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到底是制造了不公平,还是消除了不公平?
有些事老师清楚,但是大概率不会对家长讲,有些事家长也清楚,但是大概率内心不愿意承认。
那就是读书实际上基本看“天赋”,这种天赋是指全方位的,不光包含智商,更包含内在的自觉性,理解能力,个性等等。
而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说白了本身就是个筛选的过程,有“天赋”的去读好的大学,天赋差点的读一般的大学,没有天赋的甚至读不了大学。
但是老师不可能给家长直接说你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早点想其他办法,有些家长即便知道自己孩子读书不太行,内心也不愿意承认,只觉得只要拼命努力,多上点补习班就行。
但是这种“拼命努力”实际许多时候只是“家长行为”,也就是家长在施加压力,在逼迫,孩子实际内心在抗拒,这种“无效”的努力其实用处并不大,反而许多时候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就好比奥运比赛一样,说翻天了也只有金银铜三种奖牌,这个比赛本身就是筛选优秀选手的过程,有天赋有能力者上,没天赋没能力者下,就这么简单,并不需要你选手通过嗑药来取得奖牌。
国家的这个教育体系也是如此,本身就是筛选有天赋的“选手”的过程,有天赋有能力的上,没天赋没能力的下仅此而已,并不需要你家长和孩子拼命的去补习去挣得这个名额。你就是全民补习,一天24小时补习,985、211一年也就招那么多人。补习又不提高录取名额,只会提高录取成本。
这种卷法有什么意义么?以后大家都补习等于不补习,然后怎么办?比谁钱多,请的老师好?比谁补习的时间更长?别人一个小时,我家孩子两个小时,别人两个小时我家孩子四个小时?别人花一万请的私教,我家花两万?最后又变成比拼财力的游戏?
补习班有其存在的价值,说白了应该是公立教育“有效的补充”,针对有些本身有天赋,本身也有学习意愿的孩子,查漏补缺即可,而不是“喧宾夺主”,往产业化,往追求利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巴不得所有孩子都补课,为了拉客,贩卖焦虑,制造各种话术,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甚至不少家长的思维已经变成“只要不补课,孩子将来就会去打螺丝”,本来是实在有需求才补课,现在是人人必须补课,整个社会变成了有钱的补课(那也就罢了),没钱的咬牙也不得不去补课。
这种模式下所谓的“补课”,其实补课是假,以补课为名赚钱是真,到底起了多少作用,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是个大问题,全社会焦虑,家长焦虑孩子压力大,心里出现问题。实际上就是仅仅提高了“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