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教育是不是地狱式内耗?
只要你不是权贵精英阶层,或者你家孩子没有出国留学的计划,你家孩子需要在这场地狱式内耗中度过青少年时代。
现在江苏教育已经魔怔化了,各阶层无死角参与内卷。无数江苏家长怨声载道的中考分流,在江苏变得越来越魔幻——江苏本来就是制造业大省,从产业结构来讲,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真正适合江苏的教育模式就是快乐教育和精英教育并行,让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沉溺在快乐教育的奶头乐中,降低自身预期,稀里糊涂混到初高中毕业到苏州的电子厂打工。
如果把大学学费提高到100W,是不是就不会有所谓的孔乙己脱长衫了?然而,江苏地区又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最深的地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犹如思想钢印一般刻在每个江苏居民脑海中,哪怕最边缘的县城乡镇居民都想让孩子成龙成凤。这与云贵川渝这类劳动力输出大省不同,云贵川渝很多经济条件不理想的下层家庭,是可以接受孩子初中高中毕业外出打工的,毕竟自己这一代就曾经在沿海地区打工。即便自身有着与江苏县中家长一样的教育观念,因为经济条件所限,只能被迫接受躺平的安排。与此同时,因为不像江苏一样有充沛的外来劳动力,只能从非省会地区吸引劳动力,教育资源分布也刻意制造成事实双轨制:毕竟省会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来端盘子,如果都像江苏各区县都追求孩子受过高等教育,谁来省会端盘子呢?因此,云贵川渝省会中产家长,比南京家长幸福得多。
你们如看待江苏教育,那么苛刻辛苦,长大之后很多都一事无成?中考分流已经在江苏被证明完全失败——中考分流原本是想模仿德国双轨制培养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年轻人不想进厂做技术工人,江苏家长们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成为蓝领“人下人”的结局。但是,中考分流又客观存在,结果是所有的初中生度过了痛苦的三年,教培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中考卷成麻花,高考也没有轻松到哪里去,省内高校每年都很慷慨地送西南地区省份录取名额,省内的名额一再缩减。外省大部分下层家长只需要孩子读大学即可,甭管双一流还是双非,只要是大学就行。江苏家长们非985/211高校不认,导致全省竞争再次加剧。
如何看待 2023 年江苏高考理科 600 分以上三万多人?你们怎么看待江苏的县中模式?另外,内陆学生毕业后留在江苏工作,每天被高房价和月供折腾得死去活来。江苏本省学生本科读着双非院校,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又开始竞争考研考公,也是怨气冲天。制造业工厂想招聘管理人才,简历多到数不过来,想招聘技术工人,三天无人问津。
然而,已经如此畸形内卷的情况下,江苏家长们还是继续发扬内卷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内卷窄路冲刺下去,他们的想法配得上他们孩子承受的苦难。
外省的朋友,大概率没有见识过江苏全民参与的以下魔幻行为:
1.疯狂的胎教和兴趣班
很多江苏的家庭不知道出于何故,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对尚在胎儿阶段的孩子进行胎教,在孕妇肚子上放英语录音,而且这么做的人不在少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很多江苏家长会给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幻想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郎朗和谷爱凌这类人。这种兴趣班在孩子以后的升学考试路上没有任何作用,因为绝大部分孩子参加的是普通中高考,简而言之就是把钱扔下水。部分江苏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简直突破天际,仿佛平民阶层的孩子以后不成为处级干部、大学教授逆天改命属于人生失败,一定要把孩子所有的空余时间榨干,所有的潜力挖掘出来才满足。
2.升学就是为了拿文凭
很多地区中高考确实也存在内卷问题,但是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如果输了中高考,老老实实接受命运了。唯独江苏人似乎永不服输,为了考学乐此不疲。江苏人的专升本、考研、读博基本只为了文凭,不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学费如何,江苏人都会去考。为了一纸文凭,江苏人可以花上六位数的开支,虽然在学历贬值的当下这么做基本都是亏本买卖,但是江苏人就是觉得值。
江苏人始终坚信高考是不公平的,在高考这件事上,所有的江苏人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因为考研是全国考生同一张试卷,因此江苏考生特别热衷于考研。江苏人不论通过什么手段混到一张本科毕业证,都会选择考研刷新自己的学历。为了考研能从大二开始备考,将大学生活变成高三2.0模式,其他省份的考生在校园里还在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江苏考生已经开始研究考研试题了。名义上似乎是为了继续深造,其实就是为了再拿一张文凭。家庭条件好但是适应不了内卷的同学,会被家长送去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区混水硕文凭,实际收益趋近于零,因为高学历人才扎堆,就业依旧困难。
3.无尽轮回
等全部参与过这些魔幻内卷事件之后,江苏人终于开始以学历、资产、工作为标准组合新家庭了。然而,新家庭也只是为了重复这个内卷轮回……
江苏的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是陪跑的人存在巨大的付出和收入不对等问题。
一般而言,100个就业岗位里面85个是生产岗位,15个是管理岗位,这基本是极限状态,这种结构是无法改变的。江苏的县中模式导致所有家庭和学生都有巨大的沉没成本,加上江浙地区特有的“人上人”文化,所有人都要往上爬。往上爬不一定能活,但是不往上爬一定会被别人踩在脚下,而且前面的投入全部作废,结果导致本就已经很恶劣的环境变的更恶劣。最后就是江苏的就业环境变成了博士硕士化,硕士本科化,本科高中化,专科初中化,高中和中专文盲化。
川渝这类地区100个人当中70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初高中毕业后就步入社会了,少数几个人混个二本专科学历勉强能做一些基层管理工作。这种情况下其实每个人都没有江苏学生和家长付出的高昂沉没成本,你开心我也开心,无非你住大别墅我住公租房,互不打扰。
最后,总结一下江苏教育内卷的模式:
1.屡败屡战型
高考一关如果没有成功,没有考进985/211高校,就直接将本科阶段变成高三2.0,本科只为混毕业证和学位证,直接将目标瞄准考研和考公,全力以赴准备这两项考试。更有甚者在家做蹲考族,无非就是家长添一双碗筷的事,万一考上人生从此改变转入easy模式。
2.弯道超车型
在省内确实卷不过南通的县中做题家,还好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于是转入国际高中或者走艺术/体育路线,先把名校文凭混到手。文凭到手后再去转战考研考公,考不上反正家里养着,大不了收租。
3.后来居上型
高考不幸只能考进大专,于是开始专心研究专升本策略,本科毕业证到手后直接化身考研魔怔人。至于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混个文凭。读研期间的科研规划是什么?不好意思,没有,只是为了混到文凭考公务员。
4.中途淘汰型
中考不幸被分流,但是坚决不能学手艺做蓝领阶层。先考大专再专心研究自考本科,本科毕业证混到手以后也开始研究考研。无所谓地区、专业和学校——反正已经一副烂牌已经输彻底了,随便混个研究生学历都能算提升,无论如何总比中专大专直接进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