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江苏教育的恶性内卷?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7
阅读量:
12

不请自来,坐标四川成都。

A. 集体内卷

我不了解江苏卷到什么程度,所以专门到网上去找张数据表:

纵向看,一本率,四川17.72%,江苏27.98%,并且江苏的高校数量全国第一,985/211数量仅次于北京,很多人足不出省就可以念大学。

2022年江苏高校省内招生比例80.22%,985省内招生比例26.51%,均名列全国前四。


so……

要说卷,大概应该是全国一盘棋,至于惨烈程度,上图可以参考,江苏的苏应该是舒服的舒。

横向看,不管在哪个省,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都千方百计见缝插针的在延长上课时间,即便在严禁学校组织补课的风口浪尖,依然能巧立名目找到办法,比如“学生自愿返校自习”……

造成这种卷的原因复杂,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也收效甚微,这种集体内卷,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孩子和家长颇有微词也毫无办法,总不能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自己罢课吧?政策的铁拳能否粉碎这种恶性循环都是两个字,那么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就不妄议了。

但显然,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给孩子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明智的家长本该多为孩子着想,为他们减去不必要的压力,让重压下的孩子透一口气,但现实中恰恰相反,很多家长却火上浇油卷上加卷。

B. 个体内卷

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我是失望的:死板,僵化,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思考……

但也因此,对现行体制下校内教育的应试“能力”我是放心的,只要是个还拿得出手的学校都有一整套完美的应试套路,甚至押中高考原题也屡见不鲜。

所以我一直相信只要孩子智商在线又愿意学,跟上老师的节奏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我说的一本。

对90后的儿子我是这态度,对00后的女儿我也是这态度,所以他俩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换句话说,在学习上都是放养型,没有家长盯着写作业、逼着去补课这种事。

我这样做还有个原因:我母亲是50年代的大学生,对我也是放养,我自己是80年代末的本科生,个人经历也让我认同放养。

儿子一路放养一路开挂,高中考进号称全国名校的成都七中本部,但高三思想滑坡高考只勉强混进了电子科大,这事当时对他打击很大,对我也有所触动,感觉彻底的放养还是有些问题。

到了女儿这里,她成绩一直没有哥哥好,但我觉得只要数学没问题,小学其他成绩无所谓,只是花了比陪哥哥多得多的时间培养她的阅读兴趣,初中成绩落后,我极力帮助她看到自己的优点保持自信,最终她完成了两次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飞跃:中考从入学全年级倒数冲到全班第六名进入高中实验班;高考从2、30名冲到全班第一名,成绩反超哥哥,去年去了同济。



这些飞跃都和内卷无关,除了需要的时候自愿在校内任课老师那短暂“开小灶”,她拒绝一切其他补习。

我问过她对补课的看法,她说好多同学都是被父母逼着去不得已换个地方玩而已,想提高就自己学,真有靠自己学不懂的再找老师不迟。到了高中,她无法理解那些大量补课的同学,因为随时都处于赶作业的高压状态,周末各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是多到没法完成,除了必交作业她只能有针对性的挑选一些做,那么那些补课的同学是怎么在被占用了赶作业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完成额外作业?

会不会有一种细思极恐的可能:敷衍了事或者抄?

如果真是这样,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逼迫孩子弄虚作假,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最严重的是耽误了孩子的正常学习,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除非孩子真心自愿的,否则迫于家长压力的补习大都没什么用,家长无非是看别人家的孩子在补课于是花钱买个心安理得,或者是想当然的认为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就能提高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真正的得失不得而知,而孩子对自己的学业也没有话语权,就算反抗也没用,毕竟真理掌握在盐多你饭的父母手里:你就是不想学习想偷懒。

这才是真正的恶性内卷,成天抱怨内卷的那些家长,会不会正是成天内卷的那些家长?既讽刺又悲哀。

尽管我自己平常只是给孩子念叨“考得不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吃透那张试卷;老师上课不用都听,布置的作业不用都做;高手过招不是比谁厉害,而是比谁失误少”这些分量不重的话,但临近高考的最后三个月我还是觉得给孩子压力太大了,于是唠叨变成了“别想那么多,努力了就好;想睡就睡了,睡饱了再说……”而说得最多的是三个字:放轻松。

甚至,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她都还有时间玩游戏。

高考前的最后两天还不忘捣鼓手机和iPad……

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到底应该关心什么?

