钱的国产手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柬埔寨的生产成本是4000块钱,手机要卖5000块人民币的价格。

那么,在政策法规允许,关税也很低情况下,你会不会考虑搞一批2000块的国产手机,到柬埔寨以4000块的价格卖掉?

柬埔寨的经济远低于中国,这当然没有错。可也正是因为柬埔寨的工业体系差,所以它生产出同样质量的工业品的成本一定远高于工业体系更成熟的国家。在这个情况下,发达工业国利用自己的产业体系优势,以低于柬埔寨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就可以直接摧毁柬埔寨的工业体系——因为柬埔寨的企业家会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折腾,造的都比进口的东西还贵,根本卖不出去。

实际上,在今天的义乌、广州等地,有很多非洲国家的人都在采购各种轻工业品。比如,他们采购一个不锈钢盆价格是5块钱的话,那么这个盆发货到他们国家,加上运费、人工等,最终本国消费者可能要以10块、15块的价格才能买到这个不锈钢盆。而中国的消费者则只需要花六七块钱就可以。

但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万里迢迢到中国来采购不锈钢盆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自己国家生产这个东西的成本可能比15块钱还高,进口反而还省钱。

毕竟,这世界上能达到10亿吨钢产量的国家只有一个。

一个国家真有了“购买力”,那反而才是真麻烦。因为一个国家有“购买力”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已经能达到一定的工业水平,有基本的维持国民生活运转的工业生产能力。如此一来,其对于外国商品的依赖就更少,你想搞倾销也搞不出来。

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常识的常识——你的国家经济越落后,你就越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工业品。

这也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人对进口货十分推崇的原因,也是很多人对外国生活崇拜的原因之一。推崇进口货,是因为基于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优势,进口货的质量的确高。而崇拜外国,则是因为当时中国为了保护民族产业,对很多工业品收的关税都很高。比如,美国卖3万美元的车,到了中国就要卖70万人民币。

这样一来,导致的情况是,大家一算账,就觉得绝望。因为,按照3万美元一辆车计算,普通美国人只需工作10个月就能买到,而当时中国的人均工资不过1000左右,需要工作60年才能买到。换成是你,面对这种差距,你不绝望么?

因此上,我完全能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那么想出国。与当年相比,这些年的“润”虽然声音大,但无论是强烈性还是真润出去的人数,都比当年少多了。

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汽车工业体系的成熟,现在美国卖3万美元的车,到了中国也就是卖到三四十万。虽然也还是比较贵,但咬咬牙也还是买得起。不至于像当年要攒一辈子钱才能买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关税。对于落后的工业国来说,通过提升关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这要求一个国家必须有财政、税收的自主权。但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最大问题,就是其缺乏独立的财政和税收权利,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流入这些国家。

前些年网上有个段子,说当年蒋介石签《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民族罪人,但如果今天谁能让美国签这个条约,那他就是要被写入史书的民族英雄。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1940年代的美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国,而2020年代的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国。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生活的朋友,应该都会发现,现在除去一些中国现阶段还生产不了的高技术产品,在日常的中低端工业品——尤其是轻工业品上,同等质量下中国的产品对国外产品具有碾压性的价格优势。比如数码产品、配件这一块,拼多多3.9、4.9就能全国包邮的数据线、手机壳,到了国外立刻就能卖到39、49美元。

这几年国内的经济形势不断太好,出口受到了影响,很多人都在提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的价值。当然,扩大内需、提升消费没有错,但那是针对中高端商品来说的。而对于很多已经过剩的工业品,只能靠出口来解决——就像是这里说的5块钱三条还全国包邮的数据线,再扩大内需能扩大到哪儿去?全国人人都买,也才多大的市场?反而是国外很多国家,你卖出去就能多挣10倍的钱。

这就是为什么工业国迫切需要市场的原因。在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是维持不了国内足够规模的就业的。与此同时,如果国外的市场通过关税、法规等设置贸易壁垒,也是无法让自己的产品倾销的。如此,100%听话的殖民地,当然就是最好的倾销对象。

至于题主纠结的“购买力”问题,这并不是宗主国所关心的。如果要先把殖民地的购买力提升上来才能再倾销的话,那殖民就等同于做慈善了。

当然,客观来说,随着殖民的慢慢推进,宗主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殖民地的工业化。这是因为,当宗主国需要从殖民地掠夺原料的时候,它们就会发现与其从殖民地掠夺原料回本土加工,不如直接在殖民地设厂,加工成成品再运到世界各地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地也会被迫接受工业化。但是,宗主国也不是做慈善,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工业体系的单一化之类的问题,他们在殖民地的建厂一般也就是针对该国的优势产业。比如,如果某国主要产糖,那宗主国在这里建设最多的企业可能就是糖厂,塑料盆什么的该进口还是进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二战前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殖民地,到了二战独立后经济就突然崩溃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原本宗主国-殖民地的经济体系中,殖民地的经济结构虽然单一,但毕竟依附于宗主国,还能维持基本生存。反而是独立之后,经济结构单一的弊端立刻显现,如果此时宗主国再宣布对其优势产业,那么在失去外汇的情况下,该国可能连粮食、化肥这类最基础的东西买不到,动乱也就不可避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