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为何选择冒死到大陆?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6
阅读量:
12

在互联网上一直有个传说:70年代时,曾有人抱着两个篮球游过了台湾海峡,投奔了大陆。

这个传说已经流行了十几年,故事的主人公叫林毅夫,他当年是台湾当局金门岛驻军第248师的一名连长,现在则是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林毅夫游海峡”的故事在网上备受追捧,很多人信以为真,但稍加分析就知道这不太可能。

台湾海峡最宽的地方约200海里,最窄的地方只有93海里,但是这93海里,也等于170多公里,在海水里游过这个距离是绝对不可能,世界上也从无先例。



真实历史中,林毅夫在1979年其实是从金门岛游到了厦门旁边的角屿岛,两岛相距不到2公里,游泳的确可以轻松横渡。

在2008年,林毅夫还亲口说自己当年没有抱篮球,因为自己水性过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林毅夫的名字非常敏感,直到今天,台湾当局都在通缉林毅夫,因为他当年是以军人身份叛逃的,用蒋经国的话说“按律当斩”。

林毅夫在后半生也无法回到台湾,连父亲去世,都是在大陆开设灵堂,在视频里叩拜父亲。

说起来,1979年时的林毅夫在台军里大小是个官,收入高,地位高,而且本人当年考上台湾大学,算是文武全才,蒋经国都点名栽培他,那他为什么要跑到大陆来呢?

林毅夫来大陆之后,又做了什么?



一、“热血”青年林正义

林毅夫的祖籍是福建省漳州市,本名叫作“林正义”,1952年出生在台湾省北部的“宜兰县”。

林正义的家庭比较贫困,父亲林火树是个理发师,母亲则是全职主妇,平时在外面打零工补贴家用。

林家一口气生了5个孩子,父亲收入微薄,但仍艰难供他们上学,老四林正义小时候比较聪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在宜兰中学初中读书期间,因为学习优异,被保送到宜兰高中。

在当时的台湾地区,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就进入专科学校学技术,然后进厂上班。林毅夫能保送高中,等于一只脚踩进了大学,这让林家上下非常开心。



1971年,林正义不负众望考上了国立台湾大学农机系。而台大是台湾省最顶级的学府,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可以一步跨入上层,成为台湾的天之骄子。

70年代时,台湾岛上的政治氛围还很浓重,蒋氏控制着政权,主要宣扬反攻中国大陆。

虽然蒋氏政府内部已经知道这是痴人说梦,但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宣传,这些思想在少数年轻人,尤其是社会底层年轻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林正义当年就是标准的热血青年,他在台湾大学学生会里担任干部,经常组织学生举行反动运动。

在他入学的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台湾大学的反动抗议活动就有林正义的身影。



虽然林正义摇旗呐喊,但让他极为郁闷的是,这些反动活动的响应者其实寥寥无几。

当时的台湾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空心”现象,台湾岛内的上层阶级也以前往美国为目标。在台湾大学,几乎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拿介绍信,然后申请奖学金,去美国读研究生。

至于“振兴党国”这些口号,根本无人问津。

至于台湾的政府,蒋氏一言堂几十年,政治毫无生气,高层官僚尸位素餐,一心捞钱,然后去欧美养老;底层官僚升迁无望,浑浑噩噩。

激进青年林正义曾给政府写信阐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举行大游行来向美国示威,但是政府劝他“不要多事”。



二、来到大陆,林毅夫开启第二段人生

作为底层出身的青年,林正义代表的是蒋氏去台之后多年洗脑养成的“有志青年”。可林正义上大学后遭遇的台湾社会的虚伪和冷漠,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

大一结束,林正义决定另辟道路,向学校申请转学。他要弃笔从戎,上陆军培训学校,以“报效党国”。

林正义此举在台湾引起轰动,台大学子居然不想着去美国,而要“报效党国”,台湾岛的报纸争相报道。

“台湾青年反共救国团”也找到了林正义,向其颁发奖章,并在全岛进行政治宣传。

这个“反共救国团”团长其实就是蒋经国,林正义的行为让蒋经国深深记住了他。但让蒋经国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这个名字会让他夜不能寐。



林正义在台湾陆军军官学校读了4年书,1975年从学校毕业,最终成绩为该校第2名。

作为岛内的“爱党典型”,蒋经国对林正义非常重视,点名让他去台湾政大深造,学习企业管理学。

不过,在这一时期第一次接触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林正义,却开始转变自己的志向,想做个经济学家。