之前看到过一个问题:孩子学习是习惯重要还是成绩重要?大部分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习惯重要”,但我并不认可这个回答。真正推动孩子一直往前走的是品性,品性决定了孩子的一切:习惯,成绩,目标,以及“内驱力”……很多平常成绩尚可的孩子高考失利并不是因为少刷了几套卷子少补了几堂课,而更可能是思想滑坡(游戏,早恋以及你懂的),心理崩溃,或者某种原因造成的厌学与逆反……“习惯”不堪一击。

放过自己的孩子吧,多多关注他们的内在。与其整天盯着他们的作业逼着他们补习,不如培养他们的自律呵护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孩子一起理智应对整个社会的无效内卷。

————————3月29日更————————

很遗憾看见别的回答里有人放弃并质疑自己曾经信仰的快乐教育,其实失败的并不是快乐教育本身,而是有人错误的理解了快乐教育,真正的快乐教育并不是形式上的快乐教育。

这话题太大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说一点:别让孩子觉得上学就是上坟。我女儿手机、iPad、任天堂游戏机一应俱全,上高中后更花一万多专门给她配置了一台玩游戏的电脑,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某次考试的奖品,而是作为正常生活用品无条件配备给她的——我家从来没有与学习成绩挂钩的奖惩——而所有这些设备都由她自己保管,我连开机密码都不知道。

对了她还有一只边牧,是十岁时她的生日礼物,就下图这只,不过这不是照片而是她的画。

画画这爱好,她从幼儿园一直保持到现在。

那些年给她的生日祝福,想的都是她能开心快乐。



谁说快乐教育就会失败,谁说上学就是苦读?

清者自清,卷者自卷。

————————4月3日更————————

○ 感谢所有评论的朋友,让我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受益匪浅。

○ 通知里显示不少评论被删除,我不知道是回复人自己删的还是系统删的,总之我一条评论都没删,而我的回复也有被吞的。不太理解知乎的标准是什么,至少我被吞的回复只是不带情绪的回答而已。

○ 经过大家的指教我大概明白了,江苏因为各地经济和教育水平比较一致,导致全省处于差不多水准的竞争,而不像类似四川这样中心城市因为教育资源集中有很大的优势。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去查成都的一本录取率,结果除了2016年29.6%这个数据外,近几年的数据都查不到。有网友说各省都不公布这个数据,怕引起教育不公平的指责,但作为教育资源平等典范的江苏,为什么抱怨声更大?这让我有点迷惑,所以大家想要的并不是公平而是特权?

○ 再说下成都的生源,刚好网上能查到我女儿那届外地生的情况,比例不小,有的学校外地户口几近占一半,初中我接女儿周末放学外地生包大巴车统一接送场面壮观,所以成都高录取率并不一定是把其他地区当分母了,而更可能是掐尖。近几年成都好像限制了外地生源的比例,具体政策我不清楚,看网上公布各校的数据貌似卡在20%左右。

○ 我自己一直不太关心政策,如果不是意外参与到这个讨论,我甚至不太了解四川以及成都的情况。这大概是我性格所致:只关注自己能掌控的事,就像开车的时候我可能也会抱怨道路设计不合理,但主要的注意力还是在如何开好车上,毕竟我无法在开车时改变这段道路的设计和建造,而对我最重要的是不要翻车。因此我更关心孩子如何提高自己,毕竟政策不管怎样变化,前进一步就是前进了一步。

○ 内卷这个网络词语定义并不那么确定,可能褒义可能贬义,在我看来主要区别是自主性和有效性。孩子自愿的废寝忘食,这种卷叫勤奋努力,褒义,但大多数时候孩子是被逼的,是贬义的卷。前两天因为工作关系遇到个小学生的妈妈聊了几句,她孩子每周末补习班+兴趣班上五门,我发出感叹的时候她说这不算什么,孩子的同学还有上六七门的……想到我的孩子小时候周末不是带他们去逛公园就是泡书店,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可怜,我相信拔苗助长+泰山压卵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伤害远大于收益。

○ 前面我有问关心孩子到底应该关心什么?因为从小到大基本都是我接送孩子,路上她跟我无话不说,因此我听到了很多家长可能永远都听不到的故事,随便说两例:小学她有个好朋友身体不太好,外婆总是课间送熬好的中药到学校,这孩子总是在外婆走了之后就把药倒掉;高中班上一个很优秀的男生,在我女儿小升初勉强混进平行班的时候,他已经保送进重点班了,但这孩子高考不太理想,她妈妈把原因归咎于班主任,那班主任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妈妈万万没想到她儿子退步的真正原因是高中一直陷在早恋的烦恼中,为此成绩还曾一落千丈。当我试探的问她你儿子会不会早恋,她很确定的说绝不可能儿子很乖……很多时候,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有人说我傲娇,这点我是承认的,但可惜他们只看见了傲娇。前面有说过我女儿从小到大的成绩,不管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她的成绩一直连她妈妈都捏把汗,可想而知亲朋好友对我“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有多少质疑。这种压力下能坚守住自己的理念,我觉得值得傲娇。

女儿初中参加校内直升考试期间和她妈妈的对话:

