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什么时候开始顶盔贯甲?
明清以前的情况不太清楚,至少明清时期是进入战时才穿戴铠甲。崇祯五年在辽东爆发了大凌河之战,关内的明军抽调支援关外,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档案材料《覆津抚条陈预备援兵行盐事宜疏》很详细的讲了明军的行军过程。
……粮料草束,一兵一马计一日需用若干,该价值银若干,银两作何请给作,速查议妥确具文呈报等因。蒙批随行河间府查议去后未㨿回报该本道案,查得津门前次发兵一千五百名,马一百匹,统领将官二员。行间虞其执持器仗,则耳目之易骇也。大众齐行则安挿之难周也。自觅刍粮则贸易之生扰也。即按日给以行粮矣。而不定以程限则勤惰之罔别也。於是按名收其器械,载以车辆委官督之前行。应调兵士陆续鲇发分作五运,毎一运兵三百名马二十匹领以一把摠。会计兵十名给米一斗,馒头五十个,肉二斤,酒三斤,腐十斤,咸菜五斤,共筭银三钱。头晚一餐,次早一餐,中途午餐俱取给。於是焉每马一匹草十斤,料豆三升,筭银二分九厘。俱於行粮马干银内扣给,先期差官赍送,住歇州县令印官代为料理应付。又差官赍银具揭东省两院移会藩司,凡彼地经过州县亦照前行,其行粮照例每日四分,仍酌定以六十里为一程,通融扣算,若兼程而行,余银坐给。此津门前次发兵处置之事。
明军的大致举措为将盔甲武器装在车上集中运输,到达战区之前明军明军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每天的行军距离为60里,每天吃三顿饭,伙食也不错每个人能分到五个馒头,二两肉,三两酒,半斤咸菜。
在《筹辽硕画》中柴国柱的一封奏疏也提到了明军的行军方式
臣陕人也,知陕兵之強弱,如延寧之兵素称骁勇,而甘镇之兵尤爲精強,陕臣奉命挑选知必以精強者前来,但恐器械不备,临时办置不便,臣请言之,挑选先尽精壮降夷,降夷不足,数选内司外司,必平日屡经血战奋勇不怯,一可当十者选之,每队五十名,用鎗手三十五名,弓箭手十五名,马䭾砲二位,铅鐡子火药照常多备,每四人余马一匹,豫备倒失,仍给领兵官勘合,将各军鎗砲甲冑沿途䭾载前来——《添注右军都督府佥书柴国柱题爲恭谢天恩敬陈愚忠以灭奴酋以图报称事》
可以看出明军的马匹配置还是非常多的,行军的时候都是以马匹来担负运输任务
这种方式在清朝也还在使用乾隆年间清军也是分批行军如:
军机大臣等议奏、昨遣往滇省健锐营兵五百名。请照乾隆十九年遣往西路官兵之例。大臣官员等。给俸二年。前锋护军等。赏银四十两。官兵。跟役。各赏给皮袄价。枪箭军器。除伊等自有随带外。武备院支给棉甲五百件。所有遣往之兵。分为十起。每起五十名。隔二日起程一起。每起派营总参领一员带领。护军统领观音保。百日服满。即令其带末起兵前进。一路驿马车辆。行文经过各该省遵照妥办。从之
按照清军惯例按清军行军之例,绿营兵每百名应给夫役40名,给驮马50匹;八旗兵每百名应给马300匹,骆驼33峰,如没有骆驼,则按每峰骆驼折马二匹,每匹马折夫两名计算。清军配备这么多的骡马夫役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军队扛军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