1978年末,林正义从政大毕业,被编入一线部队,成为国军第284师的一位连长,派往当时被称为“前线”的金门岛服役。

林正义所在的连队叫“马山连”,驻扎在金门岛一角的“马山”,离大陆控制的角屿岛只有2公里。

在金门服役期间,林正义恪守职责,上司对他非常满意,下属也十分尊敬他。但在林正义心中,他已经计划好了一场逃亡。



林正义服役期间,正好是新中国和美国建交,中国打开国门的时期。

林正义在岛上听了不少大陆的广播,了解到了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他认为中国大陆是个团结、有信仰、积极向上的地方,和死气沉沉的台湾迥然不同。

本来是反动积极分子的林正义,居然开始向往大陆。趁着自己在金门服役,距离大陆很近,他想离开台湾,去寻找更好的未来。

1979年5月16日晚上,马山连晚上点完名,连长林正义宣布熄灯后不许走动,不用放哨。士兵们本就期盼着能睡个好觉,所以也没有怀疑什么。

晚熄灯后的马山连寂静无声,当天晚上10点后,一位新报道的士兵才发现连长林正义不在卧室,驻地里也找不到他。

士兵们首先怀疑连长是不是被对岸的特种部队俘虏了,他们赶到海边寻找,但林正义却无影无踪。



其实,当时的林正义已经从海里游到了对岸,被角屿岛的解放军带到了后方。

林正义身上的胶袋里带着自己的证件,上岸后被解放军暂时控制。在调查完他的背景之后,解放军相信他是来投诚的,于是给了他自由。

尽管林正义在大陆这边获得了自由,但是在台湾岛上,林正义的失踪引起了轩然大波。

马山连后来在岸边捡到了林正义的鞋袜,加上他的证件全部失踪,金门驻军已经断定林正义叛逃。

作为蒋经国点名培养,岛内媒体争相宣传的“弃笔从戎爱党学生”,林正义叛逃让台湾的党、政、军都颜面无存。

台湾当局为了保住面子,在岛内宣传林正义意外去世于金门,以烈士待遇领取抚恤金。军内严禁宣传这次叛逃事件,林正义成了一个不能提起的名字。



三、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

林正义来到大陆后,改名为林毅夫,他想继续上学,学习经济学专业,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1979年,林毅夫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由于他在台湾受过经济学的教育,学术水平很高,系里的老师同学都非常尊敬他。

80年代,林毅夫在北大校方的安排下认识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舒尔茨,舒尔茨也很喜欢林毅夫,帮他申请了奖学金,林毅夫得以留学芝加哥大学。

80年代,林毅夫在美国日新月异,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上学,最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林毅夫还联系到了自己远在台湾的老婆陈云英,两人在美国重新团圆。



1987年,林毅夫夫妇从美国回到北京,林毅夫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

从1987年到1993年,他担任了“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中国农村改革问题,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第一批倡导者。

90年代初,中国处在一个转折点,改革开放10年后“浅水区”的试验做到了一定程度,改革“深水区”却没人敢轻易下脚。

林毅夫这时候在北大建立经济研究所,和一批青年经济学家向中央献策,鼓励深入改革。

1997年,经济界著名的《评中共中央14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就是林毅夫的代表作品,他指出了当下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国企效率、贪腐问题、地方缺乏活力等等。

此时距离他泅渡回大陆,仅仅过去20年。

林毅夫的建议在后来国务院的工作指导里得到了重视,推动了进一步的国企改制,海内外媒体因此称他为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之一”。



在大陆获得认可的同时,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局却对林毅夫恨得牙痒痒,因为林毅夫出名后,岛内的媒体才发现此人就是当年叛逃的林正义。

2002年林毅夫的父亲去世,林毅夫大着胆子向台湾当局申请回家奔丧,却遭到拒绝。最后林毅夫只能在大陆设灵堂,通过视频祭拜父亲。

后来台湾政府还发布了通缉令,以“叛国罪”通缉林毅夫,该罪一般会被判处死刑。



然而,哪怕是两岸实现三通之后,林毅夫也没能回到家乡去看看亲人,每当记者问起这些问题,林毅夫会表示遗憾,但是从不后悔。

林毅夫曾说:“我当年是对台湾彻底失望,才离开那里的,国民党好像是在培养你,实际上是利用你。而在大陆,党和政府是真心培养我,我很感激。”

2008年后,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这让他的名气到达制高点。台湾岛内也经常提起林毅夫,他的传奇经历最后还是征服了台湾人民。

在今天的金门岛,游客们在马山游览,导游都会介绍1979年林正义叛逃事件,也会提到他现在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

曾有记者问林毅夫还想不想去金门岛马山看看,林毅夫回答说:“想!但是要等两岸统一之后。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鸿鹄泅渡 北归家国——记中国经济智囊林毅夫》,高焱

END