○ 我一直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句空话,但恰恰很多出问题的孩子就倒在这上面。我的第二个信条:人生是长跑,教育孩子眼光应该放长远一点,不要过于在意眼前的成绩,而是要从内在抓起。这两条和急功近利的鸡娃都是对立的,所以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盲目地“卷”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 我侄女,成绩一般,高考仅考上一个民办本科。这孩子非常有想法,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清晰的打算(语言方向的大学老师),所以当她体制内的父母希望她考公务员的时候她坚决不从,说那是“混吃等死浪费生命”(原话),然后说服父母支持她留学考研(国内她自认为卷不动),父母虽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一通操作猛如虎,上周刚收到爱丁堡大学的offer,堪称奇迹。去年我女儿拿到高考成绩的时候我对她说:高考不是终点,现在侄女帮我完美的阐释了这句话,可惜现实中更多是相反的例子,不少孩子跨进大学即躺平甚至堕落。


○ 以前我并不太关注教育问题,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但当我发现周围被各种各样的焦虑所包围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为什么。教育归根结底是心理学,如果家长不擅长教育,放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优秀的孩子都“碰巧”有开明的父母,比如我侄女一家,而过度“教育”下的孩子,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 如今我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年,朋友们都说我解脱了,但情况恰恰相反,以前和他们相处时我觉得游刃有余,反而是他们成年后时常不知所措,孩子成年之后并不是就和父母没了关系,而和成年人相处并不比和少年相处简单,我现在还在学习摸索如何和他们相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都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 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一生不懈的努力,而父母对孩子幸福的定义也会随时间改变,我相信最后都会落脚于健康平安。对于无力改变的事情不用过于焦虑,更不要把这种焦虑转移给孩子。孩子在努力,家长又给予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样就是极好的。不要透支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 愿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愿所有的家庭温馨和睦。

———————4月13日最后一更———————

通过这次讨论我弄明白一件事:所谓全国高考,其实是上面切好蛋糕之后各省自己的高考,每个学生的竞争者都在本省,跟别省的孩子毫无关系,跨省比较难度其实没什么意义。

高考本就是筛选,无论什么制度什么难度,无论哪个省份哪个学校,最后都汇总成一条高度相似的曲线,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的曲线(同情山东五秒钟)。






每个孩子就是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

卷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直卷一直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人的身高,营养不良可能会身材矮小,但也绝不是死吃烂胀就可以玉树临风。

前两天和一个四川的80后聊天,他说20多年前他读高三就是一周只放半天假了,可见内卷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现象。

看到一个骂中国教育不顾学生死活的回答,赞同。

父母会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他们减压吗?很遗憾,一边抱怨一边助纣为虐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才是孩子最可怜的地方。

都知道现在的这种卷法是歪风邪气,但有勇气有能力和它作斗争的家长少之又少。

家长不敢“放任”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爱好,所谓兴趣班极可能只是家长为将来升学安排的一种工具。

家长不敢“放任”孩子自由学习,和考试无关的课外书大都不受欢迎。

家长不敢“放任”孩子成绩暂时不理想,更不会去探究孩子成绩不理想的真实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归结为不够努力,于是补课+亲自上阵督学。

最后倒霉的还是孩子,而责任却怪罪他人内卷……逻辑是不是有点可笑?

我深知孩子自信和自主的重要性,甚至有时孩子考差了我骂学校“考试取向有问题”,也不会盲目的逼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尽管为此要承受不少压力——毕竟帮孩子顶住的压力都转移到我的身上了,特别是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但我始终相信教育的着眼点是终身的品性,而不是眼前暂时的成绩。

身为父亲这些年我的所作所为,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可谓“大逆不道”:不鸡娃,怼学校,还鼓励她不务正业……
















这世界没有永动机,倒是有很多无效的运转和超负荷崩溃的系统,而人的身体和精神承受力更是极其有限。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近1/4,高中生近视率超80%,你们真的不担心吗?每年那么多孩子寻短见,你们真的不怕吗?我知道那是小概率事件,但落到任何人头上都是难以承受之痛。

教育,真的不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别总死盯着孩子,多审视下自己吧。

—————6月24日忍不住再啰嗦几句—————

围绕评论的质疑陆续增加了一些数据图,很奇怪仿佛有些人讨论问题不看数据不讲逻辑只有情绪……

大概也是我词不达意吧,本想讨论全国一盘卷的恶劣环境下怎样保护好孩子,结果总有人开地图炮。高考的数据摆出来了,又开始扯江苏中考有多难,好好好都是环境的错一切都怪生错了地方……反正无论生在哪这世界都委屈了你。


再强调下一个基本事实:所谓全国高考只不过是省内学生的位次之争,和别省高考难易程度毫无关系,唯一重要的是你所在省切到的蛋糕有多大名校给你分配的名额有多少,至于这蛋糕怎么切的,感谢党的政策好吧,你操心这有啥用?

有人说虽然江苏的考生数量只有四川的一半,但是去清北的数量跟四川差不多,说明江苏教学水平高学生素质好……那你抱怨北京干什么?

一切不过取决于切蛋糕那只手而已。




又到一年高考季,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结果如何,衷心祝愿莘莘学子:身心健康。

毕竟,未来的路还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